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与跨界,为国际传播赋能
——关于“一带一路”江苏“漂流瓶”特别报道的思考
沈峥嵘
2018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五周年,新华日报《嗨,你有一个来自江苏的漂流瓶——一带一路五周年特别报道》(简称“一带一路”江苏“漂流瓶”)以“漂流瓶”为载体,线上线下融合互动,覆盖不同媒体介质平台,打破新闻边界,向“数字游戏”“艺术再现”等领域跨界融合,向海内外传播“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江苏故事,展示江苏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建共享的丰富内涵,并吸引海内外受众参与其中,成为信息的收获者和传递者,融合跨界创新为国际传播赋能探索了新的路径。
该大型融媒体行动和特别报道获得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王燕文肯定表扬。今年5月,它获2018年度江苏省媒体融合优秀作品二等奖,经省记协推荐报送参评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奖)。报道结束了,但漂流瓶成为“一带一路”文化符号还在继续发挥作用,2018年11月,一带一路“漂流瓶”作为文创产品亮相首届长三角文博会,此后,又成为乌兹别克斯坦媒体代表团带回国的文化符号,并随着“一带一路”的发展“漂”向更远方。
创意:“漂流瓶”行走和连接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江苏地处“一带一路”交汇点,在与沿线国家共建共享多方面取得不俗实效。
重大主题国际传播,省级党媒也能有所作为。2018年新华日报社党委会、编委会决定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周年”特殊时点推出重大策划报道。新华日报全媒体国际传播部接到这一报道任务已是7月上旬,距离10月的推出时间仅有两个多月。
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挑战在于:时间有限,来不及出国采访。而这一挑战,通过打开脑洞的巧妙创意,转化为机遇。记者不出国门采访,但可以有一个物件或者说载体流传,那是什么?笔者想到了漂流瓶。
从小就对漂流瓶感兴趣,因为它蕴藏“随机性”“坦陈交流”“沟通”这些元素,而互联网时代,漂流瓶可以是具体“实在”的物件在线下传递,也可以作为虚拟的新媒体产品在网络空间流转。
迅速拿出策划方案,得到报社领导的认可与支持后,笔者带领全媒体国际传播部的4名记者叶真、付岩岩、陈澄和刘浏马不停蹄地开始了这项深度融合与跨界尝试的探索之旅:设计并购买了实体漂流瓶,联合技术外援设计并开发新媒体产品……从7月下旬创意开始到10月收官,结结实实的两个半月。
2018年8月起,克服重重困难,连接所有路径,考虑所有细节,由新华日报全媒体国际传播部记者手动送出、来自江苏的“实体漂流瓶”跟随中欧班列走出国门流转,前往17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除了在海外人士、华人华侨、江苏文化使者等近百人手中传递外,我们还在全媒体平台和对外华文媒体以及海外社交媒体推出采写报道,在网页版设计了基于线路图17个流转国家为阅读点的PC专题阅读界面,在移动端创新推出微信小游戏“江苏Drifter”,网友在世界各地可进行“虚拟漂流瓶”传递,达到“漂流瓶”传递中真实与虚拟的融合。
近几年,中国的国际传播注重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进行柔性传播,这已经是比传统的国际传播方式有了进步,在漂流瓶的融媒体行动中,不仅仅以讲故事的方式进行传播,更在此基础上迈进更多维度。
以漂流瓶的线下传递为例,不仅仅通过漂流瓶的传递,采撷到传递者在交通、经贸、医疗、教育、文化等方面的江苏故事,而且通过“传递”这一动态的行为,激发和勾连出更多的互动。即传播者不仅仅是讲述、记录、拍摄,而是在完成全媒体新闻作品内容生产和传播的基础上,力求完成形式与内容上的“行走”,达到与信息接受者的情感互动,这就避免了过去传统国际传播中单向传播的弊病,打开了媒体的维度。
通过这一尝试,媒体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媒体,而是一种具有连接功能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巧用“实”与“虚”共存的“漂流瓶”达到意象统一、空间互通、言之有物、人心相投。
融合:线上线下交互体验,多媒体传播介质互通
互联网时代的媒体融合,不是传统媒体的报道,再外接到新媒体平台播报,而是真正以互联网思维去策划、生产和传播新闻,分享和互动是其内核,互联是它的本质。因此,“一带一路”江苏“漂流瓶”型融媒体行动从策划之初就是始于融合思路,整个生产和传播也是包含“一体化”的多个维度:线上线下融合、全媒体平台融合。
在漂流瓶的线下传播方面,2018年8月到9月,来自江苏的漂流瓶跟随中欧班列和中亚班列分别从苏州和连云港出发,走出国门,前往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英国、法国、埃及、加纳、尼日利亚、坦桑尼亚、伊拉克、泰国、老挝、缅甸、柬埔寨、尼泊尔、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17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中欧(亚)班列的火车司机、江苏企业海外员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援非医生和外国患者、海外华人华侨等近百人的手中传递。并由相关部门和智库专家对下一步发展提出建议,点面结合,形成闭环。
