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红色基因的密码
--革命老区贵州行
吴波
为进一步加强新闻队伍思想作风建设和革命传统教育,铭记光辉历史,发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江苏省记协于2018年9月15日至21日组织全省新闻单位夜班编辑赴贵州革命老区,开展采访调研和业务交流活动。我有幸成为其中一员赴革命老区贵州,探寻当年红军及老一辈革命先烈的光辉历程。
在贵阳以北的息烽县,我们参观了息烽集中营。在集中营,一个个动人心魄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为实现初心愿意奉献一切乃至生命的博大胸怀。1938年,国民党在这里修建了这座集中营。它和望龙门看守所以及重庆白公馆统称为国民党军统三大集中营。从1938年11月到1946年7月期间,先后关押共产党人及进步人士1200多人,其中600多人被杀害和折磨致死,只有不到百人活了下来。著名爱国将领杨虎城一家,张学良、黄显声、杨虎城的秘书宋绮云,他的夫人和幼子小萝卜头,中共地下党著名领导人罗世文、《红岩》中许云峰的原型之一许晓轩、华子良的原型韩子栋、张露萍等都关押在此遭受残酷折磨。
在集中营里,国民党军统特务对共产党人施以酷刑,如“灌辣椒水”“钻刺指甲”“披麻戴孝”等,特务们在自己同胞身上所用之刑简直令人发指。在一个叫“猫洞”的深达百米的天然岩溶洞里,军统特务们在洞里对革命志士严刑拷打,而洞中凄厉的叫喊声外面一点都听不见。据说建国后对“猫洞”的发掘过程中,先后出土百余具烈士遗骨,但由于在发掘过程中洞里坍塌,估计还有许多烈士的遗骨无法出土。
集中营里关押的政治犯很多都是一个家庭,比如宋绮云夫妇和他们的孩子“小萝卜头”宋振中,杨虎城夫妇和他们的孩子杨拯中、杨拯贵等,这些革命伉俪在狱中坚守信念,用另一种方式阐释了“爱”的含义。
在遵义会址纪念馆里,聆听讲解员的详细介绍,让我们看到了共产党人自我纠错的智慧和勇气。此建筑原是国民党二十五军第二师师长柏辉章的私邸,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是当时首屈一指的建筑。1935年1月初,红军长征到达遵义后,这里是红军总司令部驻地,著名的遵义会议就在这里召开,会议纠正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从而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使红军和党中央得以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保存下来,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遵义会议的伟大历史功绩,在于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标志着我们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它给我们留下了极为重要的精神财富和宝贵的历史经验,例如:中国只能走自己的道路,不能墨守成规和照搬外国的经验;要取得革命胜利,必须把党建设好,健全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原则,始终坚定革命信念,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这些经验仍然需要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学习和借鉴。
通过此次活动,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作为一名受党教育多年的共产党员,首要的是树立国家利益、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利益观、人生观。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今后的新闻报道中,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始终坚守一名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准则,珍惜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和平年代,紧紧围绕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切实做到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担责、为党尽责,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作者为江苏法制报出版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