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不改 放歌时代
陶静
什么是初心?我最初的理解很简单,就是做最好的自己,无愧于心,岁月无悔。后来,走上记者岗位,在火热的一线摸爬滚打,与人民群众贴心交流,我才深深地领悟到,记者这个职业承担着很多时代赋予的使命。
今年八一前,王继才的妻子、全国时代楷模王仕花刚从岛外看病回来,我站在渔港码头边,等着她一起回家,开启《爱国情 奋斗者》寻访的第一站。
这几年,上岛五六次,陪着他们夫妻俩一起升过国旗,和接任守岛的民兵们在冰冷刺骨的除夕晚上守过夜,也见证过20米高的风力发电机在岩石峭壁上缓缓立起。我本以为再回到熟悉的家时,王大姐会先去营房里歇一歇,她却拉着我,先去照看岛上的小菜园。她对我说,老王去世这一年,陆陆续续有一批80年代曾经戍守在开山岛的老兵来看望她,走走过去值守的哨位,站在营房前,望一望家的方向,每个人还会从各自的家乡带来一袋土。
过去岛上没有种子,没有土,探亲回家时,他们每个人都会习惯性地把家乡土带回岛上,慢慢地这里就有了绿色。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他们没有忘记出发时的承诺,再次洒下这一袋袋的家乡土,是对当年赤子情怀的寄托,是对王继才守岛卫国精神的延续。祖国各地、五湖四海的土壤里孕育出的新苗,也凝聚出了一代代守岛人的共鸣:那就是心向祖国。
一片生机盎然的绿色面前,王大姐流露出了一份我许久未见的欣喜。孤岛之上,五星红旗上的一抹红和身前的一片绿,让王大姐无比执著的身影,不再孤单。因为人在,岛在,岛在,国在。
如果说王大姐和老兵们这份炙热的初心,让我铭记了感动。接下来的一个故事,则让我捕捉到了初心中,生生不息的前进力量。8月1号,我去寻访革命老战士张克敬。老人的家里正举行一场特殊的生日典礼,老人今年一百岁了,鲜红军旗的生日蛋糕上为什么会写着92呢?原来他把在全国各地曾经参军锻炼过的子女们都召集回家,并不是为自己过生日,而是要三代人共庆建军节92周年。老人和他过世的老伴一起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老人是白求恩学校的第一届学生,他曾在尸山血海中努力拯救伤员,在抗美援朝战争的最前线,参与粉碎敌人的细菌战。
面对镜头,老人郑重地说了这样一句话:我叫张克敬,今年100岁,1939年参军,党龄78年。虽然语言表达已经不那么清晰了,声声句句敲打在我的心上,依然具有无比震撼的力量。
我还没有缓过神来,接下来的震撼来得猝不及防,老人在铺开的纸上写下一句话“百岁军礼献给党”,这一刻,时光仿佛倒流回1939年,那个年轻帅气的小伙子,戴好军帽,准备出发。
采访快结束时,老人还送给我一本他的回忆录,扉页上有他亲手写的,勉励我的一句话:不忘初心,做新时代的媒体人。我读懂了很多,他是想要我握紧手中的笔和话筒,告诉更多今天的年轻人,不要因为生活在和平年代,就忘记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一句话、一行字、一本书,初心和担当都已经融入他的生命,也刻进了我的心里。
今天换我们再出发。媒体人践行初心,不仅是通过一篇篇扎实的报道,更是要身体力行。赣榆区黑林镇是革命老区,是石梁河库区的扶贫重点镇,我一直关注着那里脱贫攻坚的步伐,更关注着奋斗在脱贫路上的人。照片上这个的小姑娘叫熊涵涵,她是革命老区334个留守儿童中的一个。第一次接触她的时候,头发散乱,躲在爷爷身后,很小声地喊了句阿姨,我能感受到她的紧张,更能感受到她对亲情的渴望。怯生生的眼神我一直无法忘记。
为了让涵涵更自信,只要周末不值班,我都会带着女儿去陪她一起做游戏、画画,带她旅游,希望有了我们的陪伴,让她的生活更有温度,有故事。最近,她在我的鼓励下,成为学校红色文化的小讲解员,拿着话筒那神采飞扬的表情,才是一个孩童该有的纯真。我把像涵涵这样留守儿童的故事记录下来、传播出去,虽然一朝一夕不足以改变这个世界,但我们只要迈出这一步,做千万推动者中额一员,以媒体的力量去陪伴和见证他们的成长,一切都会向着更好出发。你们觉得呢?
不用双脚去丈量,就到不了那些充满故事的地方;不用双眼去观察,就捕捉不到那些动人的瞬间;不用心去思考,就挖掘不出更多温暖人心的故事;没有好笔头,也很难写出力透纸背、掷地有声的文章。与人民血肉相连,和时代同频共振,这是一个记者的光荣和天职。
(作者为连云港广播电视台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