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冲奖”为抓手,全力抓好新闻队伍建设
2020-09-15 17:30:00  

以“冲奖”为抓手,全力抓好新闻队伍建设

周跃敏

在当前新闻环境和媒体格局发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如何更加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力”要求、进一步抓好新闻队伍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

4月11日,2018年度江苏报纸优秀作品评选揭晓,参评江苏新闻奖和中国新闻奖的候选作品也同时产生。这次江苏报纸优秀作品评选,我有几个很深的感受:一是新闻报道尤其是重大主题宣传报道创新创优面临挑战;二是在媒体深融背景下,编辑记者的“全方位”技能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在当下多元化社会环境中,记者尤其是年轻记者价值观发生变化甚至“偏移”,导致在具体的新闻实践和稿件质量上,出现采访不扎实、写作不过关等问题。这些问题,都通过参评稿件质量清晰而又具体地反映了出来。我想,这些问题不仅江苏有,全国其他省份新闻界也同样存在。

我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归根结底就是要抓好新闻队伍建设。在这方面,全国很多媒体都做了积极的探索,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经验。我们的做法是,以冲击江苏新闻奖、中国新闻奖为抓手,充分利用各级各类新闻奖评选的成果,以冲奖作品为教材,以获奖作品为示范,激励广大新闻工作者在“对标”中找差距,不断增强创新意识,提升业务技能,以点带面推动全省新闻队伍思想业务作风建设向更好、更高水平发展。

去年,常州日报的系列报道《三块地》,获得了第28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常州日报把这组报道当做一项工程来抓,由报社一把手亲自带队,举全报社之力,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时间,深入采访,精心策划,反复打磨,目的就是要打造精品,冲击中国新闻奖。在此过程中,所有参与报道的采编人员,从采访到写作再到后期的编辑,经受了一次又一次业务技能和采访作风的锤炼,他们不断增强“创新意识”、“精品意识”、“获奖意识”,为常州日报打造一支业务强、作风硬、思想正的新闻队伍做了示范,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这次江苏报纸优秀作品评选,我们欣喜地发现,有更多的媒体也这样做了,涌现出一批上乘之作,有的堪称精品,无懈可击。

目前,江苏各级各类媒体对创新创优、冲击江苏新闻奖和中国新闻奖的积极性非常高,有些地方的宣传主管部门还给当地报纸、广电下达了冲奖指标,媒体一把手一方面感到压力山大,一方面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我认为这是好现象,应该给予鼓励,同时也要加以引导。

我们说,冲奖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们希望通过冲奖这个过程、这个抓手,进一步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以过硬的新闻本领、扎实的采访作风,采写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通过获奖作品的样本示范作用,来引领广大新闻工作者守正创新,自觉践行“四力”,在荣誉感和成就感的鼓励召唤下,发自内心地要改变自我、充实自我、提升自我,这是我们冲击江苏新闻奖、中国新闻奖的真正目的。

这里特别要提醒的是,我们在冲奖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高原”和“高峰”、“盆景”和“花园”的关系。不能仅仅为了一两件作品冲奖而忽略了平时办报办台办网办端质量和水平的提升。只有平时“高原”连绵,最终才会有“高峰”凸起;同样,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果本末倒置,把全部精力放在几个“高峰”的堆积上和几个“盆景”的栽培上,那么,即使目的达成了,也不可能持续,更不值得提倡。通过冲奖,在媒体内部形成践行“四力”光荣、创新创优自豪的浓烈氛围,才能在带动我们平时办报办台办网办端水平提高的同时,更好地促进和带动整个新闻队伍的建设。这是唯一正确的方法,在我们很多媒体的实践中已得到充分验证。

(作者为第28届中国新闻奖评委、江苏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