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人物故事的创新与突围
——电视访谈《金寨,不能忘却的记忆!》创作有感
徐蕾
《金寨,不能忘却的记忆!》以访谈形式,讲述了昆山“希望老人”、84岁的退休乡村教师周火生,从1995年退休后,100次奔赴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的大别山深处,投身于“希望工程”的故事。作为一个苏州(昆山)本土的人物典型,放在全国各地众多重量级的先进人物典型中,怎样才能实现突围,通过《金寨,不能忘却的记忆!》这一电视访谈作品的创作过程,让我们收获了不少经验。
一、地方特色与重大题材上巧做文章
参评中国新闻奖这样一个国家级奖项,最重要的是题材和主题的重大、重要。但越是重大的主题报道,同类题材作品就越多。央媒特别是重量级央媒体现出的优势和水准,包括本身所拥有的资源和平台,都明显要高出地方媒体。因此,抓准新颖,独特的视角,展现重大的主题,以小见大,才能在创优上实现突围,拓宽施展空间。
23年,作为一名普通的退休老教师,周火生往返金寨的足迹达12万公里,个人捐款60万元。同时,还带动苏州市各界捐款、捐物累计达1200多万元。到目前为止,资助近1300名金寨县贫困生。 “希望老人”周火生是苏州的老典型,他的助学故事感动了很多苏州人。但他作为苏州地方的人物典型,和“守岛英雄”王继才,“天眼巨匠”南仁东等全国性的楷模相比较,知名度与影响力并不大,我们只有挖掘出其内涵厚重的主题和社会意义,才能做到以小见大。
“金寨是将军的摇篮、红军的故乡。决不能让革命先烈的孩子失学。”这是周火生为什么会选择金寨进行爱心助学的原因。这份简单的初心,让我们想到了在2019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提到过的话:“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要饮水思源,决不能忘了老区苏区人民。” 这几句话正好呼应了周火生“决不能让革命先烈的孩子失学”,进而用23年积极投身于希望工程的初衷。23年来,很多孩子因为有了周火生的资助,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同时又继续帮助其他的孩子,改变其他人的命运。教育扶贫,使整个金寨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把贫困地区的孩子培养出来,这才是根本的扶贫之策” 。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教育扶贫的这句话,正好印证了周火生23年的努力,为金寨带来的帮助和变化。
访谈通过一个个人,一件件事,将周火生23年金寨助学路的感人故事,与不忘红色精神,践行教育扶贫等重大主题相结合,以独特的事件切入,反映重大题材、厚重内涵,见微知著。
二、23年素材的积累 深刻践行“四力”
《金寨,不能忘却的记忆!》以100次奔赴金寨的新闻事件为线索,以电视访谈为主轴,其间穿插了从1995年到2018年23年间,苏州几代媒体人所记录的“希望老人”百次金寨助学行的珍贵画面。
1995年老人啃着馒头,坐10多个小时的长途车赶赴金寨;1996年到上海文庙批发图书,回昆山义卖;1998年给贫困小女孩塞200块,叮嘱她好好学习;2000年给金寨希望小学的孩子们送去学习用品;2002年跋山涉水,走访金寨山区的贫困孩子……直到2018年,身患脑萎缩的老人,第100次走进金寨。细节作为人物“活起来”的关键要素,是人物报道的血肉。通过抓取这些不同年代不同时期的细节,老人多年来如何帮助山区孩子,再多的描述和词汇,都比不过一个真实、生动的细节直抵人心。
春夏秋冬,四季轮回,从健步如飞,到踉踉跄跄。这些生动的细节,感人的画面,来自苏州几代媒体人的记录与跟拍。也见证了苏州及昆山几代电视人23年深入金寨,深入贫困山区记录“希望老人”所做的努力。“脚下有泥土,笔下见真情”。23年的素材积累,蓄势待发,几代电视人的传承接力,才有了今天周火生完整动人的助学故事。
三、创优策略 送评类别拾遗补缺
作为地方台,制定、采用什么样的创优竞争策略非常重要。历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消息、通讯、评论、系列报道这几类是我们传统媒体送评的主要类别,也是竞争最激烈的品种。但有些类别作品的评选,竞争烈度和获奖难度似乎要低一些、小一些。根据第28届(2017年度)中国新闻奖不同类别获奖概率统计,电视系列是32.1%,访谈100%,直播100%,编排80%,其中电视类访谈、直播还出现了实际参评作品数量和规定设奖作品数额倒挂的罕见情况,以致于评委会主任会议不得不临时进行设奖数额的调剂。
在日常报道中,我们曾将希望老人周火生的故事做过一版感人的新闻专题片。但是考虑到新闻专题每年的竞争非常激烈,这类选题优势并不大,但访谈的竞争小,且江苏每年报送的也很少,可以尝试换个形式进行报送,提高获奖概率。于是在后期,我们把专题里的细节拎出来,进行拆分,有的做成VCR,有的搬到访谈现场,设计了一场面对几百名小学生的特殊党课,将希望老人与他受助的学生欢聚一堂,共同讲述金寨希望工程的故事。
反观在历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表现出色、成绩斐然的媒体,制定、采用什么样的竞争策略也非常重要,知己知彼、拾遗补缺这对整体实力并不占优的媒体来说更是如此。
四、形式独特 敢于创新
这是一档体现人性光辉、立意深远,具有历史纵深感,充满着正能量的访谈节目。为了做出形式不拘一格,独特创新的节目,我们走出演播室,以在新闻当事人家中的“一对一”访谈和在校园里的众人访谈相结合,展现出一场特殊班会、一次生动党课的形式。在周火生教师生涯起步的学校,将金寨受助的学生、金寨希望小学校长、周火生志愿者协会志愿者、周火生的家人以及老同事聚到一起。通过深度访谈,将百次金寨行背后的坚守与不易、党员老教师的初心、“教育”和“知识”对山村孩子命运的改变等娓娓道来。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还专门找到了周火生的老同事,访谈现场他带来了周火生62年前的入党志愿书。通过现场重温入党志愿书,把全场气氛推向高潮,同时也找到了支撑“希望老人”坚持23年助学的精神力量所在。展示了一名党员老教师一生服务人民,教书育人、无私奉献的信仰和初心,起到了很好的点题升华作用。
作为一场特殊班会、一次生动党课,现场聆听周火生故事的孩子、青年党员、教师们,感动地数次流泪,他们最真实本能的反馈,也成为本节目的一大亮点和
动人点。也非常好地体现了爱心之火、教育扶贫实践代代传承的意义。
本土人物故事的突围,甚至获得中国新闻奖,主要集中于地方特色与重大题材的巧妙结合,以小见大的新视角;真实感人的故事,踏踏实实的素材积累和捕捉;不拘一格的表现形式,故事化表达的新文风;以及认真研究创优策略,在送评类别上扬长避短,拾遗补缺。希望这些创新之处能给更多处于夹缝中生存的地方媒体带来了新的启发,立足本土,深入挖掘,创新思维,开拓新视野,才能做出吸引受众的报道和节目,才能在竞争激烈的中国新闻奖评选中突出重围,实现新跨越。
(本文作者为第29届中国新闻奖电视访谈三等奖作品《金寨,不能忘却的记忆!》的作者代表,苏州广播电视总台全媒体编辑中心副总监、新闻评论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