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报道亮点总结
2020-09-17 09:27:00  

围绕“展馆”做文章,瞄准“四力”练队伍

——中国江苏网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报道亮点总结

翟慎良

每每遇到重大主题宣传,都是媒体人践行“四力”,答好“融合之问”的一次“大考”。今年以来,中国江苏网紧扣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提前布局、精心谋划,积极联动“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充分利用党务政务网群,跨平台、多媒介、浓墨重彩展开国庆宣传报道,推出了一批原创精品、特色策划,产生了良好社会反响。对此,中央网信办也给予充分肯定:国庆期间,中国江苏网等网站没有选择呼喊“高大上”的爱国口号,而是用“小格局”的视角,“柔性化”的语言阐述爱国情怀,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以“展馆”为窗口,生动展现70年发展成就。9月28日起,“礼赞新中国奋进新时代——江苏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成就展”正式开展。四大展示主题区、100多个“江苏第一”“江苏唯一”和“江苏之最”、2000多张图片,记录着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江苏建设、改革和发展的伟大历程、巨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特别推出“蹲点展馆看精彩”现场系列报道,带领读者一起穿越时光隧道,沿着时间轨迹,触摸江苏成长的历史脉搏,感受江苏发展的灿烂篇章。系列报道从红色丰碑、大国重器、实力跃升、春风浩荡、城乡画卷、人文气质、绿色风景、幸福成色、画里画外、祝福祖国等10个方面,推出10篇图文并茂的新闻报道。系列报道以蹲点为特色,以现场为主体,既有历史记忆,又有现场细节,还有感人故事,在国庆长假期间保持持续热度,形成宣传强势,引发强烈关注。

在紧盯线下展馆的同时,中江网还精心打造了线上展馆。“礼赞新中国 奋进新时代”——江苏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成就展网上展馆采用360度全景技术,对位于南京国际博览中心2号馆的同名展览内容进行了全方位的数字化呈现,是一个足不出户、永不落幕的数字展馆。网上展馆由中国江苏网负责技术开发,完整真实地呈现了实体展馆的内容,有电脑版和手机版。各个展区随便你“逛”,导览沙盘会引导你便捷地进入各个展区。网上展馆运用了图片、文字、视频、语音、热点交互、观展留言、互动体验等多媒体技术,既增强了互动性又提升了观展体验。网上展馆也是在9月28日上线,截至11月22日,网上展馆访问者数突破221万,网友点赞数62.3万,网友留言42.12万条。

以“蹲点”为抓手,检验磨砺采编队伍“四力”。四力”是对记者的素质要求,也是记者的看家本领。中江网以及“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把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报道作为一次绝佳的练兵机会,让年轻记者走到前台,练业务、展风采。

这次参加“蹲点展馆看精彩”系列报道的都是年轻记者,其中一大半是刚入职的新员工。参与此次报道,让他们感触良多、收获良多。他们深切感受到,新闻来自现场,精品源自“四力”,唯有不断提升“四力”,作品才能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我特意请他们写了感言,在这里也简要做个分享。

记者郭蓓:记者是时代的见证者与记录者。采访时,提前策划选题,要静下心,围绕选题“做文章”,要沉住气。系列采访报道可能采写的过程漫长,新闻的角度可能有所区分。但唯有走进展览现场,才能说好发展故事,体会发展成果,感受发展脉搏,才能让江苏高质量发展的鲜活样本跃然指尖。

记者周晶:蹲点看精彩报道第一篇“诞生记”,现在记得脚微疼的感觉。在展馆七进七出,从半跳半摸在电线、钉帽、钢架、展板等满地材料里“杀出”一条路,到满怀期待见证展区展现出一个个亮点,从在海量的展览资料中搜索采访线索,到前往成就展指挥部“逮”专家……这次采访,是对“脚力”的大考验。

记者王宛璐:“绳短不能汲深井,浅水难以负大舟。”如何在高容量、高浓度的“素材池”中“沥出”更新鲜、更优质的新闻?本人多次前往展馆看展、采访、探寻,用“脚步”丈量历史厚度,用笔端、镜头记录时代温度。每次“泡”在展馆里采访完毕,刷新一下步数都在5位数以上。

记者芦艳:作为一名年轻记者需要用“脚力”到基层去寻找好的新闻题材,而新闻价值的判断,与记者的眼力密切相关。万事开头难,如何在开篇吸引读者呢?如,报道第一部分,新局面:解放思想催生“春风第一枝”。提到改革开放,大家都知道《春天的故事》这首歌。在现场,记者注意到一个细节,展馆播放的正是大家熟悉的旋律。通过这首歌开篇,能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笔力来自真实,也来自平实;来自真情,也来自鲜活。

记者刘辉卉:在写这篇报道时,我和搭档经常在展馆一待就是大半天。然而就是在不停地跑现场过程中,我不仅遇上了想要采访的对象,还有了一些额外收获。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没有真实的采访,没有真实的人物,新闻就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次采访让我这个新闻“新人”真真切切感受到,新闻不是出自书桌前,新闻永远在现场。

记者杨梦媛:有句话说,记者的稿子是用“脚”跑出来的,“脚下有泥,心中有光”。在“蹲点展览看精彩”系列报道中,我参与采写“大国重器”与“祝福祖国”两篇主题报道。在现场,我看到一位年轻的妈妈抱着她牙牙学语的孩子站在国旗前,一个字一个字地教孩子说:“我是中国人,我爱我的祖国”。而此时,展区响起了歌曲《我和我的祖国》的旋律。这样的声音和画面带来的感动与自豪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于是,我和我的同事萌生了拍视频来配合文字稿完成“祝福祖国”主题报道的想法。视频的运用,将新闻现场的感性,直观、形象、具体的展示出来,我们对祖国的祝福也变得更加生动,立体。

记者张添诚:为了充分收集视频素材、接触更多采访对象、圆满完成采写任务,我与小伙伴在展馆“蹲”了三天。其中还出了小插曲:由于没有充分把握“祝福祖国”这一主题,我们的初稿偏题了。经过点拨,我们再次利用半天时间采访,最终在规定时间内交出了稿件。经过此次锻炼,我对于“四力”有了新的认识。一是“用脑”,拿到选题,要充分思考,不能盲目冒进,否则只会一场空;二是“勤跑”,现场采访是靠记者一双脚跑出来的,不跑,永远没有新闻、没有亮点;三是“多练”,笔力是锻炼出来的,我平时的工作主要是编辑,遇到自己写稿的机会不多,因此更应珍惜每个写稿的机会,努力提升自己,成为合格的新闻人。

以“礼赞”为突破,让新闻产品更具融合互动特性。融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对体验感与互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这里再介绍下中江网推出的几个趣味性强、传播面广的互动H5。

一是《点亮礼花 为新中国喝彩》。虚实结合,制作了天安门、长江大桥等十二个实景画面,和四种虚拟礼花,增强体验感,最后提醒转发分享,邀请朋友共同参与,上线短短5天参与网友就超过了30万。

二是 “国庆文明游、等你来参与”。这个H5在江苏文明网推出,设计了“出境游”“境内游”“自驾游”三条不同路线,通过15个卡通模拟场景,形象生动地引导网友在出行时应注意的文明行为,几天时间就有超过4万网友参与。

(作者为中江网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