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你中国——iSING!Suzhou的故事》创作小结
2020-09-17 12:18:00  

五年磨一剑 践行“四力”打造精品

—— 《我爱你中国——iSING!Suzhou的故事》创作小结

徐蕾

2019年11月1日,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揭晓。由苏州广播电视总台创作的电视专题《我爱你中国——iSING!Suzhou的故事》获得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大奖三等奖。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国内外众多媒体都聚焦报道了中国40年来所取得的系列重大成就。苏州,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如何通过讲好苏州故事,构建多元、立体、高效的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同时,又充分发挥自身的地缘优势和区域文化特色,在对外宣传中精准发力。我们通过这个对外专题片,做了一次尝试。通过对一个国际文化项目历时五年的跟拍记录,以此来展现中国与世界文化的日益交融,也作为改革开放40年成果的一个生动写照。

2018年农历除夕夜,来自iSING!Suzhou艺术节的八位外国青年歌唱家登上了央视春晚舞台。他(她)用中文演唱的《我爱你中国》成为了当晚的压轴曲目。之后,iSING!Suzhou又用一台原创音乐剧致敬祖国改革开放40周年。在北京、上海、苏州三地的全国巡演,引起了国际关注。而事实上,近年来iSING!艺术节早已从中国走向世界。先后在亚洲、美洲、欧洲的10多个城市举办了30多场音乐会,全球1600多家媒体曾对此进行过相关报道。

始于2014年的iSING!Suzhou国际青年歌唱家艺术节是一个公益性国际文化交流与培训项目,也是江苏省、苏州市的中外文化交流与汉语国际推广重点项目。旅美多年的著名男低音歌剧演唱家田浩江是这个音乐节的发起人。2018年,他终于完成多年夙愿,用一台原创音乐剧献礼改革开放40年。因为田浩江本人就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也是反哺祖国的游子。而整个iSING!Suzhou融合世界的艺术表演形式,正是中国改革开放在艺术舞台上的缩影。《我爱你中国》是iSING!的代表曲目,这首歌贯穿全片,成为我们意在一语双关的标题。苏州广电总台从这个项目落户苏州工业园区就开始了历时五年的跟拍,今年的这个作品,可谓是五年磨一剑。摄制组跨越全国三地(北京、上海、苏州)进行全程记录,结合五年来的素材积累,推出了年度作品——《我爱你中国》。本片记录了12个国家的37名青年歌手在中国集训期间的学习、生活,直到最后的演出。重点跟拍了三组主要人物——四度参加艺术节,从而深深爱上中国文化,并把中文歌曲带到了全世界的美国歌手朱丽叶;因为iSING!结缘,成为伉俪的中俄情侣亚娜和胡光;受益于改革开放出国留学,又回国反哺的iSING!Suzhou发起人田浩江。除了这几个典型人物,本片还塑造了一组群像,他们是来自世界各国的年轻歌唱家们。五年来,他们成为iSING!故事的主角。通过这个国际文化交流项目,有人爱上了中国人,有人爱上了中国的美食、风景、民俗、文化。

本片于2018年12月19日电视首播,登录江苏卫视国际频道。之后,《中国日报》、“中国纪录片网”、“纪录中国”等多家媒体公众号、平台均予以转发。同时,还以短视频的形式,通过互联网进行了更大范围推广,在海内外都取得了非常好的反响。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力图通过跨度五年的诚意记录,呈现一部真正走心、感人,能够引起情感共鸣的作品。曾经有中国著名纪录片人看完全片后评价,“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挖掘和记录。对中国和世界如何和谐相处,在尊重世界情感的前提下如何更好呈现自己,做出了一次有意义的探索。”

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

《我爱你中国》的拍摄正是努力践行四力的过程。一、我们迈开腿 ,跨越北京、上海、苏州三地,记录演出现场,融入学员生活。用脚步丈量出了中外友谊的深度和广度。因为歌手们只有一个月的时间,他们要从学习中文到熟练歌唱中文歌,还有人要学苏州评弹,所以他们的排练时间是非常紧的,经常排练到深夜,为了能够抓拍到有意思的现场,我们的拍摄往往也需要持续到深夜。咱们的编导还遇到一个有意思的文化差异,通常来说外国人一般对晚饭比较重视,午饭基本就是早餐时买个三明治、汉堡,五分钟就这么对付过去了,然后接着练,这下可苦了我们跟拍的编导跟摄像了,只能是叫外卖充饥。二、睁开眼,用“独特视角”挖掘藏在众多中外歌唱家中的“中国缘分”。一开始接触这个题材编导们其实都是抓瞎状态,因为除了37名歌手以外,还有外教老师、工作人员以及苏州交响乐团,挑选谁、记录谁?这着实考验着编导们的眼力。其实这里面也没有特别的诀窍,我们采取了最笨的办法,就是在一开始就广撒网多条线记录,然后拍摄之余编导在现场多和歌手们沟通,我们明确了拍摄人物身上必须能够体现与中国的故事,所以最终选择了如下几个人物,例如美国歌手朱丽叶的中国缘,来源于她对中文的热爱。俄罗斯歌手亚娜的中国缘,来自于她和胡光的爱情和对共同事业的追求。而iSING!Suzhou发起人田浩江虽然身在异国,但是情系故土,这份中国情也有着深厚的内涵。三、勤动脑,用融媒思维扩大本片的传播效应,本片先后在《中国日报》、“中国纪录片网”、“纪录中国”等多家媒体公众号、平台均予以转发。四、强表达,用精美丰富的镜头语言来表现。对于电视媒体人来说,笔力就是对镜头表现力。我们通过多地航拍,现场记录,生活捕捉、精美的后制等多种手段,努力呈现和记录下了整个中外学员学习的过程。其中既有唯美的表演舞台,感人动人的歌声,现场的情绪迸发。也有日常生活中最朴实最打动人的点点滴滴。回看素材,整个拍摄期间我们总共拍摄了将近2个T的素材,最终的文稿也是几经更改,修改的故事版更是不计其数了,正是有了那些无数个日日夜夜的精心打磨才有了最后的精彩呈现。

我们的拍摄队伍只有几人,也没有配备专门的翻译。所以,面对这样一个国际性题材,其实首先要攻克的也是语言关。我们的一位主创,如今仍然保留了一大摞英文笔记和英文采访提纲。他笑谈完成片子的同时,也把丢掉多年的英语又拾起来了。这或许也是我们自觉克服“知识恐慌”、“本领恐慌”,始终保持一股子钻劲和韧劲的“四力”精神的体现。

我们作为创作团队中的小小一员,常被人问到,苏州广电总台10年12获中国新闻奖的背后,有什么秘诀呢?一方面这来源于总台长期坚持把创新创优和精品生产工作放在总台事业发展战略的高度,持续强化创新创优成果。另一方面作为电视人,我们也努力践行四力,打造精品作品。“脚下有泥土,笔下见真情”,用镜头、用文字,记录着时代的变迁和生命的感动。希望能用一个个人、一件件事,传递着信仰、温暖和力量。而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作为当代新闻人的我们,有一种幸运。我们有幸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时代,有幸生活在一个快速发展、融合中外的城市,这里蕴藏着一座新闻富矿。“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这是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蓝绍敏书记对苏州各级各部门的工作要求。而为苏州的新闻人,每天面对着一座新闻富矿,更应该时不我待、践行“四力”,讲好苏州故事、中国故事,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

(本文作者为第29届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三等奖作品《我爱你中国—iSNG!Suzhou》的作者代表、苏州广播电视总台全媒体编辑中心副总监、新闻评论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