在这样的流转过程中,记者通过微信电话等新媒体手段进行网上采访。最终,每一个传递地点形成一篇图、文、视频并茂的全媒体稿件,并从交通、经贸、文化、教育、医疗五个方面采写形成《大道致远,他们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摆渡人”》等5篇系列稿件。系列报道在《新华日报》、中江网、新华报业网、交汇点客户端、JiangsuNow微信公众号同步推出,并在10月12日的《新华日报》通过整版跨版“手绘”展现“来自江苏的漂流瓶”在海内外传递精彩故事的全景图(跨版版面获2018年度江苏好新闻优秀作品版面一等奖)。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融合也体现在受众身份融合上:在漂流瓶传递过程中,外国友人也成为漂流瓶传递者、新闻生产者,更加理解“一带一路”倡议内涵。
在“漂流瓶”的线上传播方面,在中江网上建立“嗨,你有一个来自江苏的漂流瓶”PC端专题(http://weixin.jschina.com.cn/),只要点开漂流瓶流转节点,即可获得全媒体展示的与“一带一路”建设有关的江苏故事。同时,增加新媒体游戏元素,开发微信小程序“江苏Drifter”展现漂流瓶的传递过程,受众通过小程序游戏化体验,了解到“一带一路”的具体线路与相关国家。最后,将小程序和PC端数据进行整理集纳,形成“江苏Drifter”微信小程序的数据可视化分析图片,展现大数据的魅力,体现用户的参与感。
报网端微一体化,全媒体平台融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交相辉映,海内外报道中英文互现,海外社交媒体传播互动。报:《新华日报》和《欧洲时报》、美国《侨报》、韩国《全北道民日报》等海外华文媒体中英韩三种语言传播;网:在PC端全媒体展示漂流瓶传递过程与传递者有关的江苏故事、中国江苏网JiangsuNow英文频道英文传播;端:交汇点新闻客户端报道;微:JiangsuNow微信公众号连续传播,微信小游戏“江苏Drifter”中,网友在玩游戏时了解“一带一路”报道。在JiangsuNow的Facebook和Instagram海外社交媒体账号上,该项目推文收获众多海外网友点赞评论。
跨界:新闻+游戏;新闻+数据;新闻+艺术
当下,主流媒体国际传播面临几个困境待突破:议程设置能力弱、传播受众互动效果差,柔性传播不够。因此,迫切需要以创新思路和手段着力提升国际传播的原创率、首发率、落地率,增强对外传播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一带一路”江苏“漂流瓶”注重跨界探索,新闻+游戏;新闻+数据;新闻+艺术,注重增强国际传播中的可视化、垂直社交、加强用户沉浸式的体验感。
国际传播包含两个维度,一方面要对海外传播,讲好中国故事、江苏故事,一方面,要服务在江苏、在中国的外国人,满足他们对于信息的新需求。前期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在江苏工作生活的外国人已逾10万,他们都在使用微信,他们的家人也通过微信与他们联系,在国外,使用微信的外国人也越来越多。
在“一带一路”一路的策划中,笔者邀请技术外援帮助一起开发“江苏Drifter”微信小程序。“江苏Drifter”融合了“新闻+游戏”的形式增强用户的参与和互动,并在此基础上充分拓展向其他领域的融合,创新地以“新闻+数据”“新闻+艺术”等呈现方式,将用户的游戏大数据制作成为艺术感的可视化分析图片和文创产品,使用户反馈得以量化和固化。
在小程序中,海内外用户以“玩家”身份进入界面,点击进入游戏环节,可以获取关于“一带一路”的有关核心信息,选择你所属“漂流瓶”希望到达的“一带一路”国家,此时可以邀请朋友助力,漂流瓶到达心愿目的地后,根据时速和里程获得游戏排名,前列者获得奖励,“玩家”可以为“一带一路”送去寄语等。
“江苏Drifter”微信小程序“新闻+游戏”形式吸引海内外用户参与和分享,在互动中实现自主传播,不分国界,9月28日至10月10日期间吸引海内外逾10万名用户参与。通过游戏,巧妙地提升了国际传播的议程设置能力和传播受众互动效果,海内外受众在参与游戏传递“虚拟漂流瓶”的同时,在互动中了解“一带一路”上的江苏故事,也引发文化符号带来的具象情感认同和文化认同。
新闻+数据,新闻+艺术。微信小程序在海内外用户的参与和分享中实现自主传播,使用户的互动和反馈得以量化,并最终固化在数据的艺术化呈现中。2018年10月18日收官的当天,最终形成了“锦鲤”状的彩色“丝带”,这是“江苏Drifter”微信小程序的数据可视化分析。“锦鲤”正是“漂流瓶”的流转轨迹,而组成“丝带”的无数彩色粒子是所有参与用户的心愿与点赞。大数据插上艺术的翅膀,这种艺术化的表达方法直观而独特,而“锦鲤”正是当年度10月的网络热词。
将新闻大数据制作为可视化图谱、开发衍生文创产品(“锦鲤”“漂流瓶”“海报图”这些都陆续制作成丝巾、版画、鼠标垫等)。融媒体行动结束了,但江苏“漂流瓶”已成为展现共建“一带一路”成果的实际载体和文化符号,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继续流转,这为在新闻的国际传播中注入文化内涵提供了有益思路。
媒体融合,跨界融合,在创意的带动下,可以使得很多看上去风马牛不相及的物质发生奇妙的关联、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也打破疆域与边界,糅合成新的能量。我们需要打破思想观念的“次元壁”。空间和距离不是问题,技术也终将为我所用,人为阻隔的是陈旧观念和单一滞后的传播方式,如果放飞思想,打开脑洞,善用技术,突破阻隔,省级党媒也可以一再为国际传播赋能。
(《“一带一路”江苏“漂流瓶”》为2018年度媒体融合奖项二等奖作品。本文作者为新华日报全媒体科教新闻部主任、2018年策划开展该报道时任新华日报全媒体国际传播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