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几点思考
2020-09-15 17:41:00  

推进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几点思考

赵春城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讲话中指出,“要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全媒体时代是个大趋势,媒体融合发展是篇大文章,打造集报纸、电视、广播和新媒体于一体的县域全媒体平台,建设好县级融媒体中心,是统一思想认识、凝聚社会共识的迫切要求,是提升基层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迫切要求,是更好服务群众、满足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迫切要求。要按照坚持一体化发展方向的思路,努力打造具有强大影响力、竞争力的县级新型主流媒体,同时,在推进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过程中,必须着力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是要突出社会责任这一导向。县级媒体是基层传播的重要载体,具有贴近基层、贴近群众优势,是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依托。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是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一方面,守好基层舆论阵地,做好基层舆论引导工作,让党的思想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飞入基层百姓家,引导基层群众不断提高思想认识水平,是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应有任务。各地必须要提高政治站位,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把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巩固扩大党的思想舆论阵地建设,作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根本职责,按照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要求,自觉主动扛起主流媒体应有的社会责任,高度重视、切实加强舆论引导能力建设。另一方面,更好地服务群众,这是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赋予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另一个使命,既体现县级媒体在新时代可以有新的更大作为,有助于提升媒体的社会影响力,也促进县级媒体全面落实“以人民为中心”要求,不断强化用户思维,积极发展各种互动式、服务式、体验式新闻信息服务。面对县级媒体职能多局限于信息传播,政务服务、公共服务、文化娱乐等功能基本缺失的现状,要以用户为中心,以服务本地群众为重要目标确定媒体的具体服务功能,运用融媒体平台和资源优势更好地服务民生、服务群众生产生活,增强公共服务功能。

二是要突出内容为王这一重点。新闻宣传是县级融媒体中心的主业,无论怎么“融”,新闻媒体为党、为人民发声的使命不能丢,宣传群众联系群众的主责不能丢,基层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不能丢。面对县级媒体发展普遍存在数量庞杂、内容不精、难以满足群众需求等突出问题,县级融媒体中心要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发挥应有作用,将党和政府的声音及时传播到基层和群众中去,必须秉持新闻立身强体理念,坚守内容为王不动摇,以主流思想引导内容生产,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让主流媒体借助融合传播形态牢牢占据传播制高点。一方面,作为新闻作品,必须加强正面宣传,在内容表达上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体现积极健康向上的新时代特征,体现广泛传播正能量、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要求,不断增强内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另一方面,作为新闻产品,必须丰富表达方式,内容呈现形式上要体现新媒体特征,适应移动互联网形势下受众触媒习惯和阅读行为的变化,更加注重运用生动的传播语言、灵活的表现形式及移动传播渠道,实现同频共振、多点发力,在喜闻乐见中增强基层群众的认同度、信任度、喜爱度,更好地提升舆论引导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为此,县级融媒体必须着力解决内容同质化严重、原创内容偏少、报道方式陈旧、表现手法单一等问题,通过创新内容生产方式,不断增强新闻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是要突出新媒体应用这一路经。媒体融合,是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也可以说是传统媒体必须借助新媒体技术手段进一步提升传播质效。技术是融合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是媒体亟待补齐的短板。县级媒体是基层网络传播的重要载体,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既是县域媒体的全面改革,也是进一步完善数字化信息化背景下国家媒体体系的重要举措,同样需要紧盯移动技术前沿,以先进技术为支撑,用最好、最新的技术提升采编能力,拓宽传播领域。一方面,随着信息载体、传播渠道加速更新迭代,移动应用、社交媒体逐渐成为主要信息出入口,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受众日渐分流,宣传思想工作面临“终端随人走,信息围人转”的信息传播新态势,县级媒体只有强化互联网思维,把握网络时代受众需求、接受心理、信息消费习惯等特征,坚持移动优先策略,运用信息革命成果,才能更好地实现融合传播。另一方面,突出新媒体技术应用,也是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的需要,不能建成之时便是落后之日。要使党和政府的声音及时、生动、精准地传播到基层群众中,县级融媒体必须跟上时代的变化、技术的变迁,抢占传播技术的制高点,在构建全媒采编平台中引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采编制作环节采用移动直播、H5应用、无人机采集等技术。要不断强化创新能力,通过自主创新系列融媒体产品,创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内容品牌,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新闻舆论支撑。

