锤炼“四力”,须补齐“深挖两锹”短板
——从《农民卞康全一家三代守护五条岭烈士墓70余载》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说起
孙凤志
新闻界流行一句俗语:深挖两锹,就能挖出不一样的活水来。
深挖两锹,是记者专业素养的集中体现,也是锤炼“四力”、提升专业能力的必然要求。深挖两锹,就意味着比别人付出更多的艰辛和汗水。心浮气躁、急功近利,不可能下苦功夫深挖两锹。深挖两锹,就是对“四力”的坚守,对新闻专业主义初心和理想的追求。
我和王谷雨合作采写的稿件《农民卞康全一家三代守护五条岭烈士墓70余载》,讲述的是一个普通百姓传承红色基因、体现家国情怀的红色故事。这篇短小精悍的新闻通过自荐方式参评,荣获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文字消息类二等奖,我们的体会是坚持锤炼“四力”,锲而不舍深挖两锹,着力在看似寻常的事件背后发现并挖掘不寻常的独特新闻。
深挖两锹,才能“把埋在饭碗里的肉挑出来”。
眼力,是观察力、发现力,更是挖掘力。同一新闻人物或新闻事件背后能否挖掘出独特新闻,比拼的正是记者敏锐的观察能力、独到的新闻视角。深挖两锹,就是要像新闻前辈范敬宜所说的那样,“把埋在饭碗里的肉挑出来”。
1947年12月,惨烈的盐南阻击战在盐城打响,2000多名华东野战军官兵壮烈牺牲,由于条件所限,烈士们连姓名都未能留下便被匆匆集体掩埋,只有五条长长的土堆,民间称之为“五条岭”,而农民卞康全是五条岭的守墓人。五条岭和卞康全的故事,一度成为中央、省以及市级媒体竞相报道的热点。
热点事件焦点人物要想报出独特新闻,关键是记者要独具慧眼,在眼力上深挖两锹,既见人之所见,亦见人之所未见,发现并挖掘比其他媒体更深入的新闻事实以及背后的新闻价值。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在关注五条岭和卞康全。有次我到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采访,区办公室同志介绍说,卞康全一家三代人为五条岭烈士守墓70多年,区里正在给他申报市级好人。我的眼前豁然一亮,以前的所有报道只提到卞康全守墓,从未提及他的家人守墓以及守墓背后的故事。三代人守墓70多年,这是怎样的一种坚守,又需要怎样的精神境界来支撑。而这种尊崇先烈守护先烈的举动,发生在普通农民身上,彰显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更加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和价值取向。随即我和记者王谷雨前往卞康全家采访,掌握了大量第一手生动鲜活的素材,经过反复核实打磨,首家推出卞康全一家三代守护烈士墓70多年的消息报道。
发现新闻其实仅仅是起点,一条新闻能否走得更远,新闻背后是否还有新闻,还需要记者具有挖掘新闻的能力。卞康全和五条岭,被人们写过无数次,但卞康全背后的家人及家人守墓的故事,却并没有被人发掘并报道。事实上卞康全的家离五条岭仅仅只有100米,采访记者大多到了五条岭或庆元村就止步不前。正是这100米,成为一些记者采写新闻“四力”上的短板。深挖两锹,就是要补齐“四力”最后100米的短板。
深挖两锹,才能挖出散发泥土芬芳的新闻故事
有好故事,新闻才有好品质。挖掘好故事,是记者的基本功,也是采写好新闻的前提。互联网舆论生态下,极速海量的信息使人们目不暇接,产生审美疲劳,这时群众更喜欢那些散发着泥土芬芳的好故事。但是,如果忽视群众的新闻需求,在到达现场上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就不可能采写到鲜活生动的感人故事。“深挖两锹”,就是要求记者强化问题导向,把群众的需求作为工作的取向,真正俯下身,沉下心,真正把那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有温度接地气的新闻从火热的生活中挖掘出来。
到达现场,处处都能挖出好故事。走进卞康全的家,最先引起我们注意的,是摆在客厅中间四方桌上的笔墨纸砚,一侧堆放着一小摞牛皮信封,下面压着三四本信纸簿。采访话题从信封和信纸随即展开,原来卞康全就是用寄信这种最原始的方式,为烈士寻找亲人。随着采访的深入,我们越来越感到,卞康全一家三代人在用中国农民最单纯最朴素也最真挚的情感为烈士守墓,为烈士寻亲。每逢清明节,卞家三代人都要为烈士清理杂物,添土圆坟;有人偷砍烈士墓前的松柏,遭到卞康全父亲卞华严厉呵斥;有人要建砖瓦厂,卞康全母亲挺身而出,坚决制止;有人想开挖鱼塘,卞康全立即给有关部门反映情况,大声疾呼。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故事,就这样被我们层层剥笋似的,一一挖掘出来。
