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报集团40天战“疫”报道复盘
2020-09-17 14:34:00  

非常时期的守正与创新

——苏报集团40天战“疫”报道复盘

张晓亮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改变了2020年春天到来的步伐,也改变了新闻人的生产生活节奏。在这场战“疫”中,苏州日报报业集团同仁们不畏艰险,冲锋在前,敢于创新,勇于作为,切实践行“四力”,助力全市上下打好疫情阻击战,展现了主流媒体的自觉与担当。

新媒体不间断发声发力纸媒提前复刊战“疫”

市委领导给开局报道“打高分”

疫情突发,随时应战。

1月22日,国家卫健委确认苏州一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为江苏省内首例。疫情就是命令,苏报集团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决策部署要求,把疫情防控当作当前首要任务来抓,结合自身实际,迅速制定宣传报道方案,充分发挥融媒优势,全面打好战“疫”主动仗,强化新闻舆论工作有效性、提高权威信息发布及时性。

按原计划,春节期间报纸休刊。苏州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张建雄在除夕、春节假日坚持靠前指挥,发布采访指令,健康融媒中心、社区融媒中心、区域融媒中心、视频视觉融媒中心的记者深入一线采访,最鲜活的疫情报道在苏报集团新闻客扩端“引力播”24小时滚动播报;整个集团提前进入备战状态,从领导班子到一线记者随时准备结束休假,投入战斗。

形势愈发严峻,为及时、准确把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有关疫情防控的政策措施发布出来,引导广大市民群众正确对待疫情,提高科学防护能力和水平,苏州日报决定于1月28日(农历正月初四)提前复刊。

28日下午,集团召开党委会,成立了由党委书记、社长张建雄为组长的疫情防控领导小组,要求苏州日报加大对疫情防控工作的宣传力度;印务、发行、技术保障、资产管理等部门、公司要认真做好配合联动和后勤服务工作;切实加强、延长值班工作,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苏报融媒编委会主任、苏州日报总编辑李勇,苏报融媒编委会副主任、姑苏晚报总编辑常新坚持每天值守新闻采编一线,靠前指挥,根据疫情形势变化和上级命令要求,在确保一线记者防护安全的基础上,全面严格落实记者采访报道任务、新媒体信息发布任务。

特殊时期,特别举措。从恢复出报的第一天起,每天的融媒编前会,改为视频会议的形式召开,上级的最新部署要求、每天的采编重点、近期采访策划,都及时在会上细化落实;频繁的任务布置、沟通交流、发稿审稿,全部在线上完成。

精心部署,策划先行。从“苏报融媒疫情防控宣传报道”整体方案,到“同时间赛跑与春光同行”系列报道、“自力自救共克时艰”系列报道、“前线‘战’记”系列连线报道、“太仓牺牲民警位洪明宣传报道计划”……一个个精心策划的方案,加速在纸上、屏前“变现”。

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疫”中,150多名融媒记者、编辑全面投入到抗击疫情的战斗。仅春节期间,“引力播”新闻客户端、苏州新闻网的《众志成城——苏州防控新冠肺炎进行时》等专题栏目,就推出融媒原创报道近2000篇。

与此同时,数字媒体编辑中心每天根据江苏卫健委权威发布渠道第一时间更新江苏确诊病例和新增病例,发布本地新增病例详情。第一时间发布苏州市委、市政府、疫情防神控指挥部发布的通告通知,并弹窗推送,做到信息公开化、权威化、透明化,对网络谣言在网站、客户端、微博等多个平台及时辟谣,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恐慌。与苏州市委网信办合作开设《圆桌快评》栏目,发动网评员对疫情防控做好舆论引导,《“不搞一刀切的疲劳战”,这个“招呼”打得好!》《囤啥,都别忘了囤一颗“冷静的心”》等文章及时发声,引导舆论。

开跑就冲刺,投身战斗就“火力全开”。1月28日晚,苏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金洁一行专程到集团,看望慰问坚守岗位的新闻人,给集团前期新闻宣传工作“打高分”,勉励大家戮力同心,为打赢疫情阻击战作出更大贡献。

第一时间深入负压病房 年轻记者在“火线”成长

万篇原创报道闪耀“高光时刻”

疫情紧急,更能考验媒体人的责任与担当。

苏报集团健康融媒中心、视频视觉融媒中心的“70后”“80后”“90后”记者,是冲在最前、直面危险的“逆行者”。

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讲好苏州医护人员战“疫”故事。大年初三,李勇总编辑赴全市“新冠”患者定点收治医院——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了解“新冠”病人收治情况,与医院主要领导商定深入病区采访方案。苏报集团当天派出由李晓、李静、车晋彧、张健、瞿亚健等五位文字、摄影、摄像记者组成的报道组,进入该院负压病房,实地采访医护人员和患者。

“我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大年初三到市五院‘探班’。为确保我们安全,健康融媒中心的李晓总监从上午八点就到医院沟通采访拍摄的相关事项。一直到下午三点我们才得以进入。”“90后”摄像记者瞿亚健回忆当天的采访时说,由于要近距离接触患者,防护级别最高。防护服、N95口罩、防护帽、防护面罩、靴套一样都不能少。防护服外面还要套帽子,N95口罩外面还要套口罩。“我们五个都穿了三层防护服,每个人里里外外、上上下下一共十几件防护。”经过十多分钟的防护准备后,拿着摄像机的他终于“全副武装”,和其他四位记者一同走向负压病房……

经过数小时的奋战,《定点医院的感人一幕,医生患者在负压病房“比心”》集图文、视频于一体报道新鲜出炉,滚烫的文字、动人的配乐、温暖的画面,这篇为白衣天使加油,为苏州加油的独家报道,迅速在朋友圈里成为点赞热文。

“第一次上这个任务,当时对疫情完全未知,说一点不害怕是瞎说。”瞿亚健坦言,“2003年‘非典’,我还在念初中,那时候我是被保护对象。如今,该我冲在前面了!”

