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距离》独家报道彰显媒体责任
——《重磅!北京同仁堂蜂蜜:过期品送入原料库还涉嫌更改生产日期》创作历程
范瑞
2019年2月11日,春节后的首个工作日,北京同仁堂集团公布对“蜂蜜过期门”事件的处理结果:根据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市场监管局和北京市大兴区食药局的调查认定,同仁堂蜂业被处以1400万元巨额罚款,14名责任人被处理问责。同时北京同仁堂集团再次发表致歉信,对回收过期蜂蜜延长保质期一事向广大消费者道歉。至此,由江苏城市频道《零距离》栏目独家报道的同仁堂“蜂蜜事件”有了最终的调查认定和处理结果。
2018年12月初,《零距离》栏目热线接到盐城市滨海县观众的举报,称位于滨海县的北京同仁堂蜂业委托生产商,将大量过期的蜂蜜回收并重新包装上市销售。接到这一线索后,频道管理层非常重视,因为这一举报涉及到的是具有350年历史的国有企业大品牌,调查结果不能有任何闪失。于是频道立即安排我与举报人取得联系,经沟通后我得知,这一线索可信度较大。于是次日,我立即赶往滨海县进行深入调查。
但凡有违法违纪行为的企业,戒备则会更加森严,外人难以进入。这一次我们来到现场进行调查时,遇到的是同样的情况。那么,举报人所说的情况又如何能够得到证实呢?经过周密的策划,通过暗访的手段,我们终于拍摄到了厂区内一个非常隐蔽的车间里涉嫌回收过期蜂蜜的行为。该车间大门紧闭,我们设法进入车间里发现的场景触目惊心,工人将大量过期或者临近过期的蜂蜜倒进50公斤装的塑料大桶里。但是,拍摄到这些素材后,新的问题又来了,倒进大桶里的蜂蜜又被用来干什么的呢?为此,我们又进入了新的调查环节,经过查找,在企业的原料库里我们又发现了新的线索,这些倒入过期或者临近过期蜂蜜的大桶,与其它装有新采购的蜂蜜原料大桶,被一起存放在了企业的原料库里,除了回收蜂蜜的大桶上被贴上了“倒蜜”的字样之外,别无不同。但是,面对我们的询问,现场的负责人却辩称:“回收的蜂蜜是用来喂蜜蜂的。”
企业负责人的说法让我们的调查陷入了僵局,同时为了回避我们进一步调查,企业方面还声称厂区里的监控是坏的,无法调取。如果不能证实回收蜂蜜的流向,这次的调查就无法形成闭环,也就无法证实举报人所说的企业回收过期蜂蜜的情况。这个时候,举报人又向我们提供了一条非常重要的信息,他们曾经向滨海县市场监管局举报过该企业回收过期蜂蜜的事情,但是,具体的调查结果他们并不知情。于是我们立即向滨海县市场监管局举报了该企业涉嫌回收过期蜂蜜的事情,目的之一是请执法人员对现有的证据进行固定,目的之二是对他们上一次的调查情况进行核实。
当执法人员赶到并对现场进行控制后,在我们的要求下,企业方面提供出了关于过期蜂蜜的处理办法,通过研究其“办法”,我们首先得出的结论是,该企业处理过期蜂蜜的方式严重偏离了其规定的“办法”,进一步证实了该企业涉嫌延长蜂蜜保质期。但是,这还是一个佐证,仍然无法定性其存在延长蜂蜜保质期的行为。那么,执法人员上一次接到举报后,检查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这一关键证据,执法人员却是遮遮掩掩,并不愿意多透漏,最终经过我们的充分沟通,并当执法人员观看了我们采集的素材后,才将之前查处的情况完全“曝光”了出来:该企业之前就因为回收过期蜂蜜并更改产品的生产日期,以延长保质期被他们查处过,并且已经形成了“铁案”。有了这样的结果,对于我们记者来说,就是撕开了一个“口子”,我们根本不用再去定性这一次的回收行为,将这一次的调查情况作为企业涉嫌延长蜂蜜保质期的材料,已经无可厚非。在掌握了充分的证据后,《零距离》栏目于12月15日晚推出独家调查《同仁堂蜂蜜改“年龄” 谁玷污了三百年老品牌?》。