洞烛幽微,注重挖掘普通人的家国情怀。在现场,心中才会有感动;带着真情,才能挖出沾泥土冒热气的暖心故事。采访中,我们观察细致入微,不放过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故事,力求从细节中挖掘暖心故事,反映普通人的家国情怀。反映卞康全一家三代都是普普通通的农民,然而正是平凡的他们做出了不平凡的壮举。当采访即将结束时,卞康全打开一本笔记本请我们签名。询问原由,他告诉我们说,每一个来此拜谒或寻访先烈的单位、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他替烈士寻找亲人的线索。他要为每一位无名烈士找回名字找到亲人,也要让烈士亲人找到墓地。这一细节的挖掘,令人心暖,同时也烘托出卞康全崇高的精神境界和思想情操。
脚板底下出新闻。实践证明,沾着泥土味的好新闻是跑出来的,更是挖出来的。跑是基本功,而“深挖两锹”则是专业素养专业能力。践行“四力”,就必须在提升“深挖两锹”的本领上下功夫。
深挖两锹,才能提炼新闻故事背后的时代内涵
深挖两锹,重在深字。深,体现在主题提炼上,落脚在观点独特上。采访结束后,我们对采访素材认真研判,从政治站位、时代特征、社会效果上思考和提炼卞康全一家三代人为烈士守墓70多年的时代内涵和社会价值。
首先,提高政治站位,着力反映新思想在基层的生动实践。登高才能望远,理论素养往往决定记者的视野和思想深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铭记一切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作出贡献的英雄们,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戮力同心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我们提炼稿件主题提供了遵循。卞康全一家三代人传承红色基因,为烈士接续守墓70多年,不计名利,无怨无悔,正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基层的生动实践。
其次,把握时代脉搏,弘扬保护英雄捍卫烈士的爱国情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然而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一些错误思潮乘虚而入,有人刻意歪曲历史,对英雄事迹提出解构质疑,对烈士英名进行诋毁贬损。2018年4月27日,习近平签署主席令,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2018年5月,最高人民法院发文,加强红色经典和英雄烈士合法权益的司法保护,依法惩处亵渎英雄烈士形象等违法犯罪行为。而卞康全一家三代人为烈士守墓70多年的红色故事,在缅怀中唤醒记忆,在坚守中传递真情,点燃的正是人们心中的精神火炬,照亮的正是全社会的爱国情怀与英雄精神。
再次,注重社会效果,推动铁军精神和红色文化的传播传承。我们走访了市委党史工委和民政局等相关部门,他们普遍认为,卞康全一家三代人接续守墓,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铁军精神,对全社会形成学习先烈崇敬英雄的良好风尚,传播红色文化,起到了极大的示范引领作用。稿件刊登后,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中国文明网、江苏文明网、江苏新闻网等纷纷转载,卞康全先后当选“盐城好人”“江苏好人”,盐城市委宣传部、盐城经济开发区还运用多种形式宣传卞康全一家人的先进事迹,开展烈士命名镇村行大型主题采访活动,推动厚德盐城建设。
涉浅水者得鱼虾,入深水者擒蛟龙。在出好新闻上,有人总想走捷径,不愿下功夫深挖两锹。事实上,采写好新闻并没有捷径可走,唯有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向四做”,坚守新闻专业主义的初心,老老实实地深挖两锹,不断提升“四力”,才能入得龙潭,探得骊珠,写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精品力作。
(本文作者为第29届中国新闻奖文字消息二等奖作品《农民卞康全一家三代守护五条岭烈士莫70余载 收到836名烈士资料 替98名烈士找到亲人》作者代表,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