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满扶贫路 高原觅初心
2020-09-16 16:30:00  

情满扶贫路 高原觅初心

——记“践行‘四力’ 扶贫攻坚看海东”融媒体采访活动

王晓

只有扑下身子、沉下心去,才能采到带着泥土、沾着露珠、冒着热气的鲜活故事。今年6月26日到7月3日,无锡市委宣传部、市新闻工作者协会组织开展了“践行‘四力’扶贫攻坚看海东”融媒体采访活动,由新华社江苏分社、新华日报、江苏省广电总台、无锡日报、江南晚报、无锡广电等媒体记者组成的新闻采访团,跨越数千公里,从太湖之滨来到青海湖畔,走进无锡对口帮扶的青海省海东市。八天的采访行程中,采访团马不停蹄走遍海东两区四县,深入扶贫第一线,把目光聚焦扶贫工作的重点难点和实际举措,把镜头对准扶贫攻坚最前沿的无锡援海干部人才和当地群众,一批充满深情的报道在无锡和海东两地引起共鸣,以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四力”要求。

这是一项寄托初心的采访任务

脱贫攻坚是习近平总书记心里最牵挂的一件大事。

两年多来,无锡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东西部扶贫协作战略思想,积极承担对青海省海东市的帮扶任务,截至目前已累计投入帮扶资金超过5亿元,实施帮扶项目160个,惠及当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7万多人。无锡海东东西协作对口帮扶小组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聚焦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做了大量工作。为了更好地反映国家脱贫攻坚倒计时的紧迫之感,展示无锡帮扶海东的积极举措和良好成效,无锡市委宣传部和市记协早在去年年底就将本次采访纳入年度计划,并邀请中央、省、市媒体共同参与采访活动,旨在通过有力的宣传报道,既传播扶贫攻坚的好做法好经验、弘扬帮扶干部敬业奉献的正能量,又吸引更多社会企业和爱心人士加入到对海东的扶贫工作中去,让扶贫攻坚增添助力、更见成效。

这是一条践行“四力”的采访之路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

八天时间里,采访团记者在平均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原,跑遍了海东市下辖的平安、乐都两区与民和、化隆、循化、互助等四个自治县,路上仅车程就达2150公里。记者们每到一个区县,都会走进山谷、乡村、车间、田头和贫困户的家中,实地了解当地贫困户脱贫的真实情况,了解扶贫项目的经验做法和实际困难,探求贫困户如何得到精准的扶贫与脱贫。记者们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拍、一路记,真切地记录下他们的所见所闻,采访中还用上了无人机,采用“云平台”直播等新媒体手段来提高报道的丰富性和快捷性。海东地处高海拔地区,年降雨量300-400毫米,植被覆盖非常有限,含氧量很低。在海东采访,高原反应、强紫外线是躲不开的。记者们常常采访一整天后,晚上还要连夜整理素材、撰写稿件。有的记者因为高原反应,晚上睡不着觉,反应比较严重的不得不去医院吸氧。这里日夜温差大,还得时刻警惕不能感冒。但所有这些,记者们都克服困难,一路坚持下来,毫无怨言。

这是一组掷地有声的暖心报道

习总书记指出,媒体要“宣传正面典型,宣传党员干部身边可信可学的先进人物,推广一批可复制可普及的好经验。”

