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中国好故事,传递中国好声音
2020-09-16 17:13:00  

讲好中国好故事,传递中国好声音

孟祥

今年是第20个记者节,也是我加入徐州日报的第10个年头。去年的今天,我的通讯作品《透视医联体》荣获第21届江苏新闻奖。今年的此刻,我又荣幸地代表“江苏好记者讲好故事”成员库的75个小伙伴发言,我最想说的话是感谢。

作为一名奔跑在一线的党报记者,写出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故事,是我始终不变的初心。而加入“江苏好记者讲好故事”成员库之后,写好故事又升级为讲好故事、传播故事,我们肩上的责任更重了,但初心的轮廓却愈发清晰。

一次次巡讲,一轮轮比赛,在省委宣传部、省记协以及三教办领导们的关心与指导下,我和优秀的小伙伴们幸运地脱颖而出。我们的故事越讲越精彩,越讲越动人,也一路从江苏讲到了首都。

上个月,当我带着汉族妹妹王艳华和维吾尔族哥哥乌卜力友善互助的故事“进京赶考”,走上第六届全国新闻战线“好记者讲好故事”的赛场。那一刻,我觉得自己的初心真的照亮了远方,更多人听到了我一手挖掘采写出的好故事,记住了我故事中的这对好兄妹,也感受到了好故事带给受众的满满正能量。

在这里,我还要跟大家分享一个好消息:今年的记者节,我们“江苏好记者讲好故事”成员库成员、省广电总台记者姜超楠将登上央视1号演播室大厅,作为全国十佳选手的优秀代表,为全球观众讲述来自咱们江苏的好故事。

沉下心,俯下身,说真话,动真情,才能写出好故事。回想我与王艳华、乌卜力这对“兄妹”的缘分,其实还得从一年前的这个时候说起。

民族宗教条口,过去被认为是“冷门条口”,很难跑,不出新闻,不好见报。但正是在这条很冷的条口里,我挖到了一个热腾腾暖人心的好故事。

咱们江苏是少数民族散居地区,有大约70万少数民族人口。民族团结是个宏大主题,但再大的主题最打动人心的还是一个个生动的个体故事。

去年11月,我在跑口的过程中结识了这对特殊的跨民族兄妹,他们交织了20多年的人生故事,给我上了最生动的一课,而在这部比电影还要充满戏剧性的人生剧本里,我读懂了人性中的纯良友善,感受到了同胞间的手足之情。

1994年冬天,在遥远的吐鲁番火车站,卖葡萄干的维吾尔族小伙乌卜力,帮助家庭困难的徐州姑娘王艳华买了一张163块钱的火车票。一次小小的行善却改变了王艳华的人生轨迹,顺利返乡的她收获了美满的家庭、成功的事业,却再也找不到这个不知名的维吾尔族恩人。

2017年秋天,在徐州的一家新疆饭馆,王艳华因为一次外出就餐,意外与饭馆老板乌卜力神奇重逢。将近20年的时间,乌卜力一直都在徐州做生意,但两人的重逢却相隔了23年。

重逢后的两人结为“兄妹”,条件已经变好的王艳华转过头来向乌卜力伸出援手,她把家里的一套房子让给乌卜力一家住,带着他的妻子治好了多年的老病根,还把乌卜力3个因无暇照顾被送回新疆的女儿接回徐州,认作干女儿,接到自己家住,负责生活学习和一切开销。

在女儿们的学校门口,我陪王艳华接过好多次孩子,也看到了女儿们跟她的亲密无间,她是真心把女儿们当自己的孩子,甚至按照儿子的字辈儿,给女儿都起了汉族名字。听说王艳华的善举后,乌卜力远在新疆的妈妈认她做了干女儿。现在,两家人变成了一家人。

照片上,王艳华穿的这条美丽的裙子叫艾德莱斯绸裙,这是维吾尔族人招待贵客的珍贵礼物,也正是她的维吾尔族妈妈为她定做的,各种颜色都有。听说我要去北京给更多人讲他们的故事,王姐热心地把这条有意义的裙子借给我,今天我也带到了会场。去北京比赛,我一直把这条美丽的裙子带在身边,看到它,我就想起了这个相亲相爱的“大家庭”,给了我满满的向善的力量。

采访中,我很好奇,也问过乌卜力:当年他赚钱也很难,为什么要帮助一个不知道名字的汉族姑娘?他的回答,让我很感动。他说,小时候家里很穷,衣食无着,是一个他已经不记得名字的汉族老大哥把他从家乡带出来,教会他做生意,改变了他的人生命运。从那时起,这颗善良的种子就在乌卜力的内心深处种下了。

行善不分大小,感恩不分民族。人在不经意间洒下的一颗颗善的种子,却成就了最美的人生邂逅。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个人的力量虽然渺小,但团结向善的力量却非常强大。

回望70年来时路,正是千千万万像王艳华、乌卜力一样的各民族兄弟姐妹,不忘初心,守望相助,我们的中华民族大家庭才一个都不少。大家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凝聚起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这就是我为大家讲述的感恩带给我们个人、时代与民族的幸福。

用脚力、眼力寻找好故事,凭脑力、笔力书写好文章,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党报记者,讲好这些传递正能量的中国故事,既是我的初心,更是我的幸福。

愿君砥砺前行,赏尽两岸花开。我们“江苏好记者讲好故事”成员库的小伙伴们,也像这石榴籽一样,紧紧凝聚,同心同德,团结奋斗,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新闻宣传工作队伍,保持人民情怀,记录伟大时代,讲好中国好故事,传递中国好声音。

(作者为徐州日报全媒体采集中心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