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的幸福
2020-09-16 16:09:00  

感恩的幸福

孟祥

前天,我坐高铁从徐州来南京,5岁的儿子问我,妈妈,你要去干嘛?

我告诉他,我要去给很多叔叔阿姨讲一个感动我的故事,一个和石榴有关的故事。

2018年,在我生活的这座城市,我结识了一对特殊的“兄妹”。

哥哥叫乌卜力麦图尔荪,妹妹叫王艳华。

乌卜力是新疆和田人,维吾尔族;王艳华是江苏徐州人,汉族。

相隔千山万水,他们是怎么认识的?又是怎样成为一家人的呢?

这个故事要从25年前说起。

1994年冬天,16岁的王艳华在吐鲁番火车站打工。那段时间,新疆暴乱频发,人心惶惶,对于一个独自在外打工的汉族小姑娘来说,随时可能有生命危险。年少的王艳华想家了,她想回徐州。

当时,从吐鲁番到徐州的一张火车票需要163块钱,相当于现在的好几千块。但王艳华却只有免费食宿,没有一分钱的工钱。

快到春节了,思乡情切的她望着站台上步履匆匆的旅客,偷偷抹起了眼泪。而这一切,被一个维族小伙子看在了眼里,这个小伙子就是乌卜力。

乌卜力是一个卖葡萄干的小商贩,经常在吐鲁番火车站托运货物。163块钱,对于他来说,也是一笔巨款。

然而,在问清了王艳华的心愿之后,乌卜力当即决定要帮这个小姑娘回家。他从裹在腰间的小布兜里取出钞票,一张一张地凑出163块钱,为王艳华买了一张回徐州的火车票,还使出全身力气,将王艳华从车窗托进了拥挤的车厢。

当火车缓缓驶离吐鲁番火车站,挥手告别的那一刻,王艳华的眼泪夺眶而出。终于要回家了,她却没来及问一声这个好心人的名字。

回到徐州后的王艳华恢复了平静的生活,经历结婚、生子、创业……生活富足而幸福。但是,她心里清楚,如果没有那张火车票,她还不知要漂泊到何时。

20多年来,王艳华感恩、报恩、寻找恩人的心一刻也没有放下。可人海茫茫,去哪里寻找连名字都不知道的维族小伙子呢?

2017年10月10日,王艳华偶然来到徐州的一家新疆饭馆吃饭,一看到维族老板,她忽然觉得似曾相识,对方也看着她若有所思。

两人试探着交谈了几句,加了微信,反复确认。

真是巧合的不可思议,这个维族老板正是乌卜力!

那么,乌卜力怎么会来到王艳华家乡呢?

这也是个偶然。1999年,在老乡的介绍下,乌卜力来到徐州卖新疆土特产、开饭店,一干就是快20年,现在他把妻子和孩子都带来了徐州。

为了回报当年的这份恩情,王艳华尽自己所能地帮助着乌卜力一家。

看到乌卜力一家住的环境不好,她将自家的三居室无偿提供给他们住。

看到乌卜力的饭馆生意忙,妻子身体又不好。她将他的3个女儿认作干女儿,接到自己家里住,每天接送上下学,辅导功课,还按照儿子的班辈,为每个孩子取了汉族名字。

她的感恩之举得到了全家的鼎力支持,丈夫经常帮她接送女儿们,上大学的儿子每次回家都会给妹妹们买好吃的。

去年夏天,王艳华一家还远赴新疆和田,专程看望乌卜力的妈妈,老人认王艳华做了“干女儿”,相隔千里的汉族、维族两家人,成为了亲密而幸福的一家人。

入行10年,做记者3年。为了记录这个让我感动的故事,我曾数次走近他们的生活。

在学校门口,我陪王艳华一起接3个女儿放学,看到了她与孩子们的亲密无间。

在乌卜力的新疆饭馆里,我见证了他们重逢一周年聚会的喜悦,记录下这对跨民族“兄妹”充满戏剧性的人生故事。

我问乌卜力,那时你挣钱这么难,为什么要帮一个连名字都不知道的汉族女孩?

他说,当年家里很穷,上不起学,衣食都没有着落,是一个汉族老板把他从家乡带出来,一步一步地教他做生意、做人。

“他帮助了我,我也应该帮助有困难的人。”

我们的国家有56个民族,根脉相连,血脉相通。每个民族都有一个理念,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一次友善的互助,一次感恩的传递,王艳华和乌卜力成为比亲人还亲的“兄妹”,他们就像乌卜力家乡盛产的石榴果一样,籽抱籽,心贴心。如今,他们又在共同回报社会,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这次回去,我要告诉我的儿子,在南京,妈妈不仅讲述了自己经历的故事,还听到了好多好多,感动我、温暖我的好故事。

我还想告诉他,人和人之间需要友善互助,心怀感恩,传递善意,就能品尝到如石榴籽一般的甜蜜和幸福。谢谢大家!

(作者为徐州日报全媒体采集中心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