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供给侧创新,做好广播评论
许玲
融媒体时代下的新闻舆论场,广播媒体依然有着自己的一席之地,如何让曾被视为“灵魂”与“旗帜”的新闻评论发挥好引导、监督、表态、深化的作用,启发和帮助群众明辨是非、科学分析,需要广播媒体从业者不断加以思考和实践。广播新闻述评《英烈之名 不容污蔑》就是一次从供给侧入手进行的有益尝试。
2018年5月12日,淮安一小区高层发生火灾,在救援过程中,消防队员谢勇为营救高楼住户不幸壮烈牺牲。正当社会各界为谢勇烈士的去世而悲恸惋惜之时,极个别别有用心之人却在网络上故意散布谣言,抹黑英雄,说什么“不死是狗熊,死了就是英雄”,以此博眼球、博出位。诚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打破了信息传播的专业门槛,群众获得新闻和发声的渠道越来越多,但是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一样需要守护社会正义和公理。我们一方面在为烈士的壮举而感动,在宣传,另一方面也对那些恶意传播谣言者充满了鄙视和气愤。作为媒体人,我们有责任和义务驱除遮蔽真相的荫翳,为英烈发声,为他们正名。
贴近事实发声,把握引导“时间点”
新闻评论是媒体对重大新闻事件或重要社会问题发议论、讲道理、明是非的手段,是新闻媒体发挥正确舆论导向作用的重要社会公器。
谢勇的事情发生之后,我们记者就一直跟踪采访,因此手上拥有大量的第一手素材。为了让公众更多地了解事情真相,我们已经连续播出了消息、特写,以及连续报道。在及时向社会传递正确信息的同时,针对网上出现的不实言论,我们也酝酿着如何用评论这一手段对社会不良现象、社会偏离行为进行评说,引导舆论,以使人们明辨是非善恶,净化社会风气。
新闻是时间的易碎品,新闻评论要发挥其应有的传播效应,同样也应遵循这一规律。因此我们在前期做好大量准备工作的基础上,在检察机关提起英烈保护民事公益诉讼案的当天,及时发出评论,趁热打铁,迅速展开评述,表明主张。事实证明,因为这一事件的“热度”让更多的受众顺利地接收到我们的观点,也因为很好的抓住了舆论引导时间点,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放大新闻视角,寻找立论“切入点”
众所周知,融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已经打破了地域的限制,媒体做评论也要跳出“地方性”来考量。
谢勇烈士名誉权遭侮辱看似是一个独立的事件,但是把它放到全国的层面上来看,又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而是那一时段出现的社会现象。在此之前,社会上就曾出现过有人以学术研究为名歪曲历史真相、以假设推断代替历史事实、用拼凑的细节否定事件本质的事情。如“邱少云事迹是真的吗?”、“黄继光的身体真能堵住枪眼吗?”这种哗众取宠、博眼球、博出位的言论,不仅抹杀了英烈们的浴血荣光,更深深伤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情感,社会反响恶劣。因此,国家于2018年5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这是用法的名义为烈士荣誉正名,也是我们评论立论的依据:“保护英烈名誉,不仅有公众的力量,还有法可依。”淮安市人民检察院提起英烈保护民事公益诉讼,作为《英烈保护法》实施后的全国首个案例,是我们评论的由头,更是我们宣传法律、维护社会正义最好的切入点:“网络不是法外之地,鬼蜮伎俩即使躲在网络背后也不行,必须为自己的不当行为付出代价。”评论有的放矢、就事论理、有感而发,既从实际中来,又符合法制思想,既兼顾事件本身,又透辟地分析抹黑英雄、诋毁英烈者的心理;既有着鲜明的针对性,又恰如其分,合乎情理,起到了评论正确引导舆论的目的。
单一逻辑行文,构建说理“动情点”
D霍夫斯特曾说过,你想要理解任何一条消息,必须先有一种消息告诉你如何理解它。广播的新闻评论就是这样的,以朴实的语言告诉听众如何去理解新闻蕴含的意义。
谢勇烈士为挽救百姓的生命财产而牺牲,它的意义在于,我们每天的“岁月静好”,是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英烈之所以值得我们去尊重和维护,是因为他们在危难来临的时候,能够做到毅然决然地舍弃自己。他们是民族的精神脊梁,是社会的价值标杆。保护他们的名誉荣誉不受侵害,不仅仅是百姓的情感需要,更是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
论点是文章的核心,如何让它抓住人心?作为广播评论,首先就是要做到“适听”。因此我们在文章的结构上遵循听众收听习惯,采用了单一结构,逻辑线索单一,简单地阐述事情经过之后,就直接表明观点,结构紧凑。同时在简单的层次上注意保持虚实结合,道理和事实结合,形成恰当的层次,错落有致,不易产生听觉疲劳。其次,在语言上,运用形象性语言稀释、淡化抽象的概念,用形象思维作指导,用言简意赅的比喻表达观点,层层推进,把论点树立起来,让它在听众的脑海里“动”起来。除了说理之外,还放大新闻述评的具体性,针对社会上抹黑英雄、诋毁英烈的歪风邪气加以剖析、抨击,提出保护和捍卫英烈名誉是人民群众的情感要求,更是法治社会的必然选择。评述过程中,适当地注入情感,情理交融,以情动人的同时,引发听众情感共鸣。
总之,评论作为新闻报道的重要形式之一,其本身担负着引导社会舆论的作用,既要监督社会舆论,也要把握舆论导向,因此不仅要敢言,还要善言。评论必须强调建设性,不仅要传播价值的力量,更要体现向上的力量。当今融媒体时代,新闻媒体竞争激烈,如何发挥新闻评论的优势,凸显广播媒体的价值,我们未来的路还很长,值得探索和创新的还有很多。但有一句话我觉得比较合适:“凡事多想一步,你就超越了90%的竞争者。”善思者善成!
(本文作者为第29届中国新闻奖广播评论三等奖作品《英烈之名不容玷污》的作者代表,淮安市广播电视台广播副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