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独特的“这一个”
2020-09-15 17:43:00  

发现独特的“这一个”

——《马克思原始手稿国内首次亮相》的新闻判断与创新采写

顾星欣 杨频萍

在文本中,消息是新闻体裁的重要形式,消息往往篇幅不长,这一短小精悍的写作却最能体现新闻记者的基本功。文字简要,惟其短小,要写出优秀的新闻消息却殊为不易。如何让简单的消息透露不简单的信息,避免空洞乏味、做到“有血有肉”,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本文试以《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一份珍贵献礼:马克思原始手稿国内首次亮相》这篇消息的采写过程为例,分析消息这一新闻题材在新媒体形势下如何创新采写。

消息重在对纷繁事实的取舍

一份珍贵的马克思原始手稿、中国传统书法抄写的《共产党宣言》、马克思创作《资本论》时伦敦书房场景复原……《风云激荡200年——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历史文献展》2018年5月3日在南京大学美术馆揭开帷幕,当天即迎来大批观众。展览现场,艺术创作与文献档案等多种样式交织,生动再现了马克思的一生,让观众感受到跨越时空的震撼,感悟到激荡人心的力量。

记者判断的眼光,直接决定了稿件发挥影响的空间。在采访现场,记者看到,本次展览中一件尤为珍贵的展品,是一份马克思原始手稿《布鲁塞尔笔记》,由江苏弘阳集团曾焕沙先生收藏。这份手稿甫一亮相,就引来观众竞相争睹。

这是目前国内收藏的唯一一份相对完整的马克思原始手稿,这次展览也是该手稿在我国首次公开展出。知道了这份手稿的珍贵身份之后,记者立刻认识到:这是一则重要新闻。

现场,这份手稿显示出独特的气质:手稿被装裱在红色封套中,其中数页被拿出来向公众展示。展柜中几张泛黄的纸页上,马克思的笔迹依旧十分清晰,有多处重点画出的横线,显示出马克思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马克思读书勤奋,凡是读书必做摘录笔记,这个习惯也伴随了他的一生。隔着150多年的时光,这份手稿向我们传递的,正是马克思艰苦探索、追寻真理的精神。

如何将这种冲击力描述出来?消息重在对事实的取舍。当天展览有很多的展品,而记者在展览现场,确定要将这个可知可感的典型“单列”进行报道。这只是一份很简单的手稿,如果当做消息报道,也不会超过1000字。当天,《风云激荡200年——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历史文献展》展出内容丰富,亮点颇多。在纷繁的事件中,认识到这份手稿的重要价值并将之作为新闻报道,是需要新闻判断力的。消息很小,事情很大。记者职能不仅仅在于发现和传达事实,而且在于通过事实传达思想。反复琢磨比较选择最有意义的事实,围绕手稿有很多材料。作者仅仅选择这一个材料,让读者透过事实感受深刻的思想启迪。

站在时代背景中来看,新闻消息最终比拼的是什么?不是新闻事件的大小,而是新闻事实的时代价值的大小。今年也是恰逢马克思诞辰两百周年,这篇手稿的首次展览,在这一具有重大意义的时间节点,显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

准确:消息的生命力所在

好的消息报道,毫无疑问体现着记者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综合。新闻性强、时效性强,这是对消息作品的基本要求。但同时,在作品的内容呈现上必须体现出清晰的逻辑性,通过严缜的表述,向读者传递完整的新闻要素。

新闻的“新”一般是指第一时间发出稿件,做到“人无我有”,但是在当今这个互联网消息如此发达、各类信息大量涌现的时代,作为主流媒体报道,首先在严格把关准确性,这是琢磨出更多具有新闻含金量的表述的基础。如果失去了准确,那么消息的生命力将不复存在。

记者通过现场的观察与采访,用准确精炼的语言继续了该手稿的基本情况:该手稿为《布鲁塞尔笔记》中的第四本笔记本,原有30张纸60页,此次展出的有27张纸54页,其中49页写有字迹。手稿主体部分写作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形成的1845年,主要摘录了斯托奇、平托、柴尔德等经济学家的著作。

但是,在得知了这些简单的数字介绍之后,记者也同样和广大读者一样,对其中内容有诸多问题。为了释疑,记者在展览当天,迅速在第一时间进行了一系列采访。从手稿收藏者、相关学者方面多视角地呈现,言简意赅地准确论述了手稿的收藏经历和重大意义。