四是要突出平台建设这一龙头。实现媒介融合,搭建全媒体采编播发一体化平台,是21世纪新闻传播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实现媒体机构整合基础上,重构采编发网络、再造采编发流程,有效实现“化学反应”,是县级媒体深度融合最需要突破的难点,是建设基层新型主流媒体必须攻克的堡垒。大到构建“中央厨房”模式,小到设立采编播中心,既是硬件基础和技术平台,也是大脑和神经中枢,都应具备集中指挥、采编调度、高效协调、信息沟通等基本功能。一方面,要脱胎县级媒体过去那种单打独斗、各自为政的分散传播模式,防范合而不融现象。借助国家级、省级媒体走在平台化实践前沿的经验做法,通过整体购买引进或外包技术服务模式,搭建起统一高效的策采编播发综合平台,参照建设“中央厨房”模式,逐渐形成从内容生产制作到传播效果监测一体化的新闻传播能力,增强内部采编资源的统筹调度能力,进一步优化策采编发播运转流程,提升内外宣深度、广度和统一性,推动内容生产深化、海量、精简、快捷、统一,实现分众高效传播,从而牢牢掌握区域舆论引导主动权,精准高效服务好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另一方面,要打通报、网、端、微、屏各种资源,探索建设全媒体矩阵。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重点在发展新媒体,提高下载量、日活率,提高在县域范围内的宣传覆盖面。要有效整合手机报、客户端、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推进形成拳头产品、打造门户品牌,构建集中统一的县域新闻资讯、权威发布和舆论引导格局,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最广泛地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

五是要突出人才支撑这一关键。全媒传播需要全媒人才,媒体核心优势是人才优势。对于县级媒体融合而言,媒体融合关键在于人力资源的融合,既熟悉新闻传播规律,又懂新媒体;既能熟练掌握信息采集分发,又能创新应用新媒体技术的全媒型人才,无疑是一个重要制约因素。一方面,要有效稳定、保护和使用媒体单位传统型人才,调动他们在媒体融合中的积极作用,盘活存量人才,通过专题培训、实战演练、业务研讨、观摩交流等方式,加快全员融合转型,重点引导现有人员向全媒记者、全媒编辑、全媒管理人才转型,在观念和技能方面有大的提升,过渡成为融媒体中心所需要的基础力量。另一方面,要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围绕新兴技术岗位需要创造增量,不拘一格引用全媒体型人才,聚集优秀人才。此外,无论原有人员过渡,还是引进外来人才;无论盘活存量,还是创造增量,增强内部活力是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紧迫任务,除了要选任一个想干事、善干事、能干成事、懂专业的领头人外,必须进一步完善用人体制,优化人才环境,特别是要打破僵化的用人和分配制度,建立完善规范有效的内部考核机制,取消事业编员工的体制特权,在用人上打破身份限制,打通编外人才成长通道,不断强化正向激励作用,充分保障媒体融合发展工作进展和实际成效。

六是要突出经营管理这一保障。县级媒体改革是县域媒体的深刻变革,重在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县级媒体融合发展不回避经济效益,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内容,包括如何优化经营管理模式,全面提升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升自身活力与实力。一方面,在取得党委政府对媒体融合发展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的支持后,必须深化内改,向精细化管理要效益。县级融媒体中心成立后,要建有相应的管理运行体制,按照决策管理、业务指导和职能部门操作实行“三层管理”构架和运行模式,以现代企业制度和管理思路去管理融媒体中心,不断增强产品意识,实行利益共享、专业经营、规范管理,实现县级融媒体中心管理模式的重构。另一方面,面对广电、报业等传统广告日渐式微这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如果仍旧死守这一阵地,即使建设了融媒体中心,在经营上也会非常惨淡。必须善于利用县级媒体的政府背景、良好的公信力以及新媒体技术服务的影响力,推行宣传和经营分离,将报纸版面、电视频道、广播频率、网站商业资源统一调度,凝聚市场力量,积极拓展政务、教育、金融、健康、电商等产业,同时大力发展影视制作、会展服务、大型活动、新媒体服务等业务,实现县级媒体商业模式的重构,恢复媒体的自我造血功能,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县域新型主流媒体。

(作者为中共盐城市委宣传部新闻处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