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新表达 让理论节目呈现“新表情”
周大伟
2018年5月5日是卡尔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纪念日,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中宣部理论局、江苏省委宣传部和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制作了五集大型通俗理论对话节目《马克思是对的》,向这位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致敬。节目以新视角、新解读,探索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和持久魅力,播出后引起热烈反响,获得各界好评。2018年4月底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后,5月上旬央视一套晚间又安排了重播。人民日报刊文称:“这档浸润理想情怀、洋溢青春气息的节目,带着观众们一起重温马克思的光辉足迹,感受伟人的人格魅力,感知真理的力量,把握时代的脉动,激发前进的动力。”业界评价该节目是一堂“高配”的理论公开课,把深奥、抽象的理论文本解读得生动可感,为青年一代提供了一个走近伟人马克思、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机会。
今天,我就这个节目创作中一些体会,向大家做一个汇报。
1、坚持深度挖掘,内容更严谨
理论节目的创新必须以有深度的理论作为基础,并以正确的理论剖析作为支撑,才能使理论节目体现其真正的存在价值。
马克思的一生波澜壮阔,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马克思的笔记和著述浩如烟海,如何用五集电视节目讲好马克思的故事,讲好马克思主义?创作伊始,卜宇台长亲自带领主创团队仔细研读马克思著作及相关文献,并结合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国内相关领域权威专家的意见,经过近1个月反复论证、仔细研讨,最终就节目框架和各集主体内容形成实施方案。那就是,每集内容都紧扣一个话题或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观点,进行系统梳理、理论阐释,适时穿插生动故事,力求做到既紧凑又丰富,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温度。
以严苛的态度核实每一处内容的准确性,这是我们团队创作过程中的常态。比如不少资料提到马克思在柏林大学期间勤奋好学。如何用有说服力的细节对这一结论进行佐证?节目编导请教多位专家,查询国内外网站,翻阅大量书籍,终于找到了一本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出版的梅林撰写的《马克思传》,最终核定了一个重要又精彩的细节:那就是马克思一年之内读的书,比柏林大学一般学生十年读的都多。这给观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在海量的图书和资料中挖掘亮点,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比如,我们在大量的资料中发现了马克思、恩格斯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态》时留下的一页珍贵手稿图片。这页手稿被工整地划分为左右两个部分,左边是优美宛如流动音符的德文笔迹,右边则被一些无厘头的卡通涂鸦填满,妙趣横生。我们发现,其实伟人马克思和你我一样,不仅有着深邃的思想,同样兼具有趣的灵魂。通过一个个这样生动有趣的细节,我们努力还原出一个有血有肉的马克思的形象,让观众了解到了更加鲜活、立体的马克思,大大提升了节目的感染力。
2、坚持精准定位,节目更青春
节目策划之初,我们就定位于打造一档洋溢青春气息的理论节目,希望以青年人喜闻乐见的讲述方式,吸引青年关注,启发青年思考。
我们将青年确定为节目参与的主体。节目邀请深受同学们喜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家、高校青年教师担任主讲嘉宾,他们用代表官方、不打官腔的语言来分析时代背景,解读核心理论;还精心遴选30多位来自北大、清华、复旦、南大等名校的学生代表参与节目录制,承担故事讲述、互动提问、诗歌朗诵多种功能。节目始终紧扣青年人的视角,从青年人关心的问题出发,层层推进展开,为节目增添一抹青春的亮色。
节目整体风格年轻化,符合年轻观众的收看习惯,契合年轻观众的审美趣味。节目除了设置了故事讲述、诗歌朗诵等青年人喜闻乐见的环节,还大量使用手绘动画阐释重要理论知识点,既简单直观,又轻松活泼。节目还专门创作主题曲《你的名字,我的力量》,这首朗朗上口的原创歌曲,迅速拉近了与年轻人的距离,具有很高的辨识度和传唱度,网友纷纷“点赞”。
3、坚持创新突破,表达更生动
