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原始手稿国内首次亮相》的采写心得
2020-09-17 12:11:00  

短消息,大体量,深内涵

——《马克思原始手稿国内首次亮相》的采写心得

顾星欣

报纸消息通常1000字以内,然而这一短小精悍的写作却最能体现新闻记者的基本功。在新媒体时代,报纸消息的及时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它的新闻价值存在于哪里?我们试以《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一份珍贵献礼:马克思原始手稿国内首次亮相》这篇消息的采写过程为例,分析消息这一新闻题材在新媒体形势下如何创新采写。

短消息,挑战厚重题材

《风云激荡200年——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历史文献展》2018年5月3日在南京大学美术馆揭开帷幕。展览现场,珍贵的马克思原始手稿、中国传统书法抄写的《共产党宣言》、马克思创作《资本论》时伦敦书房场景复原……艺术创作与文献档案等多种样式交织,生动再现了马克思的一生,让观众感受到跨越时空的震撼。

作为一项重要公开活动,当天新闻采访由江苏省委宣传部下发宣传通知,多家不同类型媒体来到现场,纸媒如何在这场“新闻大战”中发挥出自己的优势,是我们在采访前就思考的问题。在采访现场,我们采访主办方后得知,展览中的一份马克思手稿《布鲁塞尔笔记》是目前国内收藏的唯一一份相对完整的马克思原始手稿,这次展览也是该手稿在我国首次公开展出。这份手稿甫一亮相,就引来观众竞相争睹。

现场,这份手稿显示出独特的气质:手稿被装裱在红色封套中,其中数页被拿出来向公众展示。展柜中几张泛黄的纸页上,马克思的笔迹依旧十分清晰,有多处重点画出的横线,显示出马克思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马克思读书勤奋,凡是读书必做摘录笔记,这个习惯也伴随了他的一生。隔着150多年的时光,这份手稿向我们传递的,正是马克思艰苦探索、追寻真理的精神。

消息重在对事实的取舍。当天,《风云激荡200年——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历史文献展》展出内容丰富,亮点颇多,可以说有很多报道的素材,完全可以写作一篇2000字的通讯。但是,第一时间知道了这份手稿的珍贵身份之后,记者在展览现场很快确定要将这个可知可感的典型“单列”进行报道,同时我们也很快建立了共识,这是一则重要新闻,因其意义重大,最佳的呈现方式是新闻消息。在最短的内容呈现内,完美呈现这个特殊的采访对象,是一次巨大的挑战。

在纷繁的事件中,认识到这份手稿的重要价值并决定将之作为新闻报道,是需要新闻判断力的。站在时代背景中来看,新闻消息最终比拼的是什么?不是新闻事件的大小,而是新闻事实的时代价值的大小。今年也是恰逢马克思诞辰两百周年,这篇手稿的首次展览,在这一具有重大意义的时间节点,显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

凸显纸媒采写优势

新闻的“新”一般是指第一时间发出稿件,做到“人无我有”,但是在当今这个互联网消息如此发达、各类信息大量涌现的时代,当天网络上就会涌现出各种各样的信息。作为第二天才出版的报纸,第一落点通常情况下是抢不到的。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应当怎样看待报纸的新闻消息的采写?

我们认为,时效性强,这是对消息作品的基本要求。但同时,消息内容必须体现出清晰的逻辑性,通过完整的新闻采访与严缜的新闻写作,向读者传递完整的新闻要素,这也是纸媒一贯的采写优势。

在网络时代,信息传播如此之快,各家媒体同样“在场”的情况并非少见,但我们在传统纸媒所允许的最短时间内,发掘出了不一样角度、深度的新闻。

以当天的采访为例。记者通过现场的观察与采访,得知了该手稿的基本情况:该手稿为《布鲁塞尔笔记》中的第四本笔记本,原有30张纸60页,此次展出的有27张纸54页,其中49页写有字迹。手稿主体部分写作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形成的1845年,主要摘录了斯托奇、平托、柴尔德等经济学家的著作。

