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乎其上……
2020-09-17 10:55:00  

求乎其上……

缪小星

近年来中国新闻奖的评选,江苏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今年共有22件作品获奖,也是自中国新闻奖开评以来,我省获奖数额最多的年度。

在评奖工作中,江苏的思考和做法主要有:

一、指导思想鲜明,就是以评选作品为抓手为契机,推动媒体“走转改”、锤炼“四力”、融合创新,将评奖生发的热情、思考和自省转化为新闻生产力。

求乎其上,得乎其中。在相关工作进程中,提出中奖不是目的,但无论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无论省级媒体还是市县媒体,专业行业媒体,都应在向全媒体转换的过程中有一个目标,即要有拿出精品向中国新闻奖冲击的实干精神,以精品带动、拉动、促动整体提升,摒弃中国新闻奖是地方媒体“可遇不可求”的消极态度,而以“可遇也可求”精神状态珍惜新闻资源,要干就要创一流!

二、在自评自选江苏好作品及报送作品参评中国新闻奖的过程中,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严格走程序,按规则规矩办,一碗水端平。尤其是在最终决定江苏二等奖(即自荐资格的门坎)以上作品和省记协推送的作品时,记协与省级各媒体,各市记协及部分参评省级好新闻的市、县媒体,高校新传院老师,行业专业媒体,共同坐下来分析、评估作品的“竞争力”,也就是作为局于一方的江苏作品其独特性在哪里,以微见著,以创见新的时代意义在哪里,一句话,就是要珍惜好作品的地方特色和宏观指导,拿到全国去评,争取让中国新闻奖评委“一见钟情”。

江苏记协深切认识到,一年下来,大家辛苦呈现出无数的佳作,一定要把最好的作品向上选送,任何人情世故都不可参乎进来!

今年的22件作品,就是多点开花的结果。

三、评奖结果揭晓后,认真总结经验

通过各媒体的移动端、省记协主办的《江苏新闻界》杂志、参评评委讲座、获奖者说、新传院老师评析等途径,尽可能让新闻工作者,尤其是在领导岗位上的主编、总编了解相关信息。

参评评委的讲座很受欢迎,我是第26届中国新闻奖评委,评选结束后作了《中国新闻奖离我们并不遥远》的讲座,条分缕析,反响还不错。同时在《中国记者》发表了题为“直面问题的品格和力量——第26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部分作品分析”一文……周跃敏主席、刘守华常务副主席参评后也都有讲座并受到欢迎。

这是评奖之后。评奖之前,记协都会抓紧时间跟各媒体各地共同解析当年出台的评选办法和评选细则,避免因不熟悉规则做无用功。

四、抓短腿。教训是最好的老师。江苏突出的是:差错率不低,教训极为深刻。

我参加的第26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江苏有一件广播类一等奖作品,到了公示最后一天被“下架”,只因播出时间有一个半小时的差误。

这几年江苏在狠抓减少差错、杜绝差错上下了功夫,环环把关,决不让作品带病报送。

还有一个明显的短腿,就是融媒作品质量不够高,影响力不够大,今年获奖数虽然上来了,但等级仍不高。今年记者节,江苏正式成立了新媒体专业委员会,将努力在推进全媒融媒进步的工作,集中兵力投入主战场,还是那句话,争取中国新闻奖不是目的,但要有追求,有目标。

五、重视抓好好记者讲好故事这项深受业内欢迎的活动,与推动拿出好作品参评中国新闻奖,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到今年,中宣部、中国记协共举办了六届,江苏先后有3人进入“十佳”,另有6人进入全国宣讲团。江苏成立“好记者讲好故事成员库”,目前已逾70人,他们当中就有多名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二等奖的获得者。出了好作品,就鼓励他们登台再向大家讲好故事。

六、领导重视。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王燕文亲自过问,有成绩就表扬,有不足有教训就批评。记协每年都会向省委宣传部作专报,领导要求整改的一定要再向部里专报改进措施和效果。省委常委会还专门听取并研究了记协的工作和深化改革方案,并作出重要指示和决定。

作为记者之家,“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决定其要沉下心来、扑下身子为媒体、为广大新闻工作者服务,因为记协就是一个服务性组织;同时,记协也应该是一个与时代同行的学习型组织。选送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组织好记者讲好故事,就是一个服务和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记协应该有所作为,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