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力”并举写“爆款”
2020-09-15 17:44:00  

“四力”并举写“爆款”

——《扬州日报》“国际市场逆风飞扬的‘金飞达之谜’试解”系列报道采写记

周明涛 李峰

2018年下半年以来,我们面临两大舆论环境:国内,从中央到地方十分关注民营企业发展,发出了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时代强音;国际,美国对中国挑起贸易摩擦,威胁加征25%关税。当年11月26日至28日,《扬州日报》推出“国际市场逆风飞扬的‘金飞达之谜’试解”系列报道——《通达天下,一家乡镇民企的“世界观”》《自主可控,一个代工工厂的创新观》《共赢共融共享,一位私企老板的义利观》,并配发评论员文章《金飞达逆风飞扬故事的启示》,深度解析了江苏金飞达电动工具有限公司聚焦实业、做精主业、突破壁垒,拓展国际视野走向更加广阔舞台的发展之路。

这组系列报道一经见报,随即被国内各大媒体广泛转载。截至2018年12月4日,人民网、新华网等中央重点网络媒体,搜狐、凤凰、网易等新闻门户网站,人民日报、新华社、澎湃新闻、今日头条等新闻客户端以及百度百家号、一点号等自媒体平台,纷纷转发了《扬州日报》这组系列报道。其中,人民日报客户端江苏频道将这三篇报道置顶在首页前三条,新华社客户端江苏频道将其刊发在首页,30个小时内总阅读量就超过了36万。

各界普遍反映,在国际贸易摩擦和国际市场风云变幻的当下,这组报道很及时也很有针对性,看了以后解渴、提气,“金飞达故事”对于广大民营企业坚定信心、精耕主业、专注创新,具有典型示范效应和借鉴意义。

《扬州日报》是怎么抓到并烹饪这条“活鱼”的?地处苏中偏僻乡镇且体量不算太大的这家民营企业,为何能在全国范围的读者和网友中引起关注?我们感到,这组系列报道之所以成为引发热烈反响的“爆款”,是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四力”并举的结果。

锐化眼力:心明才能眼亮,带着时代命题和发展之问抓“活鱼”

心明。记者要有好眼力,首先要做到心明,而心明的前提是要上接天线、下接地气,对世界形势、国家大局、地方实践心里都要明了。

一段时间以来,民营企业面临发展压力,民营经济的发展引起舆论广泛关注。中央频频发声,不断释放出全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信号。2018年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科学回答了新时代要不要民营经济、要什么样的民营经济、怎样发展壮大民营经济等重大问题。最高层的决心,让人穿云拨雾,坚定了我们讲好民企发展故事的信心。记者要站在天安门上看问题,走在田埂上找感觉。“爆燃”的传播效果需要一根“故事引信”,这根引信在哪呢?

在去年以来中美贸易摩擦和全球经济波动的大背景下,金飞达冲破壁垒,自营出口同比增长15.7%,其中美国市场出口额与上年持平,欧洲市场增长26%。在国际市场风云变幻的气候下,其逆风飞扬的表现令人惊奇。2018年10月15日,省委书记娄勤俭调研该企业时,对其做法给予肯定,勉励金飞达加强科技创新,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省委书记的点赞,让我们敏锐感觉到,这家主打国际市场的乡镇民企会是一个精彩的“扬州故事”,存在着深入挖掘的价值。

眼亮。中美贸易摩擦和全球经济波动,出口企业如何积极应对、打破壁垒?民营经济如何坚定发展信心,拓展国际视野,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中国制造如何专注创新、做精主业,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带着这些时代命题和发展之问来审视金飞达,我们眼前一亮:这家民企的故事无疑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典型样本意义。天线、地气、引信都有了,金飞达报道一触即发。

舍得脚力:采访从办公室追到餐桌,策划会从会议室开到车间

记者要有好脚力,在路上心里才有时代、到基层心里才有群众、进现场心里才有感动。《扬州日报》组成由社长坐镇指挥,总编辑带队,副总编、头版编辑、产经记者和摄影记者参加的报道组,走进金飞达,试图解开它能够逆风飞扬的谜底。

深挖一锹见甘泉,采访从办公室追到餐桌。

金飞达逆风飞扬的故事要出彩,必须抓到那些张力十足的细节。报道组对话董事长张庆奇、总经理张春元父子,捕捉到张庆奇2002年和2018年两次科隆之行境遇迥异的情节,故事的大致轮廓有了,而血肉不够丰满,特别是缺乏当事方欧洲合作伙伴的“直接引语”。采访当天,恰逢欧洲第三大电动工具制造商、德国麦太保公司工程师来访,当晚张庆奇在公司食堂设宴款待。一天采访下来,本已人困马乏,但机会难得。记者追问到食堂餐桌上,从德国工程师嘴中,详细了解了一位中国乡镇企业家为何能与世界级品牌的老板结成莫逆之交的故事。第二天早饭也变成了采访会,足足“吃”了两个多小时。记者抓住公司办公室主任不放,刨根问底,挖到了张庆奇16年前第一次科隆之行备受冷遇后的刺痛,以及从此立志撕掉低端标签、加快自主创新的心路历程。