但是,如果仅仅在消息中呈现这些简单的数字介绍,或者满足于主办方通稿的简单陈述,可想而知,读者肯定会觉得这是一则非常干枯无味的消息。于是,记者又深挖一锹,分别联系了南京大学学者张义修、参与此次展览筹备工作的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周嘉昕等专家,以及收藏单位南京弘阳集团党委书记、工会主席林永革等人,将这则原始的新闻素材来源,进行了深入、专业解析。

展览现场,对该手稿有充分了解的南京大学哲学系助理研究员张义修,进一步向我们阐释了这份手稿的背景意义。目前马克思手稿有三分之二陈列在荷兰国际社会史研究所,三分之一在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史档案馆,存于中国国内的非常有限,有的机构可能只有一封信、一两页纸。这次在南京亮相的手稿,是国内唯一一份保存相对完整的马克思笔记本。正是这个专业信息源,终于锁定了这份手稿的学术价值、历史价值。接下来,我们又采访了收藏单位负责人、展览相关工作人员,进一步了解到手稿的相关细节。

在短短的时间内,我们已经掌握了大量的一手资料。但是消息重“精”,否则会模糊焦点,也会让读者失去兴趣。于是,我们撷取和还原了手稿相关的关键事实,避免了抽象的概念和空洞的议论,而代替以权威的事实陈述。在此过程中,我们不仅仅是言简意赅地陈述现实,为了让消息更有可读性,我们引入了具体事实、背景事实以及典型事例甚至细节,让报道更有吸引力。

新闻消息写作基本要求是客观叙述事实,不采用感情化的词句,不直接表达观点或对事实作价值判断。尽管作者对这份穿越时空的珍贵手稿有浓厚的兴趣,但作者遵循了消息写作的基础要求,尽量用简明扼要的准确表述,用词中性,态度客观,给读者完整的事实。

消息要传递更多“消息”

这本笔记背后的故事有哪些?为了能在最短的篇幅里传递给读者更多的讯息,记者又锲而不舍、深挖一锹。为什么这部手稿被称为《布鲁塞尔笔记》?这次展出的《布鲁塞尔笔记》对于《资本论》的创作又有哪些作用?这些问题,是其他多家媒体没有继续往下深挖的。而我们多方采访,为这一重要新闻做足准备,重新创作,深化了报道的丰满度。

关于“布鲁塞尔笔记”名称的来历。通过专家解释与大量资料翻阅,记者终于在短短的新闻消息中,用言简意赅的论述,还原了这一段历史。由于马克思在巴黎《前进报》上发表文章,支持西里西亚织工起义,引起了反动势力的仇恨,于1845年被驱逐出巴黎,迁居布鲁塞尔,在此继续从事理论研究和革命活动,这份笔记就诞生于布鲁塞尔。

其次,是这份手稿与《资本论》之间的关系。记者从采访中了解到,这部笔记本被部分专家推测用于《资本论》的创作,但是其背后的故事又是怎样的?通过记者向专家学者的深入采访以及材料搜集,在短短的报道中,我们用言简意赅的文字对此进行了充分的还原:“手稿主体部分写作于历史唯物主义形成的1845年,系马克思对斯托奇、平托、柴尔德等经济学家著作的摘录。19世纪50年代,马克思到了伦敦继续进行政治经济学研究,为《资本论》写作做准备,大概1861年重新把这本本子拿出来,因为后面还有空白页,于是他又在本子上继续留下关于剩余价值的数学算式。因此有研究者推测,这部笔记本被用于《资本论》的创作。”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该手稿与马克思创作《资本论》之间的关系,本文多方采访专家,进行比较、确认,最后采用了一种严谨而客观说法:“据此,有研究者推测,马克思在写作《资本论》过程中使用了这一笔记。”而其他媒体几乎没有见到对此进行严格考证之处。

决定新闻价值高低的,是它所蕴藏的“干货”。事实证明,《马克思珍贵手稿首次国内亮相》内容丰富、阐释深刻,发表后引发了广泛传播,并引发了多篇深入的后续报道。这篇精心准备、多方采访、严缜撰写的消息报道,在对该手稿的报道上,具有无可替代的独特价值。

(本文作者为第29届中国新闻奖文字消息三等奖作品《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一份珍贵献礼马克思原始手稿国内首次亮相》的作者代表,新华日报社全媒体文化新闻部主任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