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常熟市融媒体中心章敏辉《记录的脚步永不停歇》
2021-08-25 16:45:00  

记录的脚步永不停歇

常熟市融媒体中心 章敏辉

 

“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

我是章敏辉,来自于常熟市融媒体中心,是纪录片工作室的摄像记者。我和团队的同事们一起用脚步去追寻,用镜头去捕捉,用心去发现。这些年来,我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的初心就是:发现美、记录美、传播美,使命就是:用最美的纪录片,讲好江苏故事,传播江苏声音。今天我和在座的各位领导、各位前辈,分享一下近几年的感悟。

首先我和大家分享我拍摄的关于共建“一带一路”纪录片里的故事。作为一个摄像记者,记录与见证国家的发展,国家的变迁是我的责任与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以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响应号召,我们常熟的民营企业龙腾特种钢有限公司来到非洲赞比亚投资建造了一家耐磨球生产制造厂。为了讲好常熟企业“一带一路”的事故,完成《明天会更好》纪录片的拍摄,我们跟随企业前往了赞比亚,克服了时间紧、语言不通、生活条件艰苦以及对当地情况不熟悉等种种不利因素,完成了赞比亚当地公司的拍摄。记得刚去赞比亚,因为飞机延误,团队只能坐汽车前往住宿地,因为刚到异国他乡,又是荒郊野岭,我一夜无眠,坐了十个小时的汽车,还没来得及合眼,又赶到拍摄地,跟安排好的采访对象进行了沟通拍摄。我们的住宿地是一个林间别墅,但这个别墅跟我们想象中的并不一样,它靠近森林片区,外面常有野兽出没,我们团队五六个人就一起挤在一个小房间里,不敢单独行动,只能抱团取暖。就这样我们开始了历时近1个月的拍摄,拍摄了当地员工进入龙腾赞比亚公司工作后,给家庭及生活方面带来改善和变化的故事,我们也参加了当地的婚礼,了解他们的习俗,记录了非洲人民与常熟企业的深厚情谊,传递出“一带一路”倡议擘画出的合作、互利、共赢的美好愿景,正在变为现实。努力终有回报,纪录片《明天会更好》入选“2020江苏百人纪录片扶持计划”的项目,并在新华社全平台刊发。

接下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我拍摄的致力于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追梦故事和励志情怀。作为常熟融媒纪录片团队的成员,我也参与策划了纪录片《幸存者》。《幸存者》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讲述了追梦、圆梦的故事。纪录了全国人大代表、常熟世界联合学院董事长王嘉鹏12岁遭遇空难受伤,变得行走不便,但依靠刻苦自学,终于成为挪威世界联合学院第一位中国学生,结束学业回国后,在中国内地创办了第一所世界联合学院。在一年多的拍摄过程中,我们跟随王嘉鹏去了北京、宁夏、上海等地,也去了德国,挪威。去了解他留学期间的学习生活,跟着他去往当地的教育机构进行交流,传播中国文化。在挪威拍摄时,因挪威地形比较复杂,出行需要螺旋桨飞机,我记得一天光坐飞机就要三四次,对于普通人来说的我都觉得很累,但王嘉鹏拄着拐杖,和我们走一样的路,过一样的桥。他的这种对命运不屈服的态度感染了我,为梦想而努力奋斗的精神鼓舞了我。片子播出后,也得到了很好的反响,很幸运地被列入了“江苏省百人纪录片扶持计划”,三年一次的江苏省广播电视政府奖,中国优秀国产纪录片等,被国家广电总局评为“优秀国产纪录片”、“中国梦主题优秀短纪录片”,并在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英语纪录频道播出,这在常熟电视纪录片史上也是首次登上央视媒体专业频道。

我记忆中印象深刻的还有历时一年半、足迹遍及多少省市的《抗战组歌》故事。我作为常熟市融媒体中心纪录片工作室的主创骨干,我和我们团队共同策划了5集系列纪录片《抗战组歌》。拍摄过程非常难忘,为制作好这部大型纪录片,摄制组整整历时了二年多,行程十万多公里,足迹遍及全国20多个省市。其中的有一集名为《义勇军进行曲》,我们来到了中国最北边的漠河岗哨,深秋的漠河已经是零下20多度,那天,我记得我4点钟起了个大早,为了拍摄日出,更为了拍摄到升国旗唱国歌的场景,用镜头记录下国旗的冉冉升起,演唱国歌的高亢激昂。然而从南方到北方,从江南到东北,我们没有带够足够的衣服,没办法只能把棉被裹在身上,就这样在雪地里拍摄了一个多小时,双手双脚都冻僵了,作为一直生活在南方的我,也着实体会到了什么是冰冷刺骨。付出是值得的,《抗战组歌》获得了中国广播电视大奖,这在我们融媒体中心建台30多电视史上还是第一次获此殊荣。作为一个亲历者、记录者、见证者,我觉得非常骄傲,激动。

置身精彩纷呈的新时代,周围的一切有着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为生动的诠释。

在常熟融媒的原创纪录片里,有种责任叫纪录常熟,有种格调是江南气质,同一个梦想是不忘初心、永不停步!作为一个摄像记者,我摄制的是常熟故事,代表的是苏州形象,展现的是江苏精神。今后,我将继续用我的镜头发现、记录、传播,讲好故事,传承文化,弘扬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