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台如何参与全国性重大主题报道
2020-09-17 12:18:00  

城市台如何参与全国性重大主题报道

魏征

在中国新闻奖历届获奖作品中,反映重大主题、重大事件、重大活动的新闻报道占据绝对优势。翻阅2019年第29届中国新闻奖的获奖名单也不例外,特别是围绕“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这一主题,从中央台、省级台到城市台,各类体裁作品均有。

面对这类报道,全国媒体全面开花。作为城市台,到底有没有优势,能不能做好?又该如何去做?2018年,由南京广电集团集体创作的电视系列报道《40年那些日子》就通过创作实践较好地回答了这些问题。下面我就以此为例,谈谈我的感受与分析。

一般来讲,作为城市台,面对重大主题报道一直有着说不出来的感受。要么觉得这应该是中央级媒体的专属,做起来费力,看起来乏味,吃力不讨好。要么缺乏创新能力,把这类报道做得循规蹈矩、高高在上、单调乏味。要么尝试做一些衍生新闻,却因为牵强附会而感到力不从心。然而,在第29届中国新闻奖的评比中,《40年那些日子》在众多的同一题材作品中让人眼前一亮,荣获了第29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这也许可以证明:城市台在全国性重大主题报道中也是大有可为。

一、扎根本地,举重若轻,找到撬动重大主题的支点

城市台要创新全国性重大主题报道,始终会有两个“难点”困扰着我们。一是城市台的信息资源和节目定位,难以承受重大主题之重;二是在宏大命题中难以寻找恰当的表达方式,容易在宏大背景之中迷失。因此,城市台要做好重大主题报道,必须要立足地方实际,着力破解主题重大和难以表达这两大“难点”。只有这样,才能使重大主题报道有贴近性,有可读性,才能满足受众的需求。概括起来是两句话:扎根本地,举重若轻。扎根本地,就是要以地方实践为支点,撬动主题之重大;举重若轻,就是要让重大主题“落下来”,落到具体的地方实践中来。

南京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策源地之一。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的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诞生于南京,主要作者是当时任教于南京大学哲学系的教师胡福明。随后,南京的一系列改革实践在全国都有着独特意义。《40年那些日子》就是选取了30个日子,并以此为支点,撬动中国改革这一重大主题。这些主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有中美间首对友好城市南京和圣路易斯签约,有中国当时最大规模的住宅小区“南湖新村”建成竣工、有江苏省第一条高速公路沪宁高速江苏段通车、有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举行等等。这些主题不约而同地突出了“南京特色”、“南京首创”、“南京标杆”、“南京影响”等特点,既着眼于从全国大局看南京改革先行,又从南京实践看中国改革路径。所以说,这个报道从策划之初就找准了撬动重大主题报道的支点。创作团队从1978年-2018年的《南京年鉴》中逐一比较、挨个挑选,并邀请各类专家学者先后召开三次策划会,最后通过集体投票的方式选出了30个日子、30个事件、30个主题。这次创作实践启示我们,城市台做好全国性重大主题报道,就必须置身于全国视野,扎根本地、举重若轻。只有扎根地方元素,找准地方特色,才能与全国性的重大主题实现对接,通过地方元素的“点”,反映全国性的“面”,使报道与众不同,“特色落地”,独具竞争优势。

二、以小见大,见人见事,找到支撑时代命题的切口

以小见大,始终将人作为叙事主体;见人见事,以个体的小叙事来体现主题的重大。“年过花甲的朱金成,见证了南湖新村建成时的景象。当年,下放回城后,他成了入住南湖住宅区的第一批住户。‘我们当时是才搬到南湖来,正好那一天我家妹婿来,妹婿来以后,一看这个风景不错嘛,景点不错,说来,我带你们照几张(照片)’就这样,朱金成父子在南湖广场“母女情”雕塑前,留下了家里的第一张彩色照片。照片中,他带着两岁的儿子,自豪的站在新建成的南湖广场,满脸笑容。如今,三十三年过去了,朱金成已经成为双鬓斑白的花甲老人,而花坛里依旧摆放着“母与子”的白色雕像,镌刻着时代的印记,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南湖小区当年万众期待、备受瞩目的光辉岁月。”这不是一篇散文,也不是个人传记,而是《40年那些日子》中一篇报道的一段文字。这篇名为《1985年12月28日:南湖新村建成竣工》的报道,以首批“下放户”朱金成为人物线索,通过他入住南湖新村后30多年来的亲眼见证,反映了整个住房保障制度的改革历程。当年负责“下放户”安置工作的原南京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研究室主任陆玉龙在接受采访中几度潸然泪下,他坚定地说:“我们从这个基本经验,可以讲贯穿着四十年改革开放的整个过程,我们也相信未来还是这样。”

《40年那些日子》系列报道的创作,始终要求新闻叙事要将新闻的主体紧紧地扣在具体的人身上,寓宏大题材于日常性叙事中,在细节和小故事中展现主题的重大、细致和质感。可以说,透过一个个普通人物的命运故事,折射出了改革开放对于人民群众的历史意义,将跌宕起伏的改革历程,化作细腻独特的叙事表达。这种叙事方式,给了读者更为真实、直观的认知,描绘出一幅更具真实感的改革图景。不但如此,这种叙事方式,还往往是城市台的独特优势。

当然,个体的叙事并不是停留在就事论事上,而是用来支撑起时代的大命题,用来升华重大主题。在《40年那些日子》系列报道中,通过讲述普通人的故事,将报道的落脚点放在“呼应改革”之上,放在了探究南京当下改革的方向和路径等深度思考上。这种感性叙事加理性思考的的报道方式,也是该作品的一大特点。

三、融合传播、全网分发,通过短视频掀起舆论热潮

新媒体时代,移动端阵地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对于城市台来说,是挑战更是机遇,因为城市台可以利用互联网传播不受地域限制这一特点,在更大的范围内提高自身传播力和影响力。

近年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融合发展关键在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要求,南京广电集团抓住发展“窗口期”,深度融合、整体转型,以融媒体新闻中心“中央厨房”建设及常态化运行为牵引,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深度融合顶层设计,依托牛咔视频客户端,以及微博、微信、抖音、快手、今日头条等移动端第三方平台,形成了千万级的移动传播矩阵。

《40年那些日子》在创作之初,团队就考虑到了需要融合传播和全网分发,于是在作品表现形式上采用了更适合网络传播的短视频新闻。整个系列报道共30集,每集时长3分左右,通过寻找历史人物,还原重大事件,揭示新闻背景,使整个报道具有很强的历史纵深感和启示意义。在此基础上,《40年那些日子》还利用城市台的资源优势,选取了大量的历史视频,展示了一些资料、图片,使得3分钟的短视频极具传播价值。

在《40年那些日子》的创作中,团队第一时间占据网络舆论阵地。不但在牛咔视频客户端上做了专题集纳,优化用户体验。并且通过多个第三方平台进行全网推送。其中,《1979年11月2日:南京与圣路易斯结为友城》、《1997年7月1日:南京铸紫荆花盛开维多利亚港》、《2016年8月21日:南京女排姑娘奥运夺金》,这些作品全网分发后,都因为蹭到当时的时事热点而成为网络爆款产品。应该说,通过融合传播和全网分发,《40年那些日子》取得了出色的传播效果。

(作者为第29届中国新闻奖电视系列报道三等奖作品《40年▪那些日子》的作者代表,南京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综合企划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