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增强脚力脑力眼力笔力 守正创新做好新形势下新闻舆论工作
2020-09-15 16:13:00  

不断增强脚力脑力眼力笔力

守正创新做好新形势下新闻舆论工作

——在第28届中国新闻奖、第15届长江韬奋奖

获奖者报告会上的讲话

周跃敏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第28届中国新闻奖、第15届长江韬奋奖获奖者报告会,14位同志作了交流发言,分享他们创新创优的经验和体会,周世康名誉主席作了精彩点评,梳理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相信大家听了以后,一定启示多多,收获满满,必将激励全省新闻工作者不负使命,以更强的担当、更大的作为,继续书写媒体人新的光荣和梦想。这也正是省记协在年底前大家工作都很繁忙的情况依然下决心组织这场报告会的初衷和目的。

不久前结束的第28届中国新闻奖、第15届长江韬奋奖评选,江苏共夺得6个一等奖、6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一等奖及一二等奖数在参评的31个省、市、自治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高居榜首,总获奖数列第二(仅次于浙江),这一成绩也创下了自1990年正式设立中国新闻奖以来江苏参评的最好记录。苏州广电陆玉方同志获第15届长江韬奋奖(韬奋系列),成为江苏首位获得这一新闻界最高荣誉的地市级媒体代表。

江苏这次参评中国新闻奖,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不但获奖数多,而且获奖等级高,特别是摘得6个一等奖、6个二等奖,令同行刮目相看;二是报纸、广电齐头并进,双获丰收,各获得3个一等奖,报纸还拿下4个二等奖,广电拿下2个二等奖;三是都市生活类媒体表现亮眼,业绩突出,3家晚报共斩获一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四是获奖类别及项目分布较广,覆盖所有6个大类,其中文字类评论、消息、系列,综合类国际传播,网络类网面设计等较前有明显突破,分别获得一二等奖。

江苏这次送评中国新闻奖的作品共74件,其中省记协推荐18件(含版面一件),自荐、他荐56件。最终获奖14件,其中省记协推荐获奖10件,其中一等6件,二等4件,他荐获奖2件,均为二等,自荐获奖2件,均为三等。这里还要特别介绍一下,这次全国共有78件自荐作品参评中国新闻奖,其中江苏就有51件,占65%;全国他荐参评作品共57件,江苏有5件,占8.77%。前一个比例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是最高的。这说明,江苏媒体除了一如既往地重视“记协推荐”这一传统渠道外,自荐、他荐的意识也在不断增强。

什么样的作品在中国新闻奖评选中才有竞争力?综合各届评委对优秀作品的把握和衡量标准,主要体现在“导向、选题、方法、表达、呈现、效果、责任”这七个维度上。江苏14件作品能够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很好地体现出这些特质。比如题材重大,关注度高。江苏获奖作品中,有5件是有关国家公祭日的报道,其中江苏广电3件、新华日报和南京日报各1件;再比如大手笔大制作,《你所不知道的中国(第三季)》如愿获得一等奖就是明证;还有关注民生,紧贴基层。江苏获奖作品有4 件反映的就是民生话题;四是独家鲜活,是真正的新闻。获得二等奖的消息《省政府首次提起环境公益诉讼》就属于这个类型。

这次中国新闻奖评选,江苏取得了“横比最优、纵比最佳”的骄人业绩,可圈可点,可喜可贺,必将在江苏新闻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们在总结经验、交流心得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还有许多的不足和问题。“两奖”评选结束后,省记协向省委宣传部正式呈送书面报告,汇报了这次评选的情况和结果,提出下一步继续努力的方向。王燕文部长非常满意,给予高度评价,认为省记协的报告不但传递了令人鼓舞的好消息,还分析了成绩背后的问题和不足,很有针对性,值得全省新闻界重视改进。

那么,下一步我们究竟应该向何处改、怎样改呢?

一是题材还要更多元。地方媒体与中央媒体同台竞技,只有扬长避短,将主题的重要性与题材的多样性有机结合起来,在接地气、谋创新上动脑筋下功夫,才能发挥独特优势,形成鲜明特色。江苏获奖作品题材还不够多元多样,比如重大题材报道,过多地集中于国家公祭,假如去掉5件公祭题材的获奖作品,江苏这次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形呢?再比如重大典型报道,守岛英雄王继才出在连云港,这次获得二等奖的摄影作品却是新华社的。为什么我们在平时报道中注意了题材的多样性,而到推送时却拿不出有竞争力的作品?这同我们不能巧妙处理大与小、微与著的关系不无关联,要么大而无当、味同嚼蜡,要么零星琐碎、一地鸡毛。

二是品种还要更丰富。本届中国新闻奖评选共设文字、广播、电视、网络、综合、媒体融合等六大类38个子项350个奖项。江苏这次参评的74件作品中,光是文字类的消息、通讯、评论、系列报道这四个品种就占了43.24%,达32件。自荐作品中,更是以文字消息、通讯、评论、系列报道居多,占一半以上,达52.94%。论文参评作品也不少,为8件。而其它五大类参评篇目中,江苏送评作品都不多,还有相当子项是空门,比如;文字类副刊,广播类消息、新闻访谈、现场直播、节目编排,电视类系列、现场直播、节目编排,综合类新闻漫画,网络类新闻访谈,媒体融合类品牌栏目、报道界面。这六大类12个子项,共设奖项75个,空门缺席就意味着放弃参评、眼睁睁地与这些奖项失之交臂。

三是采写还要更精细。研究这几年中国新闻奖审核报告可以发现:每年审核都有半数左右的送评作品被发现各种各样的差错。包括今年审核,全国946件送评作品中,有478件作品被审出1268处差错,占所有送评作品的50.5%。差错的类型、情况同往年大同小异、大差不离。这说明存在于我们作品中的许多问题具有普遍性、反复性、顽固性。江苏送评的74件作品,被“审核撤销”或“被迫放弃”的共13件。经过了层层筛选、严格把关后推送参评中国新闻奖的作品尚且如此,不难想见平时面广量大的报道,存在的差错和毛病可能更加五花八门,更加不可思议。所有这些问题都在提醒告诫我们,新闻队伍的思想、业务、作风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任何时候都不能含糊放松。

四是融合还要更发力。媒体融合奖,是经党中央批准、为中国新闻奖新增设的奖项。对照中国记协给融合佳作定义的标准——重量级、现象级、代表性,江苏作品在融合奖项竞逐中,初评阶段表现亮眼,共有5件作品进入定评,入选作品数量在地方媒体中仅次于浙江6件,同上海并列第二。但是,最终江苏只收获了2个三等奖,原来被认为极有希望冲击高等级奖的作品,有的在定评中被淘汰,有的干脆被撤销定评资格。分析原因,有几点要特别关注:创意、表达、制作水平不高不新,能给人留下强烈印象的作品不多;新媒体特征不明显,包装看似新鲜,理念和手段依然是传统的陈旧的;融合传播搞简单迭加,满足于“一鱼多吃”、一稿多用;再就是差错频出、硬伤多多。

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束后,不止一位同行同事在向我道喜祝贺的同时,又不无担忧地问上一句:今年成绩这么好,明年怎么办?我觉得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很及时,是一道需要由业内同行来共同面对、共同破解的题。今天获奖作者在这里交流研讨、相互启发,既是阶段性总结,更开启了全新的征程。我们一定要以冲击中国新闻奖为抓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不断增强脚力、脑力、眼力、笔力,守正创新做好新形势下的新闻舆论工作,写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使命、无愧于人民的精品力作。

(作者为第28届中国新闻奖、第15届长江韬奋奖评委,江苏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