新华日报头版刊发《高原脱贫烙下“太湖印记”》、无锡日报头版刊发《扶贫攻坚看海东!名气响起来,资源用起来,品牌树起来》,充分体现了无锡驻海东工作组发扬“高原缺氧不缺精神”的顽强作风,在产业合作、人才交流、劳务协作、社会帮扶等方面展开全方位协作。发现报道了一批在帮扶海东中摸索出来的经验做法,如省广电总台播发《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无锡经验:产业扶贫激活“造血功能”》,报道无锡将扶贫资金项目化、资产化,激活当地“造血功能”。挖掘宣传了一批在帮扶海东中涌现出来的优秀党员干部和专技人才,如江南晚报刊发长篇通讯《从江南水乡奔赴“千里之外” 他们是奋战在海东脱贫攻坚一线的无锡“干将”》,聚焦15位无锡援青干部的扶贫故事;无锡广电系列报道《帮扶海东两年间:跨越万水千山的情谊》,报道了支农支教支医的专技人才在海东的感人事迹。这些充满感情的报道,影响鼓舞着扶贫干部,也帮助他们与家人之间架起了一座心灵沟通的桥梁。援青干部王琪挂职化隆县副县长近两年,其在小学读书的女儿看到新闻报道后对父亲有了真正的理解,写下了作文《我最敬佩的人》:“那篇报道我读了好几遍,突然觉得自己开始理解爸爸了。爸爸忙碌是因为热爱工作,是一个负责任的好干部;辛苦是因为关心群众,是一个有担当的好领导;而对我严厉是因为爱我,是一个真正对我好的好爸爸。”

这是一次收获满满的新闻行动

这次异地采访,既是一次成功的新闻采访行动,也是一次涤荡心灵、锤炼素质的教育实践之旅。

策划精,准备足。采访前市记协与对口帮扶小组紧密对接,精心策划制定方案,确定了几大重点采访方向,确定了深入区县一线采访的行程安排,确定了融媒体的采访报道方式,行前还专门召开策划会,让媒体记者对采访行程和报道重点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平台多,发布快。在海东,新华社记者每到一地都进行“现场云”直播,几乎是现采现编现发。省广电总台的“荔枝新闻”“荔枝云”“我苏网”和无锡媒体的“无锡观察”、“无锡博报”客户端、江南晚报双微等平台都参与报道,融媒体矩阵式报道发布迅捷,受众覆盖面广。传播广,影响大。截至目前,本次采访媒体共发稿43篇,被不同平台转载、推送达60次,其中在国家级平台发布推送的就有15篇。新华社记者采写的多篇报道在“学习强国”首页和新华社客户端发布,江南晚报的通讯报道也先后被“学习强国”和“国务院扶贫办”微信公众号转发。

采访活动中,记者们被无锡援海工作者坚守初心为人民、脚踏实地真扶贫的感人故事和“缺氧不缺精神”的高原精神深深打动,伴随着高原反应、一路艰苦跋涉的采访之旅,让他们对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参加采访的记者说:“不来这一趟,永远不会想象出这里的艰苦。在这个高海拔、低含氧、强紫外线的海东,援海工作者脸变黑了、皮肤粗糙了、头发变少变白了,有的还多了心脏肺动脉高压,他们到过的村庄、走过的山路、经历的山体坍塌越来越多,帮扶过的贫困户、孩子、病人也越来越多。实地感受到援海干部的无私奉献,感受到他们不畏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感受到他们千里之外家人的默默支持与付出,我们此行就特别值得、特别难得、特别珍贵。”新华社江苏分社记者陈席元深情地说:“在互助县城东小学,我见证了孩子们团团围住杨铭芳老师,哭着问她‘你是不是要走了’的动人瞬间;在化隆县人民医院,我从少数民族贫困患者的眼中看到他们在家门口做胃镜的期盼之情。上了高原,感受太阳穴的刺痛,才能更深切地体会帮扶干部的艰辛。唯有践行“四力”,实地采访才能获得这些文字材料外的故事;也唯有践行“四力”,才能更入脑入心地理解新闻工作者的初心与使命。”江苏省广电总台记者刘康亮对此深有感触:“这次青海之行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媒体人只有常在基层、多在现场,才能挖掘到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的新闻报道。”新华日报记者马薇说:“绳短不能汲深井,浅水难以负大舟。从太湖之滨到青藏高原,我们跨越2000公里,用脚步丈量时代的高度,用笔端和镜头记录情感的温度,传承红色初心,汲取信仰力量,向着新时代赋予新闻工作者的全新使命,再出发。”

(作者为无锡市委宣传部新闻处处长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