消息重“精”,否则会模糊焦点,也会让读者失去兴趣。作者撷取和还原了手稿相关的关键事实,我们采访了跟手稿相关的关键专家,避免了抽象的概念和空洞的议论,而代替以权威的事实陈述。

展览现场,记者联系到了对该手稿有充分了解的南京大学哲学系助理研究员张义修,进一步了解到,目前马克思手稿有三分之二陈列在荷兰国际社会史研究所,三分之一在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史档案馆,存于中国国内的非常有限,有的机构可能只有一封信、一两页纸。这次在南京亮相的手稿,是国内唯一一份保存相对完整的马克思笔记本。

消息写作基本要求是客观叙述事实,不采用感情化的词句,不直接表达观点或对事实作价值判断。文章仅向读者去报告事实,没有任何“向虚”的陈述。尽管作者对这份穿越时空的珍贵手稿有浓厚的兴趣,以及溢美之词。但作者遵循了消息写作的基础要求,尽量用简明扼要的准确表述,用词中性,态度客观,给读者完整的事实,于不动声色中,甚至可以达到更好的宣传目的。

消息要传递更多“消息”

为了能在最短的篇幅里传递给读者更多的讯息,记者又锲而不舍、深挖一锹。为什么这部手稿被称为《布鲁塞尔笔记》?这是一个展览现场很多观众都会发出的疑问。展览现场只有简单的陈设,这本笔记背后的故事有哪些?这次展出的《布鲁塞尔笔记》对于《资本论》的创作又有哪些作用?

通过专家解释与大量资料翻阅,记者终于还原了这一段历史。由于马克思在巴黎《前进报》上发表文章,支持西里西亚织工起义,引起了反动势力的仇恨,于1845年被驱逐出巴黎,迁居布鲁塞尔,在此继续从事理论研究和革命活动,这份笔记就诞生于布鲁塞尔。

在此过程中,作者努力用“减法”来实现价值的增值。删除了冗余的信息,重复的信息,相反增加了信息的价值含量,采取读者乐于接受的形式,更多去呈现读者喜闻乐见的内容,发现新闻事实的新闻价值、社会价值,实现新闻的传播价值和历史价值。

对于手稿的价值判断,是这次消息写作的重要内容。记者也联系了多位专家予以支持。记者从采访中了解到,这部笔记本被部分专家推测用于《资本论》的创作,但是其背后的故事又是怎样的?在短短的报道中,记者用言简意赅的文字对此进行了充分的还原:“手稿主体部分写作于历史唯物主义形成的1845年,系马克思对斯托奇、平托、柴尔德等经济学家著作的摘录。19世纪50年代,马克思到了伦敦继续进行政治经济学研究,为《资本论》写作做准备,大概1861年重新把这本本子拿出来,因为后面还有空白页,于是他又在本子上继续留下关于剩余价值的数学算式。因此有研究者推测,这部笔记本被用于《资本论》的创作。”

我们不仅仅是言简意赅地陈述现实,为了让消息更有可读性,我们引入了具体事实、背景事实以及典型事例甚至细节,事实可以撑起报道的骨干,而其间穿插的枝叶也不可或缺,背景材料让报道更可以理解,细节让报道更有吸引力,更加生动,主体和血肉的相互作用,立体地表示事件的价值所在,起到了更加好的传播效果。

一般来说,文字长短和信息容量成正比。但是,决定新闻价值高低的,绝不是文字长短。消息虽然短小,但是并不限定作品信息量,不减少新闻影响力。短新闻,有分量,就可以短而有力。这篇新闻生动活泼,富有现场感。

这则消息刊发后引发了广泛社会影响,掀起了全社会了解、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热潮。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这一重大时刻,有效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研究和传播,具有独特和重要的意义。对此,我们认为,新闻的价值往往并不是记者手里实现的,也不是刊登后实现的。受众在接受了新闻所传递的信息,认同了新闻作品中蕴含的价值导向,新闻作品的价值才得到了最终实现。

(《马克思原始手稿国内首次亮相》为2018年度报纸好新闻消息类一等奖作品,作者均为新华日报社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