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话”里读懂初心使命
苏州日报报业集团 钱茹冰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我是来自苏州日报报业集团时政融媒中心的记者钱茹冰。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作为时政记者,在过去的四个月时间里,我和同事们一直在做有关“记录、缅怀和前行”的报道。除了采访15位“90后”苏州抗战老兵,记录下15余万字的老兵口述史,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在苏州解放纪念日前策划推出“跨越时空的对话 我给烈士写封信”融媒报道。
动手写这篇演讲稿之前,我把这个报道收纳的8封烈士书信又拿出来重温了一遍。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整个系列报道的收官篇,主人公是一位来自张家港的,名叫叶全福的烈士。
先给大家听一段他的家书音频。
“父母亲大人:分别已有一年多,……家中今年收成怎样,地方建设怎样,请来信告诉,哥哥弟弟现在可好吗?请以后和我时常通信。家中现阶段是否有困难,如有的话来信告知,我可尽力来解决困难的。
另外,家乡从我走后是否有人参军,我们在朝鲜生活都很好,二年来中国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是越战越强,美帝的细菌战在我们反细菌战口号下做好防疫工作已全部破产。……祝生产丰收!”
这段话,来自叶全福在朝鲜战场写给父母的一封普通的平安家信,全文不到300字,也是他牺牲前寄出的最后一封信。
屏幕上就是叶全福烈士的画像。
为什么是画像而不是照片?因为他没有留下任何照片。
叶全福牺牲时年仅28岁,看着这个和我差不多年岁的小老乡,我充满了好奇:他是个怎样的人?他为什么会奔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场上他遇到了什么,怎么牺牲的?在家乡,是否有一位牵挂他的心爱的姑娘?
一连串的问号,勾起了我浓厚的好奇心,促使我去探寻他的故事。
然而,经过我们和地方烈士陵园管理处同志的认真搜寻,只找到了一句简短的人物介绍:
“叶全福烈士,张家港市大新镇晨阳人,1925年出生,1951年参加革命,曾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二十军五十五师后勤处担架一连担架员,1953年7月在朝鲜战场牺牲。”
他的生命定格在28岁的青葱岁月,他的一生,为人所知的部分,也只有68个字,这让我唏嘘不已。打动我的更是家书里的那份纸短情长。没有豪言壮语和荡气回肠,家长里短中透露出他在战火纷飞的时刻依然心系家人生活和家乡建设,也可以读出他对战事必胜的决心与信念。
每次重读这封家书,走进他与父母的深情“对话”,就能深切感受到他对家人浓浓的思念和必胜的决心。在那个不平凡的年代,志愿军战士把这份思念深深地埋在心底,化作力量,用生命捍卫祖国的山河无恙,他们是最可爱的人。叶全福烈士是志愿军英雄的精神缩影,这份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总是让我不禁潸然泪下。
作为一名年轻的党报记者,我从踏进单位的那天起,如何赓续红色血脉,扛起责任担当,就成了始终萦绕在我心头的问题。今年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在“跨越时空的对话”融媒报道中,我有了更深也更真切的感悟。收集烈士事迹,逐字逐句辨认出书信的内容,让我跨越时空,与革命先烈进行心灵的对话。在对话里,我仿佛听到了他们“随时随地准备献出我的生命”“多做好献身的准备”的誓言,听到了“学生时代万不可存满足心思”“少年光阴贵于黄金”的劝诫,听到了“打破旧社会的一切伪道法”“前途已经不远耳”的呼喊。
山雄有脊,房固因梁。岁月流转,这些年代久远的家书不曾褪去色彩。老一辈的革命烈士犹如流星划过夜空,一生短暂,但他们身上熠熠闪光的信念依旧深入人心、从未消散。虽然我没有机会与他们面对面对话,但是透过这些字字句句,依然能够被烈士们的理想、信念、情操、境界感动着、澎湃着,从中汲取不断奋进前行的精神力量。
数学家欧几里得曾说过,如果人的生命是一条线的话,就会有起点和终点,可是当我们把起点和终点接在一起的时候,其实它就是一个圆。革命英烈用使命、担当、信仰、奉献、拼搏和牺牲绘就了一个人生的圆,这个圆的中间,是他们对党和国家、人民的忠诚和热爱。
今年“七一”前夕,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预备党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迈向现代化的前行蓝图已然绘就。“请党放心,强国有我!”这是我们的庄严承诺,更是我们工作实践的动力源泉。作为一名党报的党员记者,立足平凡岗位,建新功立新业,赓续红色血脉,用心用情用力续写新时代红色故事,这是我在“对话”里读懂的初心使命,更是我们青年一代守正创新、不负韶华的铿锵誓言。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