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物志”讲好70年扬州故事
——扬州日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重大主题报道总结
李峰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是舆论宣传最大的主题、最大的新闻、最大的政治。
作为新闻人,我们向祖国最好的献礼,就是拿出抒写新时代、展现新作为、激荡新气象的新闻佳作。
七十载沧桑巨变,七十载壮丽征程。如何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场恢弘叙事中,做好时代文章、讲好扬州故事?扬州日报社从去年底便开始积极谋划,确立了这样一条主线:挖掘好“人”,这个伟大时代的主人翁;展现好“物”,这个伟大时代的承载体;梳理好“志”,这个伟大时代的脉络图。围绕这条主线,我们精心采写重磅稿件、精心打造重点栏目、精心实施重大策划,为广大读者献上了一系列的优秀新闻作品,不负党报使命,不负时代荣光。
采写重磅稿件,挖掘好“人”这个伟大时代的主人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
围绕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条主线,我们在实施“党报质量再提升”工程中,将挖掘、塑造新时代典型人物作为一个主要方面,总编、副总编和编委带头,带队深入基层采访,挖典型、抓新闻、写“爆款”,由此推出了《杨文华:带27位烈士“回家”》、《一句善意谎言 21年无声诺言》、《扬州“小木匠”的追梦人生》等一批爆款新闻,在广大读者中产生了广泛影响。其中,杨文华的故事和“小木匠”的故事,各有时代特色,最具代表性。
今年3月下旬,记者前往高邮市临泽镇采访镇域经济的新闻,在与该镇党委书记、宣传委员交流中,得知临泽镇朱堆村有一位70多岁的老人,用了8年多时间,寻访了本村27位烈士的英雄事迹,并在村里修建了烈士广场,竖立了一座英雄纪念碑。记者眼前一亮,立即判断出了这个线索的新闻价值,不巧的是,当时杨文华不在家。
3月23日,周六,记者再赴临泽镇,在朱堆村村史馆找到了杨文华。在近6个小时采访中,杨文华将8年寻访历程娓娓道来。此后三天,记者完成了近一万字的初稿,但感觉还缺点什么。随后,记者又两赴临泽镇,陪同杨文华一起来到烈士广场,祭拜了27位烈士;挖掘出杨文华每年大年三十都会带着两个孙子祭扫英雄纪念碑、讲述烈士故事的细节和点明主题的直接引语“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于是文章便有了身临其境的开头和意味深远的结尾。这篇文章见报当天,澎湃新闻、中江网、凤凰网、搜狐网、东方新闻等媒体便纷纷予以转载。
再来说说小木匠的故事,当地时间8月27日晚7时,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在俄罗斯喀山竞技场闭幕,扬州小木匠吴晋卿摘得家具制作项目银牌,这是中国代表团在该项目上取得的历史最好成绩。这个小木匠,是我们在年初就确定的重点选题,半年多来不断追踪报道,拿出了多篇优质稿件。在中国代表团出征喀山之前,我们成立采访团队,确定了“中国梦和人生出彩”的报道主题。
一个从皖南小山村走出的小木匠,为何能站上世界技能最高舞台,实现自己的中国梦?我们多线出击,展开采访,这其中遇到不少困难。比如去安徽休宁采访小木匠的家人,他的姐姐态度很坚决,不愿意在比赛结束前接受采访,说怕影响吴晋卿发挥。怎么办?后来大家想了个办法,请人社局和技师学院出面,以慰问的形式前往,记者冒充人社局和技师学院工作人员,想办法“套话”,采访了小木匠的母亲、大伯、校长、老师,拿回了非常丰富的素材。
两天驱车17个小时,前往安徽休宁采访;喀山和扬州五个小时的时差,闭幕式比赛结果没有直播……面对一次次“拒绝”和困难,记者努力突破,五易其稿,拿出了一篇消息、一篇通讯、一篇评论。
本报报道后不久,扬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会见了吴晋卿,称赞他有梦想、肯奋斗,在践行中国梦的过程中实现了人生逆袭,也为“扬州工”这一金色名片增添了光彩。
打造重点栏目,展现好“物”这个伟大时代的承载体
今年年初,扬州日报便开设了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总栏目“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并陆续推出了“扬州发展成就巡礼”“晒晒红色传家宝”“我和国旗合个影”“扬州之最”等子栏目,共刊发了300余篇稿件和图片。其中,“晒晒红色传家宝”是我们重点打造的品牌栏目。
