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蹲点报道”的这些误区,更好地提升你的“四力”
2020-09-16 16:51:00  

走出“蹲点报道”的这些误区,更好地提升你的“四力”

原创:张 楠 传媒评论1周前

习近平总书记向广大宣传思想工作者提出了“四力”要求,作为记者,“蹲点报道”无疑是践行“四力”的好方法。不过,在实践中,笔者发现,有些记者对“蹲点报道”存在错误认识,在实际“蹲点”时也会陷入操作误区。下面,我以浙江卫视“新春走基层”活动为例,结合十多年来的一线工作,谈一些体会。

误区一:把记者“走基层”本身当成了“走基层”新闻

深入践行“四力”,就要在“走基层”拼“脚力”的基础上,更多地动用“眼力、脑力、笔力”呈现来自基层的鲜活动态、新思想或者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而不只是粗浅地表达记者到了基层,跟老百姓待在一起的状态。

那么,该如何避免“走基层”报道中记者个人风格化的误区?

首先,要避免无谓的入镜。

不是出镜越多,就能证明记者的采访越扎实,相反,电视新闻靠镜头说话,过多的入镜,容易导致记者在新闻作品中喧宾夺主。

记得自己早期的一则“走基层”作品,反映的是新时期大学生农民面貌,采用的是当初“走基层”惯用的模式——体验式报道。节目播出后,我自认为质量不错,没成想电梯里碰到一位前辈,开口就说:“红色的脚趾甲挺显眼啊!”我当时感到很囧——原来片子让他印象最深的,却是我的红色脚趾甲!让镜头对准我涂着红色指甲油的脚,拍摄我踏进水田的状态,是我“精心”设计的,为的是体现“走基层”的新风尚,要格外突出记者在田间地头的感觉。但显然,呈现的效果是夸大了自己,弱化了主角,事与愿违。类似这种记者对老百姓平常生活的所谓体验,反而会拉大记者和被采访者之间的心理距离。

其次,切忌跳脱新闻,表达个人看法与论断。

在“走基层”报道中,新闻的客观性原则不能被记者的个性化表达冲淡。在一些电视新闻报道中,为了强化记者的个性化表达,会有一些总结引导式的出镜语:“我相信……”“只有……才能……”“我们一定要……”其实,这些都是画蛇添足。记者只是一名观察者、记录者,他需要把看到的人、事进行有机串联,自然而然地表达一个观点。如果非得用这种武断的、表态式的出镜语,才能达到表达观点的目的,那一定是对事实的采访不够扎实,不得已才这样生硬地总结。这种方式看似是在强化风格,实则违背了新闻的客观性原则。

既要避免无谓的入镜,又要规避不必要的发声,难道记者就不能表达观点了吗?答案是:可以,用别人的话和镜头来表达。

新闻是“客观而不中立”的,选取不同的采访对象,或用不同的镜头组接顺序,都会让记者表达的思想和观点大不相同。除此之外,当下的一些“走基层”报道也在适当运用“人机合一”的模式:记者以摄像机的形态和视角存在,隐于摄像机后,与观众同视角进行提问。这样的应用,增强了提问与回答间的镜头表达张力。

比如今年春节期间,连日的冰雪让杭州临安西部山区的电力系统受到了破坏,我和摄像黄利伟跟随电力工人一道进山抢修。其中一处导线断点就在自然保护区的山林里,山林里没有路,荆棘中穿行困难,我们把镜头对准主人公,整整跟行7个小时。当镜头对着他,在一片碎冰中滑下山坡时,画面的冲击感和张力非常大,远胜于用镜头来展示记者山间行走的画面。而在今年的另一则“新春走基层”报道《电力“蜘蛛人”:81米高塔上行走 守护万家灯火》中,我们也尽量避免记者喧宾夺主,将镜头对准电力工人,用画面呈现他们在高空中灵活地走线、架塔、吃饭等细节,展示一个特殊群体的奉献精神和美好愿望。

这些“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报道背后,是记者们一双双厚实的脚底板,和尊重事实的扎实记录。感人的永远是发生在最基层的故事,而并非记者“走基层”的形式本身。

误区二:按既定路线走,远离普通群众

深入践行“四力”的要求,鼓励我们新闻工作者要长着“八路军的腿,老百姓的嘴”。但当下,随着各级部门对宣传工作的重视,许多选题在前期与地方部门沟通时,当地就会根据自己想表达的重点排出一条采访的路线来。而记者在采访中,如果按照既定路线走,接触的群众也多是典型、模范,这样一来,和普通群众拉家常、说心里话的机会就比较少,难以通过“走基层”发现工作中真正的问题所在。

先来看一个案例:2012年,桐庐开展有史以来最大的民主测评活动,要让区域内的10万农户来给联村干部打分,决定干部们的工作成绩。这是一个很好的“走基层”选题,浙江卫视也派出记者进行跟进式蹲点报道。记者跟着一路指定的测评小组,走家串户,让老百姓给联村干部打分。两天过后,正当整个民主测评活动进入收尾阶段时,记者决定“脱队”。在独立走访中,记者却发现,眼看着活动即将收尾,但很多村民根本没有收到过问卷,而有些却是一个人填写了十来份问卷,记者随即调转了报道方向。

很多树典型的人物报道也存在类似问题:地方相关部门总是按照既定的路线,为记者准备好每个层次的采访对象,而后组织省市县的媒体采访团进行团采,最后各家媒体的报道往往大同小异,更谈不上感人至深。如何破题?就是要多搞“小分队”,少搞“大部队”,多搞“蹲点式”,少搞“蜻蜓式”。

深入践行“四力”,则是进一步要求我们蹲点一定要“深蹲”,坚持“脚板底下出新闻”,跳出既定路线,走到人民群众中间。记者切不能让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式的采访塞住了耳朵,听不到老百姓的心声。

误区三:煽情意味浓,引导感太强

“走基层”是一种灵动、接地气的报道手法,但它依然要秉持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在当下许多“走基层”报道中,新闻记者的态度、言行及行为方式,常常与采访者身份不相吻合,出现站位偏差。有的记者情感被采访对象完全带偏,行文中,悲其所悲,喜其所喜,失去了独立的判断与立场;而有的记者,主观性太强,习惯于“掌控现场”,让新闻按照自己所期待的方向发展,忘记了新闻记者是永远的倾听者、记录者。

去年,我的一则“新春走基层”作品《站台上的五分钟团圆》成了网红。画面中没有记者入镜,没有引导,更没有“对于家人你是否亏欠?”“你委曲吗?”“怪他吗?”“你想妈妈吗?”这样煽情式的提问。我们做的仅仅是:摄像杨意飞跪在站台上整整拍摄了一下午,留下了有关事件发展的真实记录。节目播出后,这特殊的一家人在站台上短暂相聚的场面,感动了许多人,视频上传至新媒体平台,不到一天点击量就破百万。这样的报道里,没有空洞的说教和抽象的道理,只有鲜活生动的细节描述和平实而充沛的情感表达,让受众感到真实、亲切,有动心、共情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