如何让理论更“准”一点、内容更“透”一点、形式更“活”一点?怎样才能让青年观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了解马克思,学习马克思的思想?如何让马克思这位“千年思想家”鲜活、立体,真正走进观众心中?这是我们创作大型通俗理论对话节目《马克思是对的》所面临的重要课题。《马克思是对的》要为观众提供有营养的理论大餐,但不是枯燥的照本宣科,要让青年感觉亲切、有趣,但又不是娱乐化的调侃、戏说。创作初期,节目组观摩学习了国内外大量电视节目形态,经过反复研讨,强化了综艺元素。
手绘动画是观众喜爱的表现形式,生动活泼,直观形象。节目借助手绘动画,对深奥的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进行生动阐述。比如,我们请多位专家共同把关,用不到一百字的篇幅简要介绍《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然后再将这不到一百字的内容转化为手绘动画,用生动的方式提纲挈领地向观众介绍了《共产党宣言》这本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同时,节目邀请了著名高校的青年学生代表参与节目,讲述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相关的故事,将经典理论化繁为简。比如,社会主义从空想成为科学,由理论成为现实的过程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我们把其中的经典故事梳理出来,让青年代表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呈现出来。除了手绘动画、讲故事,节目还运用图片动画、诗朗诵等多种表现手段,使节目的整体呈现丰富而生动。
在整个节目中,舞美设计的呈现厚重大气,历史韵味浓郁,也是整个节目的一个亮点。这套方案历经12稿,才最终确定。为突出节目的理性厚重和历史感,我们把欧洲“穹顶”结构作为设计意象,它贯穿了整个舞台的顶部空间,象征着马克思主义从欧洲传来。同时,这种融合了教室、图书馆的舞台效果,使观众感受到重返课堂的亲切感与庄重感,让场内外的观众宛如置身于一间穿越时空的特殊课堂。
4、坚持融合传播,影响更广泛
“融媒体”传播时代,综艺、新闻、访谈等多种类型节目都不断加快与微博、微信、今日头条等新媒体的合作,各大传统媒介也争相打造自己的融媒体平台,以达到高效传播的目的。
《马克思是对的》在节目策划阶段,就有意识地考虑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传播策略,把节目流程设计为若干个能生产新媒体作品的独立环节,采用碎片化、多媒化、趣味化思路,先后推出海报图文系列稿“大咖谈马克思”、结合GIF动图的手绘漫画系列短视频“漫谈马克思小课堂”、诗歌朗诵短视频“诗会马克思”、针对青年人趣味街采的“青年眼中的马克思”等一系列新媒体精品原创系列作品。
同时,根据移动端传播特性,差异化定制4分钟网络版特别节目,围绕《马克思是对的》这一主体内容构建了一个形态丰富的新媒体内容矩阵。
策划专题发布以后,央视网多终端直点播点击量超4400万次,仅5集移动直播访谈节目在首发平台“荔枝新闻”及我苏APP累计观看1564608次,“荔枝”“我苏”两网两端及其所属自媒体平台点击量超2000万次,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光明网、中新网等各大中央媒体网站在显著位置推荐,新蓝网、北方网、山西新闻网等各省市媒体也纷纷同步转发。
4分钟网络版、《漫谈马克思小课堂》等32篇新媒体原创系列作品被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光明网等全国重点新闻网站及腾讯、网易、新浪等主要商业网站转发,“如何评价《马克思是对的》?”相关话题在微信、微博、知乎、贴吧等社交平台产生了广泛影响力,2100余个自媒体微信公众号发布相关内容,数篇阅读量破10w+;全国多地省市区县机关单位、企业、学校、医院及科研机构基层党员纷纷学习《马克思是对的》相关内容、撰写评论、参与网络讨论,仅百度搜索心得体会就有5370000篇。
通过《马克思是对的》的创作,我们感到,大众理论传播创新并非易事,但在确保内容准确的基础上,坚持节目架构、形式表达、传播渠道等多维度的组合创新,节目策划、内容的合理安排,努力实现“理论深度”与“实践温度”的高度契合,也能使“小众”理论内容取得“大众”传播效果。
作为主流媒体的宣传工作者,我们将继续坚守初心、不断创新,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围绕大主题,做足文章、做出新意,努力创作更多精品力作,为新时代新变革凝魂聚力,不断唱响新时代的主旋律。
(本文作者为第29届中国新闻奖电视访谈三等奖获作品《马克思是对的》之《千年思想家》的作者代表,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纪录片创作中心节目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