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血“中国芯”
2020-09-16 16:13:00  

热血“中国芯”

于洁尘

不善言辞、不会打扮、只会赚钱、不懂花钱……

说起计算机软件人才“码农”,人们也许会有这样的反应。然而,你可曾感受,他们的热血?

去年春夏,我连续三次采访了一位“资深码农”——世界计算机科学最高奖图灵奖迄今唯一的亚裔得主,姚期智。见到我的第一句话,姚先生说得儒雅而文艺,“江南四月,绿意葱茏,我真喜欢南京的春天。”

正值美国宣布封杀中兴、华为等芯片企业的风口浪尖。我问姚先生的看法,他停顿片刻,平静但一字一句地说:“这是好事,中国的芯片发展将因此提速10年、20年。”

15年前,姚期智辞去美国教职走进清华。两年前,他放弃美国国籍回归祖国。一年前,年逾古稀的他,在南京领衔打造新型研发机构图灵研究院。

他说:“中华民族勇敢而智慧,必将站上世界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最高峰,余生,我只做这一件事。”

平静话语背后的这一腔热血,激励着我先后写下了近两万字的报道。

转眼来到今年,中美贸易战阴云密布,为采写系列报道“南京码农调查报告”,我走进了贸易战旋涡中心的华为,在南京的研究所。

40出头的张林林是南京第一代“码农”,从业18年,他亲历并见证了中国软件业的发展与变迁。

他说,年轻的时候,天天追着美国的最新技术,不搞明白不罢休。现在,硅谷的同行隔三差五就要给他发邮件,请教技术难题。

张林林去年调任华为驻日本的项目负责人。他说,中美贸易战打响后,华为人像发了疯一样,不分昼夜的加班加点,过去是996,现在恨不得是007。

尽管这样,家属们却个个鼎力支持。张夫人跟我说,他们在东京一家房产公司看房,最初只有一位店员陪同,后来听说租房的是华为人,从店长到店员,一下子围上来七八个人,纷纷表示很敬佩华为。作为家属,张夫人很骄傲,华为凭自己的实力在世界各地赢得了尊重。

张林林说,“我的背后,是华为全球26个研发中心的700多个数学家、800多个物理学家、120多个化学家、6000多位基础研究专家、6万多名工程师。我们的热血,能汇成大江大河,抵挡一切暴风骤雨、电闪雷鸣。”

走中国的自主创新之路,不再被人卡脖子,这是我在采访中,听到的最多的话。

这两年,我在十多个不同的场合,屡屡碰见一位八旬老人——中国计算机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

有时,我坐在台下听他的演讲;有时,我走到他身边采访询问。大到世界软件大会、小到大学生双创赛;从数千人的论坛,到初创公司十来个年轻“码农”的身边,他始终在强调一件事,“一定要打造中国自主可控的网络。”

头发花白、身形消瘦的他,腰杆笔直的站在我面前,他说,“名和利,跟我这样的老头子已经没关系了。但带领中国计算机界尽快摆脱国外掣肘,推进国产自主可控的‘替代计划’,这份责任我得担着。”

他不停地为国产自主品牌站台、呐喊。国产翼辉操作系统、国产申威、飞腾、龙芯、海思芯片……他说:“飞腾和海思,性能已超过IBM、英特尔,我们不要妄自菲薄,而应愈挫愈勇。”

倪院士所说的翼辉,是国内为数极少的操作系统研发企业。最近,我国首个升空入轨的民营航天火箭“双曲线一号”,采用的就是翼辉操作系统,拥有100%的自主知识产权。

23岁的日照姑娘秦昕枚是翼辉科技唯一的“女码农”,她的工位上摆着两台电脑,一台打代码、一台同步试运行,等于一个人同时干两份活。她说:“倪院士曾告诉我,龙芯加翼辉等于中国网络的未来。总有一天,中国人会彻底摆脱依赖,站在世界的巅峰。我为之奋斗的每一分钟,都充满了意义。”

20岁的码农,玩命在“996乘以2”的工作中;

40岁的码农,在世界各地展现自己的专业实力;

70岁的码农,走在世界人工智能领域的最前沿;

80岁的码农,不舍昼夜的为国产品牌国产技术鼓与呼……

而我,一个有着27年从业经历的老记者,又有什么资格停止脚步?讲好他们的故事,传播新时代中国创新发展的“好声音”,将是我不变的初心和使命。在此,我想分享我喜欢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你若奔跑,青春不老。

(作者为南京日报区街新闻中心主任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