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四点,告诉你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南京
2020-09-15 17:46:00  

凌晨四点,告诉你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南京

——关于《凌晨四点的南京》的创作感受

高峰 傅超杰

科比曾说过:“你知道洛杉矶凌晨四点钟是什么样子吗?”正是这简单的一句话,成就了他的“曼巴精神”。

那么,在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里,你见过它凌晨四点的样子吗?你知道凌晨四点的南京有什么不一样?苏醒之前的城市是一种什么状态?在大多数人还在熟睡的时候,是谁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劳作?

紫金山新闻客户端推出《凌晨四点的南京》专栏,就是为了传递这种共通的奋斗精神和共同的城市梦想。

在2018年度,《凌晨四点的南京》专栏获得多项荣誉,包括南京新闻奖、南京市好新闻(新媒体品牌栏目)一等奖、江苏省好新闻(媒体融合类)二等奖等。作为南京报业传媒集团的品牌专栏,已经形成一个完整的IP产品体系,包括独特的视角切入、原汁原味的内容呈现以及形式多样的包装手段,真正体现媒体融合的基本特质。

【践行“四力”】

彻夜跟拍 汗水换来的是鲜活的人物形象

新闻宣传工作“要在守正、贵在创新、重在实践”,以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不断增强来推动新闻宣传工作再创新境界,既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宣传战线的殷切期待,也是新闻宣传工作者履行好使命任务的必由之路。

《凌晨四点的南京》从2017年10月13日推出之日起,就践行着总书记“四力”要求和“走转改”的精神,用最接地气的镜头语言,真实记录着凌晨四点在这座城市里发生的事、拼搏的人。一个好的视角是一个好作品的基本要求。我们从“凌晨四点”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切入,以小切口承载大主题,通过可视化的手段,以短视频、微电影、原创歌曲等形式,聚焦各条战线的普通劳动者,挖掘他们身上平实而温暖的工作细节和职业态度,反映劳动者敬业、进取、奉献的精神状态,展示城市内在的生机和活力,凝聚积极向上的民心,营造为“强富美高”新南京共同奋斗的氛围,奏响努力奋斗的时代主旋律。

《凌晨四点的南京》主创团队来自传统媒体的编辑,在媒体融合的大潮中,逐渐找到了将传统媒体编辑的优势转化为新媒体内容生产能力的办法。主创团队本身就有编辑工作,凌晨的拍摄是大家为了实现新闻理想而形成的共同行动力。

每次开始凌晨拍摄行动之前,主创人员会前期和被采访对象进行深入沟通,了解对方的生活和工作状况,寻找人物身上的闪光点和新闻点,之后根据采访到的信息制作拍摄脚本,继而与受访者约定时间进行彻夜跟拍。

《凌晨四点的南京》拍摄过程中会遇到形形色色的奋斗者,他们身上的故事和精神也激励着创作团队。2018年9月,我们推出过一期《无声世界里的“超能骑手”》,采访对象是一群聋哑快递小哥,因为身体原因,他们找工作被很多单位婉拒,于是大家都通过跑外卖来挣钱养家,自食其力改善生活,他们在夜色中等待接单,在凌晨时分仍然骑着电动车穿行于城市大街小巷。

创作团队通过笔和纸与他们交流,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体味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有时因为各种原因会遭遇延迟送达,由于没有办法在电话里与客户沟通,最初他们会想办法找人帮忙打电话解释,后来他们有了自己的解决办法——拨通客户电话再挂掉,然后在短信里说明沟通不便的苦衷。顾客一个理解的微笑就是对他们最大的肯定。

创作团队为了真实还原他们的生存状态,有时需要跑步跟拍他们骑行电动车穿梭的画面。创作团队付出的汗水的价值,就是通过镜头还原一个个真实、鲜活的人物形象,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故事。

【对接热点】

记录发生在凌晨的那些你错过的事

“凌晨四点”是个特殊的时间节点,有人在熟睡,有人已忙碌,现在可能还是点点星光,很快可能天空微亮,拍摄的过程就是记录城市被唤醒的过程。这个时间段里的工作者,有我们熟知的环卫工、急救医生、外卖小哥、送报工等,还包括巡堤员、地铁检修员、铁路道口管理员等我们不常接触的职业,每个人都代表了一群人,每个小小的个体身上都有着大大的梦想。我们的记录就是为了让大家知道,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我们的城市才得以正常运转。

一个好的栏目,要能够紧贴时事热点,通过栏目的特殊视角展现对时事热点的报道。《凌晨四点的南京》一直关注着凌晨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热点事件,那些你在熟睡中错过的事。2017年岁末南京下大雪时的那次外出拍摄,是主创团队记忆最深的一次,不仅要强忍睡意,还要克服恶劣天气的困扰。

