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遵义:前行路上勇担当
2020-09-15 16:54:00  

贵州遵义:前行路上勇担当

谭梦霞

遵义,一片创造世界战争神话的神奇土地。翻开历史的长卷,四渡赤水、抢渡乌江,一条长征路线的“红飘带”串起一个个传奇故事,留下了无数珍贵的革命遗迹,这次全省新闻单位夜班编辑赴贵州革命老区活动,我们特来到遵义,亲历目睹这段中国革命历史的不朽见证,我们穿行在众多的红色历史遗迹里,在凝重的共产党人奋斗历史氛围中可以深切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气概,在苦难的长征战略行动历程中更能够感受到长征文化那浓墨重彩的一页;历史的垂青,为后人留下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工农红军深重的苦难与耀眼的辉煌,以及长征文化这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踏入遵义会议会址,长方桌、挂灯、壁柜、遵义会议会议室的复原陈列,小楼里各领导人办公住宿的原貌复原----一件件文物,一张张照片,抖落岁月风尘,穿越时空隧道,把人们带入80年前艰苦而辉煌的岁月。

遵义会议会址,位于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老城红旗路80号,老地名叫琵琶桥。会址原系国民党二十五军第二师师长柏辉章的私邸。建于20世纪30年代初,建筑为砖木结构,中西合璧的两层楼房。 1935年1月初,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到达遵义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司部与一局即驻在这幢楼房里。1月15日至17日,遵义会议也就是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就在主楼楼上原房主的小客厅举行。这次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于危急时刻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革命。从此,中国革命从濒临绝境走向柳暗花明。从此,红色的基因深深地植入了遵义这块土地……

历史的典藏不只是凝固的物像,更是代代相传的火种。回首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遵义会议永放光芒,它在红军长征史上书写的伟大转折,永远值得人们深情纪念;遵义会议精神光耀千秋,它所体现的坚定信念、坚持真理、勇于担当的精神,永远激励着人们勇往直前。

信念的力量不可估量,担当的精神令人震撼。坚定信念、勇于担当是遵义会议留下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在遵义会议会址纪念馆,十分留心观察和思考我们党的革命史的变迁,结合当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运行,使我们明白,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党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富裕而不懈奋斗的历史;是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是党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始终保持和不断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从不懈奋斗史、理论探索史和自身建设史这三个方面探索自己的革命、建设和改革道路,构成了党史发展的主流,体现了党的历史发展本质,反映了作为历史创造者的人民的呼唤和要求。如今,我们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仍要有革命时期那股拼劲。

这是一个峥嵘的时代,也是一个信息的时代。物质发展、精神发展和价值发展,注定和信息流动有着水乳交融的联系。一个小资讯可以让股市翻江倒海,一则爱情报道可成就一桩美满姻缘。新闻影响力可谓是“微而著”。——因此,作为新闻从业人员来讲,我们更要砥砺前行,做有担当的新闻人。

为真相而担当,成为“有分量的新闻”的积极推手;为情怀而担当,成为“有理想的新闻”的践行者、推动者;为正义而担当,多写“有灵魂的新闻”,成为忠实的新闻信徒。新闻是信息传播,更是价值引导。每一个文字背后,都有价值流动、观念流动。为了让新闻成为美好的“精神资粮”,我们应将正义感扛肩头:关心弱势群体、边缘群体、低收入者,为改变他们的窘困状况奔走呼号;胸怀正义,直言不讳,敢于发声,为改变不良、打击丑恶,而勇于承担。

中共党史上最重要的一步,莫过于出发长征。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使中央红军不得不放弃根据地而突围西征,从江西出发就开始了目标的选择。博古、李德选定的湘西,被湘江之战的沉重损失否定了;遵义会议又提出赤化四川,土城战役失利后被放弃;一渡赤水扎西会议后提出云贵川边,因川军、滇军夹击也放弃;二渡赤水后提出黔北,鲁班场战斗失利后放弃;四渡赤水后,又选在黔西南,也是因滇军先到而没达目的。红军自建立开始,生存、战斗和发展,都在不断选择根据地。一次次寻找,又一次次失去;每一次失败,都蕴涵着成功;每一次成功,又都潜伏着失败;在一次又一次转败为胜的努力奋斗中,中央红军坚持寻找胜利的意志,经过不懈的努力、始终不渝的信念和忘我的奋斗去争取的历程,熔炼出了最顽强不息与最光彩夺目的生命力。

如果没有中共党史上的“遵义会议”,也许,遵义的名字不会被多少人知晓,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们慕名而来。我们参观遵义会议会址,就能够为一代革命精英的言行和决策拍案叫绝,也能够为中共党史的错轨而喟然长叹,更会为新中国的光明前途而奋发有为。打开中共党史长卷,每一件大事的来龙去脉或最终结果,每一组人物的对抗或合作都给我们理性的启示;每一个事件都展示了领袖人物超凡脱俗的智慧和人格力量,也流露了他们内心的思想苦闷和难言。所有这一切,经验也罢,教训也罢,血也罢,泪也罢,对于这厚重的中共党史,不管你是否亲身经历过,或者听说过、学习过,都是一部难以复制的人生宝鉴。后人只有深深地记住它、缅怀它,才会珍惜今天所进取的一切,才会义无反顾地去追求全新的人生。

(作者为常州广播电视台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