“记得有一次是半夜接到任务,在半睡半醒中才知道自己早上6点要到达现场。”“每次工作回来,都将衣服脱在门口,家人把干净的衣服拿出来换好后才得以进屋”……这是瞿亚健的工作常态,也是很多苏报融媒记者的常态。

春节以来,一天只睡两三个小时,对健康融媒中心的“85后”记者李静来说是常事。为了“抢”新闻,她常常在晚上接到采访通知后,连夜赶工。为了更全面地掌握疫情信息,让自己的新闻“料”更足一些,她一篇稿子经常要采访七八个科室主任、两三个副院长。任务紧急时,李静就把市五院行政楼的杂物间当成自己的临时办公室,有很多天,医院的行政人员都下班了,李静还一边吃着泡面,一边赶着稿子。一天晚上9点多,市五院院长下班时路过杂物间,看到李静还在赶稿子,笑着对她说,“‘战地记者’的辛苦程度一点都不比一线医生差”。

从驰援武汉医疗队的出征现场,到高速公路卡口,再到社区、乡村防疫一线,处处闪动着苏报融媒记者的身影。

记者前线奋战,而作为强大后方的融媒编辑们,也保持24小时在线。战“疫”期间,文创融媒中心副总监卜子华的祖母因病去世。微信公众号编辑组的小伙伴们说,你放心把工作交给我们。可卜子华担心给其他小伙伴增加工作量,还是自己忙到凌晨,做好微信备稿。他的敬业精神,深深感染激励着整个团队。

“外面就是战场,我们就是战士”,“作为媒体人,就是要深入一线”,“既然轮到我值班,我就不该有其他的想法,我就要把我的工作干好”……苏报融媒一线的全心投入,换来气势磅礴的舆论正能量。从1月23日至年2月28日,苏报融媒共推出了10100多篇原创报道,为全市上下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营造了强大的舆论氛围。在这些报道中,点击量破十万、百万的比比皆是,多篇文章被市委主要领导批示、转发、点赞。

时效快创意佳作品多 数字海报走心走红

突破“融媒时代+疫情时期”的双重考验

疫情时期,负重前行。

从1月26日开始,苏州日报官方微信推送次数由每天推送一次增加到四次,姑苏晚报官方微信推送次数从每天三次增加到六次。苏州日报官方微博也从每天更新34条到每天更新近60条。

工作量翻倍,考验着所有人的意志和战斗力。在审核群里,分管总编每天早晨7点就出现,凌晨两点还在策划分工,做战略战术上的安排。总编、总监身先士卒,大家斗志昂扬,没人为每天都要从早上7点做到凌晨一两点感到抱怨,只有为又做了一条十万+而感到兴奋。

苏报集团将抗击疫情作为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重要契机,加快推进融媒改革,及时调配人力资源,进一步充实融媒前线力量。同时,加强完善奖励、激励机制,激发员工干劲闯劲。

高强度的工作,高质量完成。

战“疫”以来,姑苏晚报官方微信点击量10万+的文章有35篇,其中2月2日的《刚刚!苏州重磅出台支持中小企业共渡难关的十条政策》点击量300万+,在全国影响巨大,在次日国务院的新闻发布会上,“苏惠十条”受到了商务部副部长王炳南的表扬。

在新媒体产品上,文化创意融媒中心确立了以数字海报为主打的策略,迅速开展了多种样式的策划宣传,充分体现了快速反应、重点突出、创意十足、美观大气四大特点,获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大年初一,设计推出福星高“罩”、皆大欢“洗”、宅心仁厚等拜年海报,在别样的春节送上别样的祝福;疫情确诊病例数字下降,但防控形势并不明朗,设计“待等疫减没,再看一剪梅”“一起喊加油,安心在家游”“就算月半也宅半月”等海报,引导市民理性出行出游;驰援湖北医生分批出征,设计“妈妈去打怪兽”海报,展现白衣战士的大爱情怀;宣传防疫科普知识要点,以苏报品牌卡通形象“唐播虎”等为依托,推出“独孤九健”“洗手真经”“复工宝典”“在家上网课的正确姿势”等九宫格海报,生动而富有趣味;聚焦苏州支持中小企业共渡难关的十条政策,推出“苏惠十条”手绘漫画海报……

这是苏报集团首次大批量运用数字海报形式在应对突发事件中进行舆论引导,成为苏报集团媒体融合改革后的一大亮点。从1月24日至2月28日,苏报集团共推出386张数字海报,不仅数量多,还保持了内容质量与创意的高水平。除了手机客户端开机屏、网站,多张海报还出现在户外宣传大屏上,成为城市一道暖心、靓丽的风景。

战场是最好的检验场。苏报人的体会是,媒体融合优势在这场战“疫”中得到充分发挥。由于集团媒体融合实施早、措施实、力度大,架构重组让采编力量得到优化,专业的卫生记者力量较为充足,替补队员“板凳”够深;流程再造让“移动优先”成为常态,总编调度得心应手;体制机制创新让团队始终保持高昂的创新力、执行力、战斗力。

这一切,使苏报集团在特殊时期的网上舆论阵地拼抢中,实现了快人一步,先声夺人。

(作者为苏报集团融媒总编办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