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 不忘初心
2020-09-15 16:55:00  

铭记历史 不忘初心

——记贵州息烽红色之旅

肖珊

硝烟散尽,岁月更迭,怀着对历史追寻的敬畏之情,9月15日—21日,省记协组织全省新闻单位夜班编辑赴贵州革命老区开展红色之旅,16日,我们一行人来到息烽集中营旧址。

抗战时期,国民党在全国设有三大集中营,分别是贵州的息烽、重庆的白公馆和江西的上饶。在这三大集中营中,息烽集中营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管理最严。息烽集中营位于离息烽县城6公里的阳朗坝,设立于1938年,军统内称“息烽新监”,对外称“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息烽行辕”,最初关押的是从南京江东门新监转移来的政治犯,以后又陆续接收川黔各地特别是重庆白公馆看守所成批解来的人员。

息烽集中营自设立起到1946年7月撤销,先后关押政治犯约1200多人,8年中杀害和折磨致死600余人,下落不明的400多人,幸存者仅100余人。在监人数经常保持300—400人,1943年高峰期增至600余人,人们所熟知的罗世文、杨虎城、杨拯贵、宋绮云、小萝卜头、黄显声、马寅初等都曾囚禁于此。按照军统术语,望龙门看守所被称为“小学”,白公馆为“中学”,息烽集中营为“大学”,凡从其它地方转来的都称为“升大学”,“留学”则是处死的代名词。抗战胜利后,1946年7月息烽集中营撤销,除杀害和释放一部分外,将72人转囚重庆白公馆。

走进息烽集中营旧址,古树参天,小径纵横,环境幽静。然而,带有电网的高大院墙,阴暗潮湿的监牢,无不显示出当年这所集中营的阴森与恐怖。这里的监牢以“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等字眼命名,称之为“忠斋”、“孝斋”、“仁斋”等。美好的字词背后却隐藏着令人不寒而栗的真相。比如,“忠斋”用于关押重要政治犯;“孝斋”用于关押一般政治犯,“义斋”则用于关押女犯等。

随着人流来到半山腰,这里有一个隐匿于地面之下的溶洞。由于山民们曾看到老虎藏身其中,而当地人又称老虎为猫,所以也叫“猫洞”。在洞内军统无论怎么严刑拷打革命者,撕心裂肺的叫声也传播不出去,因此,“猫洞”也成为军统在革命者身上检验他们发明的各种刑具优劣的最佳场所。据曾被关押在息烽集中营的李任夫回忆,一般体刑毒打属于家常便饭,有时还会水火交攻,即用开水烫、铁火烧。除此之外,还有灌辣椒水、钻刺指甲和上电刑等。受过钻刺指甲这种刑的人,指甲全脱,不易再生。在息烽集中营中,至少有10人以上没有指甲的人。

当听到“披麻戴孝”这种刑法时,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一幅触目惊心的场景:刽子手们用辣椒涂抹在已被打得皮开肉绽的革命者身上,再用纱布紧紧缠绕抛置于烈日下曝晒,经过多日,当纱布与肉长在一起时再一层层剥开……讲解员介绍,息烽集中营失踪的革命者有数百人,据说大多是在审讯时被折磨致死就地掩埋在“猫洞”里。“解放后,政府曾组织挖掘过‘猫洞’,第一期就挖掘出烈士遗骨100多具,其中,有的烈士还戴着脚镣手铐。后来,因为该洞积水有塌方的危险,被迫停止挖掘,没被挖掘出来的烈士遗骨还不知道有多少。”

参观过程中,曾被囚禁于息烽集中营的党员许晓轩的遗言深深触动了我。他1916年出生于江苏省江都县,193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在重庆以中华职业教育社会计为掩护,从事革命活动。1940年4月因叛徒出卖被捕,1941年10月转息烽集中营囚禁,1946年7月息烽集中营撤销,转重庆白公馆囚禁,1949年11月27日被国民党杀害于重庆松林坡。他临刑时的话语掷地有声:“请转告党,我做到了党教导我的一切。在生命的最后几分钟,仍将这样。希望组织上经常注意整党整风,清除非无产阶级意识,保持党的纯洁。”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息烽集中营是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见证,也是共产党人、抗日爱国将领、革命志士、民主人士、进步人士与反动派进行意志、信念、人格较量的特殊战场。如今,战火的硝烟早已散尽,囚牢的阴霾早已扫除,但时光的流逝带不走先烈们的英名。他们在铁窗黑牢中用血肉之躯、钢铁意志与敌人的酷刑、屠刀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事迹将不会被遗忘。

通过此次息烽红色之旅,我们重温了革命历史,缅怀了革命先烈,点燃了爱国热情。追昔抚今,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当牢记使命,传承红色精神,弘扬红色文化,走好新时代征程中的每一步。

(作者为南京日报全媒体编辑中心主任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