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武进区融媒体中心诸丽琴《听,万里之外幸福声》
2021-08-20 08:22:00  

听,万里之外幸福声

常州武进区融媒体中心采访部 诸丽琴

 

刚刚,大家在视频里看到的这个维吾尔族女同胞,叫热西旦木。这个漂亮的壮族女孩,叫黄彩虹,大家更愿意称她为“彩虹女孩”。

与她们的结识,要从两年前的一段援疆经历说起。

2019年8月,我作为一名柔性援疆人才,赴武进对口支援的新疆伊犁州尼勒克县。于我而言,这是从业7年来,时间最久、距离最远的一次采访。

从太湖之滨到喀什河畔,从中吴要辅到伊犁河谷,对口援疆这一国家战略,把武进和尼勒克紧紧相连。2008年至今,武进在尼勒克那方热土上进行着援疆“接力”,助力当地打赢脱贫攻坚战,持续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

在我看来,这些武进援疆的“印记”,不应该只是工作汇报里一个个“冷冰冰”的数据。近8小时的飞行旅途上,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将对口援疆脱贫攻坚的意义,生动地呈现给武进的人们?相隔万里,武尼两地的人们能打动彼此吗?

到尼勒克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一度寻找不到方向。直到9月的一天,我跟随当地的安居富民干事,走进了阿布力克木和热西旦木刚刚入住1个月的新家。

还记得,那天下着小雨。车还没停稳,男主人阿布力克木就快步迎上来。我一眼就看到他身后红色屋顶的安居房,在灰暗的雨幕中特别亮眼。女主人热西旦木小跑出来,用不太熟练的汉语招呼:“欢迎你们来我们的新家!”

40平方米的安居房里,家电一应俱全。电视机上,还盖着红色的纱巾,那是属于女主人的精致。

交谈中,我了解到,此前,这一家四口挤在昏暗、狭窄的土坯房里,睡在一张炕上。雨雪大的话,四口人还得分开到亲戚家借住。

采访中,有一个细节特别打动我。当时,热西旦木看了眼出去倒奶茶的丈夫,凑过来悄悄告诉我:“结婚14年,我们从来没有邀请亲戚朋友来家里吃过一顿饭。因为房子太破了,不好意思请他们。”

作为一个家的女主人,这该是一份多么难言的酸楚!

安居富民干事说,阿布力克木家属于建档立卡的贫困户,40平方米的安居房,工程队造价是1100元/平方米。按照当时的政策:国家补贴1.6万元,自治区补贴8000元,再加上武进援疆资金补贴的2万元,新房子不需花一分钱。

搬进新房,热西旦木终于可以将箱子里压了10多年妈妈绣的嫁妆地毯,铺陈开来。为了装饰新家,她特意赶到县城买了一棵大红花树。

当年维吾尔族的古尔邦节,一家人第一次邀请亲戚朋友来过节,热西旦木终于圆了14年的心愿。临走前,在新房的大红花树下,我给夫妻俩拍了这张合影。

就像热西旦木说的那样:“我们以后的生活,会越来越红的!”

正是这张合影,给了我接下来讲好故事的答案:

共情,是人与人之间认知和情感连接的纽带。

“家”,由象形文字演变而来,宝盖头就是头上的屋顶。房子,不一定是家;但家,需要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从居者有其屋,到居者优其屋,这间不大的安居房,让一家人有了幸福的承载。

只有这样真实细腻的故事,带来情感上的共鸣,才能拉近相隔万里的人们。于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倾听、观察、记录,于细微处体会最朴素的情感与渴望。

在我的笔下,武进的读者们看到了一幕幕温情:

援建的村民文化活动广场上,11岁的哈萨克族姑娘布尔兰有了新舞台;一道湾上的两艘武进游艇,让牧民们有了来年的“奔头”;最新投用的尼勒克县武进实验学校,为了铺平轮椅上的求学路,全班从四楼搬到了一楼……

少年与爱,永不老去。

就像“彩虹女孩”送给援疆干部的这幅画一样。

2019年3月,武进援疆爱心小分队来到科蒙乡九年制中心学校。那一次,失去右手却热爱画画的15岁壮族女孩黄彩虹,收到了一套渴望已久的马克笔。

半年后,当我跟随爱心小分队第二次走进黄彩虹家时。她正在用这套马克笔画画,想送给援疆的叔叔阿姨,表达感谢。画面中,置身雏菊的女孩,面朝阳光张开双臂。

她说:“这个女孩是我,叔叔阿姨们就像阳光一样,而小雏菊象征着希望。”

温暖,希望。

作为一名记者,我有幸,亲眼见证并向大家讲述万里之外的故事:在那里,梦想,有孕育的土壤;奋斗,有驰骋的天空;耕耘,有美丽的收获;幸福,有现实的模样……

作为一名记者,这就是前行的力量所在。

因为心有所持,虽每日仆仆风尘,但心中溢满光热。

此刻,武进第十批援疆工作组依然坚守在尼勒克,巩固着当地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的成果。

而我,也将持续关注万里之外的幸福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