老张和他的“1”拨就灵
泗阳县融媒体中心 杨艳苏
大家好,我是泗阳县融媒体中心的记者杨艳苏,是一个从业12年的新闻人。十多年的记者生涯里,我采访了许许多多平凡的人,他们身上有一股向善、向上的力量,我希望能将这股力量,通过我的讲述传递开来。今天我分享的故事是《老张和他的“1”拨就灵》。
【现场大屏】“喂,张师傅,刚刚到家没电了!”“老张啊,我们家没有水了,请你跟我家送桶水啊!”
看到这儿,大家或许心里都有一个疑问,这老张是谁?怎么什么事都找他呢?给老张打电话的都是泗阳县来安街道东和平村的一群老年人,他们拨出的号码只有一个数字――“1”,而且拨打的对象都是同一个人,就是他们村的电工张必超。
我认识张必超是2012年迎峰度夏保供电的一次采访,在来安供电所的服务大厅里,身穿电力工作服的老张,正在按自己抄在纸上的姓名和户号,为村里10多户行动不便的孤寡老人代缴电费,采访中,我了解到,这个“爱管闲事”的老张,已经坚持这样做有十几年了。职业的敏感性让我把老张列为跟踪采访的对象。
这位老人叫陈玉莲,77岁,左眼失明,独自一个人生活。2016年秋天的一个夜里,老人起来上厕所,因为电路跳闸,灯不亮,摸着黑,重重地摔倒在了地上,导致小腿骨折,住了一个多月的院。张必超了解情况后,心里很不是滋味。如果老人能够及时联系上自己,把电修好,也许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张必超发现,虽然自己在每家每户都张贴了服务告示牌和名片,留下了手机号码,还建了微信群,但像陈玉莲这样的老人,基本不识字,当她们遇到问题时,甚至连联系的电话号码都找不到。
怎样才能让老人最快联系上自己呢?张必超在和他们聊天的过程中想到了一个好主意,老人手机上都有“一键呼叫”功能,他把自己的号码设置成紧急联系人。这样一来,老人只要按“1”,就能找到自己。2016年10月,张必超在村里所有孤寡老人、留守老人的老年手机上都进行了一番设置,全村69位老人的“1”键拨号都设成自己。老张自己还专门买了一台待机时间长的老年机,24小时开机用来接听老人的求助电话。
2021年春节前,张女士的母亲突发疾病,儿女不在身边,父亲年事已高,周围邻居家也都没有车,情急之下,张女士的父亲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拨通了“1”号键。当时正值寒冬腊月,外面下着鹅毛大雪。没想到,十分钟后,老张开车赶到了,雪地里,深一脚、浅一脚地将张女士的母亲背上车,送到医院救治。医生说,幸亏送来及时,再迟一点,后果不堪设想。那一天,张必超一直守在医院里,医生护士都以为张必超就是老人的儿子,直到张女士他们从外地赶到医院,大伙儿才知道,张必超并不是老人的亲人。在危急关头,老张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事后,张女士一家专程到来安供电所,再次对母亲的救命恩人表达由衷地感谢。
患有先天性侏儒症的刘召弟是嫁过来的外乡人,丈夫常年住院,儿子不在家。每次到村子里,老张都要去她家看看,小菜园什么时候种什么菜?田里的庄稼什么时候除草、施肥,老张都帮照应着。平时老张还经常自己拿钱,送点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这些年,就连她家过年的春联都是老张帮贴的。采访中,刘召弟抹着眼泪跟我说,张大哥是好人啊,不管遇到什么事情,就按“1”,肯定能找到他,大事小事全能帮忙。
“热心”“善良”“谁有困难就帮谁”,是村民们对张必超的评价。在电力运营维护行业工作了31年的张必超,收入不高,妻子务农,儿子在县城工作,女儿在外打工,正因为这样,他特别能理解留守老人的感受。张必超说,人啊,都有老的时候,能帮的,就帮一把,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啊。这些年,到底为当地百姓做了多少好事,他自己也记不清。前阵子,老张用自己获得的“宿迁市优秀共产党员”的奖金买了米和油,送到村里低保户和五保户的家里。
在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中,张必超的特色做法已经在泗阳供电系统被广泛推广,从一个人到一群人,全县191名基层电工都成了1893位农村留守老人的“1”号接线员。“1”拨就灵,其实拨通的不仅是号码,更是一份关爱、一份信任、一份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