电视节目播出的同时,网络传播也迅速拉开。当晚19:00,经过精心制作的短视频——《重磅!北京同仁堂蜂蜜:过期品送入原料库还涉嫌更改生产日期》,首先在《南京零距离》腾迅企鹅号上推出。在腾讯新闻端上,这条视频播放量达到了近640万次,有2.5万人参与评论。当晚21:00,短视频又在《南京零距离》微博号上推出,仅过了十多分钟,就被《人民日报》微博抓取转载,《环球时报》《北京日报》《财联社》《新京报》等媒体迅速跟进,仅5天时间,该视频微博播放量就达到2200多万次,累计播放量已超过2700多万次。节目播出当天深夜,北京同仁堂向全社会公开致歉。
这起事件也迅速引起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责成北京局对北京同仁堂总部展开调查。12月17日,北京同仁堂相关领导一行4人专程赶赴城市频道,介绍事件处理情况,并感谢媒体的监督,表示将通过这起事件痛定思痛、严加管理,重塑公众对同仁堂的信心,并欢迎媒体继续监督。
基于我们的客观事实报道,并经过市场监管部门的缜密调查,春节长假后的首个工作日,市场监管部门对北京同仁堂集团作出1400多万元的行政处罚决定,并责成同仁堂蜂业立即对涉事产品依法召回。随后的晚间,北京同仁堂集团发表了处理相关责任人员的声明,北京同仁堂蜂业有限公司也随即进行了致歉,声明和致歉书中表示: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已责成所属北京同仁堂蜂业有限公司,对所有在盐城金蜂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瓶装蜂蜜产品下架封存;并表态:“公司存在用回收蜂蜜作为原料生产蜂蜜、标注虚假生产日期的行为,违反了《食品安全法》有关规定,两地监管部门对我公司没收违法所得和涉事产品、处以罚款,并吊销食品经营许可证,对相关人员实施市场禁入。我公司接受两地监管部门的调查结果,服从相应处罚决定。”北京市纪委市监委也在“蜂蜜事件”发生后,迅速进行调查,认为“北京同仁堂集团党委没有充分发挥在国有企业的政治核心和领导核心作用,内部管理混乱,对下属企业监督管控不力,对控股企业存在的生产经营和质量管理问题失察失责,相关企业质量管控制度虚化不落实,造成国有资产严重损失,对“同仁堂”品牌形象产生恶劣影响。北京同仁堂蜂蜜问题,触及了食品安全这根红线,损害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国有资产权益,应当予以严肃处理。”为此,北京同仁堂集团原董事长以及同仁堂蜂业相关负责人8人被问责,包括同仁堂集团自行处理的人员在内,此次被处理的人员共计14人。
这一次传播能够取得成功,也是因为我们迅速制作短视频,并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传播,使信息得以更快、更广的推广,从而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了最强的效果,这不仅倒逼涉事企业高度重视,同时也引起了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使问题迅速得以解决,及时化解了可能存在的食品安全隐患。这一次事件,北京同仁堂也被撤销了“中国质量奖”荣誉称号。
纵观“问题蜂蜜”事件报道,我们记者从获得线索到深入调查,每一步都严格以事实为依据,力求客观准确,《零距离》栏目在播发前对稿件和素材几经讨论,谨慎求证,实事求是地揭示问题,引发公众和相关部门对食品安全的广泛关注。对知名品牌健康发展的思考,并建设性地推动了问题的处理解决,充分彰显了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和公信力。
(《重磅!北京同仁堂蜂蜜:过期品送入原料库还涉嫌更改生产日期》为2018年度媒体融合奖项短视频一等奖作品。本文作者为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城市频道主任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