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最鲜活的现场,讲最动人的故事
——省第六届“好记者讲好故事”选拔赛侧记
王宏伟 熊越
33位优秀记者,33次深情讲述,一个个亲历、亲见、亲闻、亲为的好故事感人至深。
20日,由省委宣传部、省委网信办、省广电局、省记协主办,省三教办组织实施的第六届江苏“好记者讲好故事”选拔赛在南京举行,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周跃敏表示:“大时代不缺好故事,每届选拔赛都让人惊喜。江苏的记者们实践‘四力’,既把好故事传播给社会打动了受众,也锤炼了记者队伍,让更多优秀记者脱颖而出。”
心怀家国,关注时代命题
心怀家国、关注时代风云是一个记者的天然使命,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展示中国形象是更是一个好记者的追求。在选拔赛中,很多记者分享了自己参与重大题材报道的经历与感动。
2018年第五个国家公祭日到来之际,新华日报推出了全媒体产品《我的父亲母亲——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与施暴者子女的故事》,交汇点首页编辑部记者朱威在演讲时说,团队一方面采访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李秀英的女儿陆玲,得知李秀英因刀枪从不穿裙子,总把指甲磨尖作为自卫“武器”等鲜为人知的细节,而侵华老兵武藤秋一的儿子田中信幸却一次又一次拒绝采访,怎么办?朱威辗转联系到与田中信幸联系密切的翻译老师,获得了大量一手资料。作品如期发布后,微信版本被中央网信办全网推送,总点击量突破2327万次,接力传承人达到201万。
连云港报业传媒集团的周莹报道“一带一路”已经5年了,她讲述了一批人的故事:一年有2/3时间穿越“丝路”的联合国粮农组织高级经济顾问方成,组织4批荷兰青少年到家乡连云港的刘莎莎,还有从“丝路”上回到祖国的科技工作者孟卓贤……因为这些故事,宏大的“一带一路”有了工笔画般的精谨细腻。她说:“读懂那些在丝路上奋斗的人,我们才能真正读懂丝路精神。”
步入深度老龄化江苏,面临着一系列社会课题,江苏老年周报的记者顾泱走访社区、养老机构和空巢老人家庭,传递政府实绩、传播服务创新、传承正能量的价值观;
今年7月,位于盐城的黄海湿地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盐城广电新闻中心的颜冰讲述了麋鹿“奶爸”卢兴保、驯养与繁殖丹顶鹤的吕士成等几代生态卫士的感人故事;
从战士们写在学校黑板上“你们好好学习,祖国由我们守护”的留言切入,无锡广播电视台记者陈珊珊带来了一连串鱼水情深的故事,在讲述结束时,她深情地说:“用看得见摸得着的、有血有肉的正能量,去鼓舞和激励更多的人,这,就是我们的初心和使命。”
那些凡人,带来最多感动
对人、对人的命运的关怀,是新闻应有的温度。那些来自最基层,带着草根气息的故事,曾打动了无数的受众,也为选拔现场带来最多的感动。
在海安,89岁的赵风和为地下党员赵坚守墓73年,当年的一句承诺重若千钧。随着海安新闻信息中心记者缪凡的讲述,久远的时光变得鲜活感人,当年民兵赵风和从敌人眼皮底下将烈士赵坚的遗体“偷”回并安葬,一直守护烈士英魂,从1990年起他又在烈士陵园里清扫杂草、落叶,修剪陵园树木,一遍遍擦拭墓碑,他当年种下的40棵柏树至今已有海碗口粗,一位普通的老人用一生演绎了一个由岁月、承诺、信仰组成的故事。
现代快报记者钱念秋从西部带回一个少年的拍客梦。采访江苏赴宁夏海原支教志愿者的时候,钱念秋和同事们向爱心人士征集了10部手机,并把它们发放给10个孩子,其中一个叫马晓贵的孩子拍得最好,那些放羊时的作品就是一幅幅西北画卷。记者们跟踪拍摄这个每天跑7里路上学的孩子,制作的微记录片看哭了无数人。在片尾,马晓贵说他希望继续拍下去,用照片记录眼中最美的世界。钱念秋说:“我们相信爱心和努力能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实现梦想。”
一个新疆哥哥有一个徐州妹妹,徐州日报的孟祥则讲述了关于感恩的故事。1994年,16岁的王艳华在新疆吐鲁番打工,想回家却拿不出163元车票钱。新疆小伙乌卜力麦图尔荪帮王艳华买了回徐州的火车票。命运就像扇旋转门,2017年王艳华在徐州一家新疆饭馆吃饭,意外发现老板就是乌卜力,为了报答恩情,她把自家闲置的房子无偿给乌卜力一家住,还把他的3个女儿认作干女儿。这对跨民族“兄妹”间充满戏剧性的人生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叫根脉相连,血脉相通;什么叫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践行“四力”,不负使命担当
锤炼自己的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是当好记者,讲好故事的前提。每位参赛记者的精彩故事,都是“四力”的精彩呈现。
上世纪70年代,淮安800多名军中男儿奔赴新疆,参与天山公路修建,有多名官兵牺牲。淮安报业传媒集团的杜勇清深情讲述《800勇士,碧血天山英雄路》。他告诉记者,从4月20日采访启动至今整整4个月,报道组寻访了6个省、11个市、13个县区和1个边疆团场,行程3万多公里,刊发报道 52版,制作播出视频28部。从策划到呈现处处体现“四力”。“我将它概括为‘四力交融、力力生风’,为了抢第一篇报道,记者通宵写稿到第二天凌晨五点半,写完后紧接着赶飞机去下一个采访点”,杜勇清说,“我们共发稿七万余字,每次采访都是对心灵的震撼,对灵魂的洗礼,这个专题报道将成为我们给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的献礼。”
践行“四力”,让苏州广电总台“暖心哥”王世录汇集爱心,从死神手里抢回再重障碍性贫血患儿小源潮。2017年,王世录的报道在播出后4个小时就为孩子筹集了20万元的骨髓移植手术费用,然而手术20天后,孩子出现严重的排异反应,6岁的他体重只剩16斤,就连孩子父亲都要放弃的时候,栏目组去过工厂、学校,举办了十几次义卖,不断的追踪报道让这个故事传遍大街小巷,再次募集了80万元善款,来自四面八方的爱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孩子出院那天,医护人员和爱心市民代表一起为他唱响生日歌。
省广电总台《新闻眼》栏目资深编辑姜超楠以96.08分夺得大赛第一名,她讲述了一个悲壮又温暖的故事:在西藏当兵的爸爸牺牲后,妈妈对儿子隐瞒了10年,记者陪母子俩去西藏重走英雄路,同时帮他寻找缺失十年父爱的故事。“在儿子胡博文眼里,爸爸就像两块拼图,一块是英雄,一块是战士,但永远拼不出一个爸爸”,姜超楠说,“我们上到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踩着齐腿深的大雪,沿着六七十度的陡坡,爬上被称作绝壁哨所的拉则哨所,上坡我攀着绳子,下坡就躺着滑,衣服里全是冰,冻得树枝戳破后背都没有知觉,如果不是战士们挡着,摄制组成员真有可能滑下悬崖。”
她说:“践行‘四力’辛苦但也很有成就感。很多人觉得记者奔波得像苦行僧,但是那一段段路程,一个个故事让我明白,把壮阔时代里那些充满力量的微观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这是一种浪漫,更是一份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