那天晚上下着大雪,拍摄团队于晚间10点搭乘地铁再换乘出租车,才赶到位于偏远郊区的气象局观测站,拍摄完已经凌晨6点,一行4人被困在了山里,打不到车,也没地方住宿,后来终于找到一位朋友开车过来接,“在等车的时候,我们在寒冷的户外打起了雪仗,虽然很冷也很累,但现在想一想,确实是人生难得的一次经历,在这之前从没想过自己可以克服这么多困难,可以这么坚强。”《凌晨四点的南京》主创团队认为,记录别人,也是发现自己的一个过程。

在南京“一夜雪无”的战斗中,凌晨四点的创作团队还走进“扫雪大军”的战斗现场,不仅用镜头记录他们挥洒汗水保畅通的工作场景,还自费购买了热乎乎的食物送到一线人员手中,表达我们的敬意。因为对于凌晨劳作的辛苦,我们特别感同身受。天气是寒冷的,但我们做的事是暖的。

好新闻的确都是“跑”出来的,创作团队在现场不仅要注意观察,用心去发现新闻点,还要学会用镜头第一时间抓拍瞬间,往往瞬间所展现的画面比前期策划来得更真实、更有感染力,更容易找到这个特殊时间点里直击人心的画面。

一个好的视频,不仅标题上要抢眼,内容上还要有吸引力,并且能展示制作者的情怀,弘扬社会正能量,应该是好的立意与好的呈现的完美统一。有了前期的发现和采集,如何使其形成一部优秀的新闻产品,将正能量的故事讲好,非常考验前期脚本的制作能力和后期视频的剪辑能力。尤其在如今内容为王的时代里,这是我们一直在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融合创新】

多种形式“下猛料”打造品牌栏目

整个栏目的发展,其实都是按照前期的设想和定位在推进,为了更好地包装栏目,形成推广的力度。《凌晨四点的南京》一直汲取着新媒体行业最新的技术手段和包装手法,报道形式新颖、生动,还注重与市民和读者的参与、互动,积极尝试社交化的传播。

在技术手段上,栏目参照时下最火的VLOG形式,在视频展现方式上以记录式短视频为主,用视觉化的表现手法,构建充满温情的故事空间,形成直击人心的观看体验。

在推广手法上,我们不仅拍摄了《凌晨四点的南京》先导片,给读者更好的代入感。我们还用抓拍的精彩瞬间制作成海报,对每一期进行宣传推广。在讲述一个个劳动者真实故事的同时,栏目还用微电影的形式集中展现凌晨四点的劳动者群体,表现他们默默为城市发展奋斗的风采。同时创作了同名主题曲并制作成MV,形成更为丰满的IP产品体系。

栏目推出后,效果比预想中要好,其中栏目初期关于急救医生那一期,仅在紫金山新闻客户端上阅读数就超过了30万,不仅在紫金山新闻客户端平台发布,医院的官方微博、微信都进行了转发,扩大了栏目的影响力,栏目被更多行业所熟知。此后,栏目更加重视多平台的分发,通过今日头条、新浪微博、腾讯视频、百家号、微信公众号、人民号、微视、好看视频、澎湃新闻等多个平台同步推广,由于在题材的选取、故事的采集、形式的创新、传播的方式等方面均有亮点,栏目被纳入南京推进媒体融合工作的首批名牌栏目。

回顾从第一期到最近一期的成品对比,无论是视频的呈现效果上,还是内容丰富度上,都有着巨大的提升,整个视频也更具感染力。

【一点思考】

结合宣传主题 用创新的角度深度挖掘

中国新闻奖对新媒体品牌栏目的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落实“四向四做”,践行“四力”要求。体现“走转改”精神,内容真实,感染力强,社会效果好。

其实好的栏目最终比拼的不是形式,而是内容。内容是品牌栏目的真正王牌,角度是提升内容的关键。好的融媒体作品想在重磅新闻奖的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尤其要重视作品角度和延展度的深度挖掘,结合宣传主题的要求用创新的角度切入,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过去一年的凌晨拍摄过程中,主创团队感受最深刻的就是,在我们身边有许多你不曾关注的人和事,他们是那么的默默无闻,但他们也是那么的拼搏,他们需要一束聚光灯、一个舞台,展现专属于他们的风采。而我们还在发现他们的路上继续努力。

(《凌晨四点的南京》栏目荣获2018年度江苏省媒体融合新媒体品牌栏目二等奖。本文作者分别为紫金山新闻客户端编辑中心副总监、 紫金山新闻客户端编辑部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