展示壮丽七十年的丰功伟绩、演绎奋进新时代的家国情怀,我们选择了用小切口来反映大时代大主题,这个小切口就是寻访普通百姓家的“红色传家宝”。
《这只公文包装满了激情燃烧的岁月》《一把剃须刀见证战火纷飞的年代》《“瞒”了63年 这位老兵是“特等功臣”》《一张红色信笺背后的战友情》《一架铝制小飞机珍藏半世纪》……随着栏目的推出,一件件压箱底的“红色传家宝”被发掘出来,一段段藏在心底的“激情岁月”呈现在报纸上。
珍藏这些“红色传家宝”的主人翁,多半是上了年纪的老革命,他们的激情回忆、家国情怀,一次次让记者们感动落泪。大家也意识到,通过“红色传家宝”这个承载体,讲述国家壮阔的时代潮、还原老人跌宕的人生,是新闻人的责任和使命。然而,老人们听力不好、交流困难,记忆混淆,给现场采访和史料核实,带来很大难度,记者只能用耐心细心来挖掘整理,但有时也留有遗憾。
像《“瞒”了63年 这位老兵是“特等功臣”》,故事主人公黄子贵是一位93岁的老兵,退伍后低调生活了63年,不怎么谈起过往立下的功勋,和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的湖北老兵张富清非常相像,是一个非常难得题材。在采访中,由于老人小脑大面积萎缩,回忆不出当年更多的细节。泛黄的“甲等功”“特等功臣”证书称号背后究竟有哪些英雄事迹?记者联系其亲友、当地政府和民政部门以及老人当年所在部队,都未能进一步了解到更多信息。我们有遗憾,不是因为稿件缺少更翔实的内容,而是因为未能记载下这位老英雄的传奇人生。
国庆节前夕,我们将栏目中寻访到的“红色传家宝”在社区巡展。藏在体内19年的弹片、珍藏70年的庆祝新中国成立毛巾、用击落的美军轰炸机残片熔铸的小飞机模型……这些“红色传家宝”,让社区居民最直观地感受到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不少参观者用手机拍摄下来,写下感言,发在微信朋友圈。
“晒晒红色传家宝”栏目产生了广泛影响,在省委宣传部9月份新闻通气会上,部领导开头就点赞了扬州日报策划的这个专栏有创意、有亮点。
实施重大策划,梳理好“志”这个伟大时代的脉络图
历史是昨天的新闻,新闻是明天的历史。
在重大主题报道中,如何更直观地反映70年来国家和城市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我们策划、制作了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刊《红旗飘扬》、举办了“70周年扬州市成就展”,“纸上”+“线下”,为城市这70年的发展立志,梳理、展示伟大时代的脉络图,让广大读者感受到身边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8月中旬,扬州日报总编室便决定制作一份精美的内容特刊,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接到任务后,编辑中心全体编辑找案例、学先进,一起想创意、拿方案,开了两次诸葛亮会和一次任务部署会,最终确定了特刊的主题和主线。特刊主标题《红旗飘扬》,由歌词“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简化而来,“扬”有两层含义,既是飞扬的“扬”,也是扬州的“扬”,别致而具有地方特色。特刊主线条是“旧闻新访”,围绕“强富美高”展开,编辑连续泡在档案馆一个星期,查找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旧闻”,记者根据“旧闻”进行“新访”,跨越时代的文字和图片,在版面上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一场年代秀 深情颂扬”、“一部发展史 奋发激扬”、“一首幸福曲 乐声悠扬”、“一幅工笔画 神采飞扬”、“一座文化城 声名远扬”、“一条辉煌路 潮涌帆扬”,整个特刊每个版面标题都以“扬”为关键词,全面回顾了扬州70年来的沧桑巨变。这份特刊出版后,受到了广大读者一致好评,有读者留言说从中“回到往昔、看到现在、畅想未来”。
9月30日-10月28日,扬州日报社举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扬州市成就展,在花都汇1号馆举办。展览分图文展区、实物展区和互动展区。其中,图文展区分为光辉征程、沧桑巨变、阔步新时代三大部分共10个篇章,展出近500张历史图片和新拍图片。值得一提的是,图文展区采用国内最新的软膜印制技术,设置了一组45米巨幅软膜灯箱,全景展现“千年大运河”“百里文昌路”的壮美巨变。一个月的展期,全市各地各部门纷纷组织参观,参观人次超过15万。
(作者为扬州日报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