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拼图”里的十年家国情
2020-09-16 16:02:00  

一张“拼图”里的十年家国情

姜超楠

这张拼图是我送给这一家人的礼物。爸爸是P上去的。这背后是我们独家报道的一个长达十年的秘密。它在今年清明节被全网推送,浏览量过六千万。

小男孩叫胡博文,江苏扬州人。爸爸胡永飞,是西藏山南军分区的汽车连连长。09年,胡永飞运送物资时遭遇塌方,汽车滚落悬崖。一块巨石砸向昏迷中的战友,他一把推开战友,自己不幸牺牲。那时,博文才16个月大。为了不让孩子的成长有失去爸爸的阴影,这件事被妈妈周忠燕隐瞒了十年。去年,博文十岁,周忠燕觉得孩子有了足够的承受能力,才在烈士陵园揭开了谜底。

我问博文,你觉得爸爸是什么样的人。他说,就像手里拿了两块拼图,一块是英雄,一块是战士,但远不能拼出一个爸爸。我想帮博文完成这幅拼图。和周忠燕商量后,我们决定:去西藏,重走英雄之路。

胡永飞所在部队,戍守着祖国西南大门。那里平均海拔4300米。高反加晕车,我们一上高原就被来了个下马威:积雪高过车顶,十几公里,有40多个回头弯。可胡永飞的战友说,已经很好了,原来都是土路,窄到轮胎副胎都常是悬空的。泥石流塌方雪崩也都常有。但汽车连,连着边防哨所的生命线,再危险,都要把物资运过去。听了这些,博文很严肃,他没想到爸爸的工作这么危险。

胡永飞牺牲前执行的最后一次任务,是为修建拉则拉哨所运送建材。拉则拉哨所,被叫做绝壁哨所,处在中印边境,战略位置十分重要。那里常年积雪,哨所原本只是两顶帐篷。修哨所的建材只能运到山下,再靠肩背手扛送上山。

为了让博文读懂父亲牺牲的意义,我们和母子俩带上胡永飞的军装,向绝壁哨所进发。你想啊,海拔四千多米,没有路,雪到大腿这么深,有的陡坡坡度六七十度。我问一起上山的战士,你们经常走这样的路吗?他们说,我们只有这样的路。说这话的时候,每个人都背着60斤物资。上坡我攀着绳子,下坡就躺着滑,衣服里全是冰,冻得树枝戳破后背都没有知觉。摄像们常趴在雪里、跪在雪里拍,累得站不起来却没人喊停。从山底到哨所垂直高度七百米,我们足足花了三个小时才登顶。

我们上气不接下气的时候,博文和周忠燕顾不上歇一歇,捧着军装去看哨所的每一个角落。他们想告诉胡永飞,当年的帐篷成了三层小楼,长期驻守着六名战士,这样的变化,有你的功劳!离开哨所前,博文把爸爸的军装郑重地交给哨所战士。战士们对着军装敬礼时,山顶下起了我所见过最大最密的雪。

后来,我和战士带着博文像胡永飞一样训练、踢球、吃食堂。有一次,博文摇摇晃晃地站在平衡木上,胡永飞牺牲时救下的战友,双手接住了博文。这一幕,我和周忠燕都哭了。如果胡永飞还在,这样的保护和陪伴应该都会在。

在西藏的日子,我们还找到了这样的胡永飞:在汶川地震后二话不说捐出一个月工资的胡永飞,一直帮助藏族贫困老人的胡永飞,总叮嘱新兵探亲时多陪陪父母的胡永飞……一块又一块拼图,让博文理解了爸爸的缺席,心中的爸爸也越来越清晰。

最终,我们来到了之前最怕面对、却又必须面对的地方:胡永飞牺牲的悬崖。面对群山,周忠燕大声呼喊:胡永飞,我把你的骨灰带回老家了,但你的魂却永远留在这里了。守着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永远都带不回去了……这或许是周忠燕十年来第一次说出被压抑在心里的话。

胡永飞你知道吗,十年里,每当儿子问起你,她总是说,爸爸执行任务,忙,过年才回来,明年才回来……

老人受不了你去世的打击精神分裂,是她一次次背着去医院……

她每天都登录你的账号,看战友们的照片和日志,就像你从没离开过。

十年里,博文长成一个乐观阳光的男孩,全家人都说,他的性格,像你。

结婚四年,你只回家过三次,夫妻团聚不到100天,没拍过一张全家福,可周忠燕从没抱怨过,因为她爱你,也懂你戍守边关11年的巍巍忠诚。

祭拜胡永飞那天,风声猎猎,云开雾散,悬崖下,杜鹃花特别耀眼。

回到南京,我和同事十多天吃饭、睡觉都是在机房,终于在清明节,推出了专题报道,并制作了大家刚才看到的全家福拼图,很快引爆全网。很多网友说,是流着泪看完的,说英雄们无愧于天地,唯一愧对的是亲人。采访中我得到一个数据,1959年至今,有一万多名战士长眠雪域高原。戳中人心的,是周忠燕的隐忍,胡永飞的坚定,更是戍边战士的寸土不让、和军属们的无悔支撑。有了他们,共和国的版图一直完整,永远完整。

为了一张拼图,我们从扬州到西藏,这只是我从业以来33万公里行程中的一小段。但正是这一段段路程、一个个故事,让我明白,把壮阔时代里那些充满力量的微观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这是一种浪漫,更是一份荣光。

你们知道吗,周忠燕离开悬崖时曾经这样问儿子:你爸爸牺牲那一刻,心里在想什么呢?有没有想我们呢?

我想,胡永飞一定深爱你们!也一定跟所有人一样,深爱着这个国家,这个时代。

(作者为省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新闻眼》栏目资深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