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先烈足迹坚定红色信念
——参观息烽集中营旧址有感
芮斌
作为一名党报编辑,同时还负责支部的党建工作,一段时间以来我困惑于在学习党的知识、了解党的历史上“纸上得来终觉浅”,渴望能够亲身触摸历史的脉搏、增强党性的锻炼,从而进一步坚定自己党员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这个9月,机遇不期而至。
14日到21日,我有幸随江苏媒体夜班编辑团队赴贵州省体验红色之旅,在这期间我们北上息烽、遵义,追忆革命先辈的无畏精神和重温我党历史上的重要节点;我们南下荔波,瞻仰中共一大代表、革命烈士邓恩铭故居……这之中最令我震惊心痛、永难忘怀的地方就是息烽。
从贵州省会贵阳市往北约2小时车程,我们的大巴车开至一条乡村道路不久来了一个90度的转弯,一处被群山环抱,鸟语花香的幽静之地跃然眼前。然而,广场上一座线条粗犷、威严庄重的烈士群像雕塑提醒我们,这个看似度假胜地的地方,曾经是抗战期间国民党在国内设立的最大秘密监狱之一—息烽集中营。同样是在这里,曾经大批共产党人和爱国进步人士被关押并受到非人的迫害。也是在这里,我一次次被图文讲解和历史实物所深深感染。
在集中营旧址的一处园子中央,我看到了那个著名的“木笼子”。笼子大约三四米见方,讲解员告诉我们,这样的木笼是集中营前任主任何子桢主监期间设立的,残忍的反动派在“放风”时将数十名革命志士驱赶至木笼中。而笼子中的人往往顶着明晃晃的太阳,在三四十摄氏度的高温下站着,身体差的当场晕厥休克,可是绝不会倒下去,因为人贴着人,没有一丝多余的空间。每当“放风”结束时,拽出来的常常是几具直挺挺的尸体。我久久凝视着这个木笼,想到革命志士们身处其中的情形,心中无比愤慨。而这,仅仅是息烽集中营中诸多酷刑的一例。
参观完“木笼”,沿着集中营旧址的主路约几分钟就来到“猫洞”口。“猫洞”是一处天然溶洞,“聪明”的国名党反动派发现在洞中受刑者即使发出撕心裂肺的叫声,外界一点也听不见,于是就将此处用作对革命志士残酷刑讯和秘密杀害之处。据介绍,洞中试用的毒刑达12种之多,凡有“违反监规”者,就会被投入阴森、黑暗、潮湿的洞底关押,被杀害的人会就地掩埋。1946年息烽集中营撤销,军统特务从外地运来粘性极强的泥土把洞填塞。在解放后的一次发掘中,挖出一堆白骨,有的骨头上还戴着脚镣或手铐。1997年人民政府组织修复工作,又进一步挖出了尸体十多具……
同样令人如鲠在喉的,是参观共和国年纪最小的烈士“小萝卜头”的监牢。“小萝卜头”的真名叫宋振中,父母都是共产党员,父亲宋绮云曾是杨虎城将军的秘书。在他短短的一生中,只有出生后的8个月时间是自由和幸福的日子,在这之后他就随父母被国民党特务逮捕入狱。联想到自己的孩子每天在阳光下幸福成长,而“小萝卜头”虽然终年住在阴暗、潮湿的牢房里,吃着发霉腐臭的米饭却能够为狱友们传递秘密信息、与特务斗智斗勇,我的心中五味杂陈。“小萝卜头”在监狱中的种种事迹说明,除了自身的聪明懂事外,身边共产党人坚贞不屈、英勇斗争的事迹,才应该是造就他成为小英雄的精神力量。
在如此种种的反人类行径下,不屈的共产党人用坚强的意识抗争着邪恶的势力,为正义、为真理、为人民、为国家,勇敢面对一切,至死也不投降。他们所有人的事迹让我坚信,创造幸福需要信仰,这个信仰不是神仙皇帝,而是共产主义。在宋绮云和许晓轩烈士的遗言面前,我再度动容:“我不能弯下腰,只有怕死鬼才求饶。人生百年终一死,留得清白上云霄。”“请转告党,我做到了党教育我的一切。在生命的最后几分钟,仍将这样。希望组织上经常注意整党整风,清除非无产阶级意志,保持党的纯洁。”
之后的事实证明,独裁者只有死路一条,革命者的鲜血也没有白流。
在息烽,我一步步踏着先辈的足迹而过,它是我今生为止走过最为沉重的路。昨天,他们用鲜血和生命传导出伟大的斗争精神。今天,我将更为坚定继承他们的遗志,在新闻工作的本职岗位上、在祖国的宏大建设中诠释一名共产党人的红色信仰!(作者为苏州日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