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传播场景下构建时政报道视觉交互生态系统
——扬子晚报《走进新时代 共植希望树》创作体会
杨晓梅
2018年全国两会恰逢换届,会期长达二十多天,内容丰富。扬子晚报策划融媒体报道界面“走进新时代共植希望树”,抓住移动传播特质,突破专题列表的常规模式,运用养成类手游的产品逻辑,以高度的可视化和互动体验为内核,全面创新两会报道。前后方团队20多人,北京、南京远程紧密合作,在可视化表达、多线程交互、年轻化形态、工作面融合四个维度搭建出适配移动传播特质的时政报道视觉交互生态系统。
高度可视化“树”说两会
在20天的报道周期里,所有两会原创报道全部采用可视化制作,将传统的图文报道全面提升为可视化表达,根据内容匹配产品类型,让丰富形象的音视频、图解、H5等可视化方式各展所长。图解侧重应用于需要进行新闻信息归纳、提炼的内容上,多位美编各自发挥视觉设计的特长。音视频产品强调贴近新闻现场和报道对象,不仅有策划的选题,更注重现场捕捉新闻点,快速抢发。H5产品则突破单向线性的传播模式,让用户在H5交互点上完成与信息内容的互动。
从3月2日到21日,“希望树”集纳了74件两会报道产品,100%可视化。最快的一条短视频从北京前方记者拍摄,到后方完成剪辑、标题和包装制作,再到希望树“上架”仅用了52分钟。
在单篇内容的可视化之外,“希望树”的整体界面形态运用了养成类手机游戏的模式。采用原生代码设计,将常规的专题列表转化为可以不断“长高”的希望树界面,随着两会进程,报道产品不断“上树”,希望树也在不断“长高”,最终形成了一个长达3米的长图。
动态生长系统强化交互
2018年两会报道,扬子晚报报道团队里首次出现了程序员。从2017年开始,“条漫长图”开始在移动端风行,扬子晚报融媒制作团队一直紧盯行业标杆,跟踪研究长图优秀作品,主创人员深入分析了这个产品类型,主要集中在比拼创意反转带来的长度感,绘画风格带来的体验感,但长图普遍存在交互体验不足,用户只能“看”不能“玩”,大像素的超长图还存在加载缓慢等弱点。团队的共识是:交互体验可能是在长图这个类型上的突破点。
因此报道界面创意会上,引入了程序员团队,形成共识是要将这件全国两会报道的主产品,不仅运用长图界面进行报道的集纳,还要在报道界面构建出出深度双向互动的生态系统。
“希望树”是动态成长的,它的大小与全社会“合种”的力量呈现正相关。媒体通过可视化报道产品为“树”添枝加叶,网友通过点赞释放“小太阳”为“树”提供成长能量。在“树”下,读者和用户可以给代表委员留言,每日优选的网友祝福和点评在“希望树”周边以弹幕的形式滚动播放。完成界面构思后,主创团队继续开脑洞,交互的极致是什么?答案是:打通线上和线下。
“希望树”不仅仅在移动互联网线上的虚拟空间成长,网友的点评、交互等采用随机抽奖和评论优选的方式,获奖者将收到电商配送的水果礼盒,线上“种树”转化为线下“果实”,精巧的互动形式带给网友十足惊喜。
原创手绘“萌”化90后
希望树整体设计风格动漫化,采用全手绘创作,以年轻态的风格改变了时政新闻报道一板一眼、严肃正经的模式,贴合移动端用户在手机游戏、动漫二次元、视频潮流网站熟悉的视觉元素和交互特质,无论是树干、枝叶还是用于交互的功能键“小太阳”、“大拇指”等,都是“萌萌哒”。
除了每条报道内容做足可视化之外,界面设计与编辑团队达成共识,每一个报道产品外露标题必须精炼动感,精选民生话题和热词,在标题入口就建立了“与我有关”的讲述方式,使严肃的时政新闻得以在年轻人的社交圈引发转发和分享。
由于采用原生代码,希望树报道界面适配了多种移动传播的方式,从网站手机版、客户端扬眼APP、微信、微博、朋友圈海报等渠道都能直接进入希望树页面,全渠道匹配年轻人碎片化的移动端资讯接收方式。
这种报道形式得到了网友喜爱,点击“小太阳”为希望树增加能量,这个功能累计被网友使用了1.9亿次,“希望种子”留言区参与数超过60万条,产品全网传播总流量超过4000万,被誉为“看会神器”。
策采编发作业面融合打通
希望树不仅创新了全国两会的报道形式,也是扬子晚报在采编制作层面的业务融合创新。团队前后方分工合作,高效联动,策划会之后的两周时间,文案、设计、程序紧密配合拿出了全新的报道界面,完善了北京南京前后方的项目流程规划。美编、程序、记者、后期、编辑,团队24个人分属5种角色,每一个人都发挥出了自己最大的能力值,每一个人都努力的原因,是生怕辜负了别人的努力。北京、南京相距千里,20天的报道周期,20多人的希望树团队,记者、编辑、可视化、程序设计各种角色高度协同,在实际运行中不断优化流程,用时政报道的全面创新进行了一次媒体融合能力值的突破。
有一个数据非常可贵:10%。
记者出发前大家归拢了一下报道选题列表,大约规划了50多个产品,希望树报道整体整体完成后,最终产品74个。其中有7个是临时增加的创意策划,分别是:
刺绣、海带、花椒……为何代表们要带这些来北京(视频前后方)
厉害了!两会上的女神!(视频前后方)
幸福树的朋友圈(创意图美编和文字编辑)
网友希望树下留言得回复(视频前后方)
众多记者排队守候 政协委员即将抵达会场(视频)52分钟完成,记者自己配了同期声解说
全国人大代表点赞“希望树”(视频前后方)
植树节希望树特别策划(文字编辑和程序)
以上7个产品都不在预定列表里,且是前方记者临时增加的创意和策划,从统计表可以看出产品团队所有岗位都在原先既定的规划外不断增加创意创造,在长达20天的连续作战压力下,不仅完成了预先设定,临时突发的创意也快速完成,且保质保量。这说明,当创新形成了一个场域,可以激发出更大的创造力。
前方侧重“采”,后方侧重“编”,设计侧重“美”,程序保障“顺”。组织形式高度扁平化,74件新闻产品在“采”、“编”、“包装”、“程序”的对应环节,谁主持环节谁调动资源,人人都能做指挥长,每个人也都被指挥。
“走进新时代共植希望树”不仅仅是融媒报道界面的创新,也是扬子晚报媒体融合在时政报道上的一张答卷。
(本文作者为第29届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新媒体报道界面二等奖作品《走进新时代共植希望树》的作者代表,扬子晚报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