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阳光下见证成长
冯可
照片上手捧着秧盘的姑娘,美吗?07年夏天,我第一次参加报社阳光助学行动,在连云港灌南中学,见到了十几位贫困学生,他们都是刚刚参加完高考。报社何主任抛出一个问题:“穷人的孩子,缺什么?”大家一下子愣住了,穷人,不是最缺钱吗?
一个扎着马尾的姑娘第一个站起来。她说:“穷人的孩子,缺少的是抓住机会的能力,和走出去的勇气。人生不在于抓到一副好牌,而在于打好一副坏牌,我有信心打好这副坏牌。”这个姑娘,叫梁晓芹。她抓到的是一副什么样的牌呢?我们迫切想去她的家里看看。
那天非常热,来到梁晓芹家时,他们一家人正在地里插秧。他的父亲拄着单拐,梁晓芹赤脚手捧秧盘,她的母亲弯着腰在最后扶正秧苗。她的家,不是寒门,是没有门。晓芹的父亲因为小儿麻痹症落下残疾,母亲、弟弟、妹妹都有不同程度的缺陷,全家人的美丽智慧,都集中在这个女孩的身上。6岁时,人家孩子上幼儿园,梁晓芹在地里拼命干农活,希望能博得爸爸的欢心,有机会上学。小学,四次辍学、辗转三个学校。高中毕业时,借遍了所有亲戚,负债累累。我们深深怜惜这个姑娘,情不自禁地给了她一个拥抱。多年以后,晓芹对我说,那是她第一次知道,有人听她的故事会流泪,那个拥抱,也是记忆里的第一个拥抱。
第二天,我采写的通讯《现场求证:贫困的孩子缺什么》在扬子晚报发表。在热心读者的帮助下,只用了一天时间,梁晓芹就凑齐了第一年的学费2.4万元,顺利进入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学习。
然而让人意外的是,从大二开始,她谢绝了所有的资助。硬是把一天的24小时,过成了加长版。在校期间,梁晓芹拿到了学校的全部奖学金,和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学习之外,她去食堂擦桌子,去路边发传单、去体育场卖水,晚上熬夜给广告公司剪片子。有一次忙得两天没吃饭,感到饿了,又一口气吃上五个鸡蛋,说,好满足啊。
大二时,梁晓芹参加上海市大学生创业之星评比,赢得了10万元基金,创办尚影文化传播公司。大三时,她贷款买了人生中第一辆车——一辆小货车——把家乡连云港的大米卖进了上海的食堂;大四毕业前,她为父母改建了漏雨的房屋,为弟弟妹妹找到了工作,自己也被评为上海市优秀毕业生。
2011年7月,晓芹顺利毕业,事业也日渐起色。但10月18日,我的QQ上跳出这样一条信息:“小梁出了车祸,很严重。”我反复确认,才相信:她真的遭遇飞来横祸。在上海骑电瓶车去谈业务的时候,她被一辆小汽车卷进车底,后背严重烫伤,全身多处粉碎性骨折,生命危在旦夕。
第二天一早,我和同事就从南京赶到上海,来到梁晓芹的病床前。我简直不敢相信这个膝盖穿着钢管,浑身是伤,动弹不得的病人就是梁晓芹。换药的时候,她强忍骨头碎裂的疼痛不吭一声。换好药之后还对医生说“谢谢”。与此同时,我们报社全体员工开始为梁晓芹捐款,当病床上的梁晓芹拿到滚烫的4万元时,眼泪刷地流了下来。
逆境能摧残一个人,也能磨炼一个人。在床上躺了10个月之后,晓芹刚刚能行走,就坚持主持了阳光助学金发放仪式。再一次站在大家面前,她还是那样神采奕奕,光彩照人。
如今,梁晓芹已然成为一名优秀的创业者,她创办的闲猫公寓,围绕产业集群做人才配套服务,客房已经超过3000套。她还拥有了很多的社会身份:是连云港市第十二届政协委员、上海市青创联理事,上海市三八红旗手。
创业的路其实并不好走。车祸刚出院时,好不容易积攒的客户都失去了,她说,“幸好还有小货车,我可以收废品,重新开始”;风雨交加的深夜,她开着卡车送货,内心也是瑟瑟发抖,给我打电话说,“姐姐你别睡啊,陪我说话”。这些年,我陪她说话;她也把我当成了家人,把助学,当成自己很重要的事儿。
大二的时候,梁晓芹就捐款2000元用于阳光助学,从一位受助者,变为了助人者。此后,她年年都捐,总数已经超过20万元。最近,她结合时间银行的理念,开发了一个为志愿者服务的平台,希望号召更多的人参与公益。
阳光助学行动今年的冠名企业是希诺实业有限公司。希诺董事长黄伟军是在一次党校培训班上认识了晓芹,对她的经历感到不可思议。于是,她和梁晓芹一起去灌南助学,去她的家里看望,跟她一起来南京,来参加阳光学子报告会。几乎把梁晓芹走过的路都验证了一遍。她完全被打动了,为助学出钱又出力。今年暑假,她和我们一起到贫困学生家庭走访,叮嘱学生:你们有困难一定要告诉我,黄阿姨会尽力帮助你们的。
扬子晚报的阳光助学行动已经持续了17年,发出去的是2500多万元助学金,攒下的是5100多个像梁晓芹这样,阳光和成长的故事。如果你有时间,我就讲给你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