深思一层见真章,策划会从会议室开到车间。

报道组边采访、边小结、边部署下阶段采访重点。走进生产车间,全球排名前十的电动工具品牌产品齐刷刷阵列在那儿,看了让人震撼。带队总编当场把报道组拢到一块儿,现场开了个小型策划会,决定围绕金飞达的国际化理念、视野、生产挖深、挖透。“为什么全球排名前十的电动工具品牌都在和你们合作?”“为什么海外客户和供应商愿意和你们分担加征关税的成本?”“‘泥腿子’为啥能组建生产线上的“多国部队?”董事长、总经理、技术总监、车间主任、普通员工,我们几乎问了个遍,掌握了大量细节和事例。两天采访,一名记者的新采访本,“报销”了一大半,带去的两支水笔用掉了一支半。金飞达的故事越来越生动、饱满。

开动脑力:锁定国际市场逆风飞扬的故事之魂、精神之核

我们对金飞达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思考过程。

采访归来,报道组根据采访笔记、录音整理出近五万字素材,人手一份。在各自吃透材料的基础上,社长牵头召开了四次碰头会,大家开动脑力、抽丝剥笋,不停地自我否定,最终对主题提炼形成共识:将金飞达放在“时代之问”大背景下,精准定位其在国际市场逆风飞扬的故事之魂、精神之核。

出口企业如何打破国际壁垒,走向更加广阔舞台?金飞达虽然身处里下河腹地,做的却是大洋彼岸的生意,产品摆上全球最高端市场的货架,国际贸易摩擦阴霾笼罩下依然能够逆势上扬,在美国市场击败两家国际竞争对手,拿下近2000万美元大单。金飞达案例,令人提气。

民营企业如何坚定发展信心,聚焦实业做精主业?金飞达30年来一直扎根实业、心无旁骛、苦练内功,精耕电动工具的制造、智造和创造。跟最好的合作、与最强的竞争,经受最挑剔的目光、成全最优秀的自己。他们放眼世界,大胆创新,慢慢从“跟随者”变成“领先者”,最终成为行业“隐形冠军”。金飞达的故事,给广大民营企业战胜困难、破浪前行带来强烈启示。

代工企业如何掌握核心技术,努力做到自主可控?金飞达作为一家代工企业,却不仰人鼻息,与全球十大电动工具品牌平起平坐、休戚与共,目前欧美主流超市里的台式电动工具,多数是金飞达生产的。从过去满世界找市场到现在全球客户来找它,能在行业内拥有话语权,就是掌握了关键核心技术。金飞达的实践,说明一流代工企业,由卖产品走向卖服务、卖价值,没有品牌照样能做到自主可控。

放在全省、全国看,金飞达体量不算大,名气不算响,但其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创业史,在当前大背景下具有“样本意义”。“金飞达之谜”的答案就是:做实做精才能做强做优。

磨砺笔力:六易其稿,从“一马平川”到“横看成岭侧成峰”

脚力、眼力、脑力,最后都要通过笔力来体现。

金飞达站稳国际市场,靠的是以“工匠精神”做出高端产品,我们的这组报道也要以“工匠精神”打磨出新闻精品。确立一个基调:理性思辨、生动活泼,思辨需要故事支撑、理性需要写出美感;定下“五个流程”:编辑、记者写初稿,副总编整体进行修改,总编辑逐字、逐句、逐篇再进行修改;最后交由社长把关、定向;发稿前再赴金飞达,由董事长、总经理、技术总监、市场总监和车间主任5人分头看稿把关,防止细节失真与数据差错。

主题力求集中。为了让主题更集中、逻辑更清晰,在稿件写作、修改过程中,不断作出舍弃,例如第三篇稿件在修改中整体删去了张庆奇爱护员工的大量生动事例,这些内容有着太多共性而缺乏个性。最后,我们将本组报道的视角聚焦在闯荡国际市场、何以逆风飞扬这一火力点上,进而饱和轰炸、深度开掘,提炼出“世界观”“创新观”“义利观”作为主体架构。

故事力求引人。利用反差设置悬念,使文章具有视觉张力。例如,16年间张庆奇两次科隆之行冰火两重天的遭遇,上海海关误把金飞达代工的牧田产品当成冒牌货扣下的小插曲,欧洲著名电动工具制造商让金飞达帮助研发新品等。明快的节奏、递进的手法,让阅读成为悦读。比如写到“日本人对品质的极致追求,给金飞达上了一课”时,初稿是“导向座加工精度,用一年时间做到了从30个丝到15个丝”,读来平淡乏味,补充采访后改成“就说导向座加工吧,部件大、易变形,牧田要求误差不超15个丝,我们做到了30个丝,不行!20个丝,也不行!终于改进到了16个丝,这回该差不多了吧,还不行!最后死磕了一年,达到15个丝才过关。”文字更加生动,递进的语句,不仅有节奏感,更让读者真切感受到金飞达攻克技术难关的决心和艰辛。

文字力求优美。磨砺笔力,还体现在一处处点睛之笔上。例如,上篇中的“装上‘千里眼’‘顺风耳’,与全球市场零时差”,中篇里的“出师后的金飞达人深知,江湖路远,今后还得苦练内功。就像高手缠斗,不怕你会一万种武功,就怕你一种武功练了一万遍”,下篇里的“中国义利观,义字当头。行走国际市场,竞争也好、合作也罢,不能搞‘我赢你输、我多你少’。合作伙伴出了问题,别光想着扎好自家篱笆,应该去帮一把”等。这些灵动的语句,富有韵律,充满理性之美。

这组报道前后六易其稿,一次次修改就是一次次提升,最终让整组稿件从“一马平川”变为“横看成岭侧成峰”。

(《国际市场逆风飞扬的“金飞达之谜”试解》为2018年度江苏省报纸优秀作品系列报道一等奖获奖作品。本文作者分别为扬州日报总编辑、扬州日报副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