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勇士,碧血天山英雄路
2020-09-16 16:21:00  

八百勇士,碧血天山英雄路

杜勇清

在新疆,有这样一条公路,它被誉为“中国最美最险的公路”。公路全长562.75公里,1983年9月建成通车,是连接南北疆之间的交通大动脉,也是当年的一条国防战备公路。它的名字叫天山公路。

我要讲述的这个故事,与这条公路有关。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淮安八百多名军中男儿,与全国各地万余名官兵一道,挺进新疆天山深处,参加修筑天山公路。这一修,就是十年,有168名官兵为此牺牲,至今长眠在天山深处的乔尔玛烈士陵园。他们中,年龄最小的只有16岁。

公路通车后,官兵们有的退伍,有的转业。在随后的几十年间,回到家乡的淮安“八百勇士”,再也没有向人提起过那段岁月。后来我们才慢慢理解,他们之所以不愿再提起,是因为那段岁月实在是太苦、太悲壮了。

打开这段尘封的历史,要感谢淮安的一名企业家黄学洪。是他在新疆旅游的时候发现,乔尔玛烈士陵园的168名烈士,有4名是淮安人。有关淮安“八百勇士”天山筑路的事迹也随之被我们发掘。今年4月20日,在淮安市委、市政府和市委宣传部大力支持下,我们启动了“八百勇士 天路筑梦”大型融媒体新闻行动。三个多月来,我们的每一次采访,不仅是对心灵的震撼,更是对灵魂的洗礼。

那个年代,官兵们劈山开路,靠的主要是铁锹、钢镐、风钻、平板车、炸药,还有双手。修这条路,要征服四座连黄羊都无法到达的雪山,海拔最高的3600米。山上常年被冰雪覆盖,最低气温零下46度。有的战士三年没下过山,一年四季穿着棉服,每天奋战18个小时,汗水湿透了棉服,很快就结成了冰。为了裹紧棉服御寒,战士们用导火索当腰带。山下的蔬菜、米面送不上来,吃的主要是罐头、压缩饼干。好不容易送来一些大米、面粉,由于海拔太高,蒸出来的米饭、馒头半生半熟,战士们却像过年一样,就着盐巴,吃得香。渴了,就抓一把冰冷的雪塞进嘴里。许多战士得了肺气肿、脑膜炎、高原性心脏病。特别是为了打通玉希莫勒盖隧道,1300多名官兵足足苦战了八年,遭遇塌方1300多次,有100多人负伤,21人献出了生命。

今天,我们已经无法想象,这是一群怎样的勇士。一块200多斤的大石头挡在了施工路上,战士智俊平三步两步背起石头就走,被压断了腰椎,可他只休息了半天,又重新挺起了脊梁,回到了施工现场。平板车的车轮发生脱落,滚进了山崖下的河谷,战士张金龙为抢救国家财产,奋不顾身跳进冰冷刺骨的河水,牺牲时年仅19岁,家中现年82岁的老父亲,至今没有见过儿子的墓碑。烈士周文飞是被活活累死的,牺牲时也只有23岁。父亲到部队帮他料理后事,得知他欠下了公家的伙食费。几经调查才发现,周文飞生前经常以部队名义,给困难战士的家里和唐山大地震受灾群众捐款。老兵们回忆,周文飞在住院期间,多次偷偷跑回部队帮助运送物资,导致病情恶化,昏迷不醒。苏醒后,他说的第一句话,是“物资送到了没有”。

天山公路有100多公里是在悬崖峭壁上凿出来的。施工时,只能腰系保险绳,怀抱风钻,凌空作业。打眼放炮的时候,有的战士被炸掉了胳膊、炸瞎了双眼,伤残者不计其数。然而,几十年来,他们从未向党和政府伸过手。时任副团长的吴迎时今年已经88岁,参加过抗美援朝,修筑过天山公路,立下过赫赫战功,转业回到家乡后,却深藏功名几十年,就连他的两个女儿,对父亲的功勋也知之甚少。老英雄说:“想想那些牺牲的战友,我有什么资格拿出来显摆。”

采访期间,报道组发扬老兵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天山精神”,克服一切困难,寻访了6个省、11个市、13个县区和1个边疆团场,行程三万多公里,刊发报道52版,制作播出视频28部,收到全国各地老兵和网友留言、感谢信3800多件。在新疆乔尔玛采访的时候,已经两顿粒米未进的报道组,为了抢出第一篇报道,通宵写稿到凌晨5点,接着又启程奔赴下一个采访点。随老兵重走天山公路的时候,强烈的高原反应导致流鼻血、头痛、嘴唇开裂、化脓,报道组却越战越勇。几名即将援疆期满的淮安干部,被老兵的事迹深深震撼,他们纷纷写下“请战书”,要求继续留在边疆,奉献边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军人的英勇牺牲行为,永远值得尊重和纪念。目前,我们的新闻行动仍在继续。报道组将砥砺前行,为传承和弘扬好“天山精神”,彰显我们媒体人应有的责任和担当。

(作者为淮安日报社焦点新闻部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