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竞争中国新闻奖的优势与特点
2020-09-15 16:10:00  

江苏竞争中国新闻奖的优势与特点

——第28届中国新闻奖、第15届长江韬奋奖江苏获奖者报告会点评

周世康

听了14位获奖者的发言,很受启发,也很有感触。想到的一个问题是:江苏媒体界竞争中国新闻奖,有哪些优势与特点?我就顺着大家发言的顺序来说说我在这个问题上的感想。

新华日报翟慎良的评论这次获得了一等奖。新华日报评论在中国新闻界是有名的,这种名声,是由中国新闻奖正式设立后多次获奖、多次获高等级奖项累积而成的。评论是我们江苏新闻界的优势,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到现在,我们拿过好几个一等奖。我从2007年到2015年,参加了9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2007年之前也参加过两届。我的印象中,除了新华日报外,江苏电视台、苏州电台、南京电视台、扬州电台的评论都得过奖,有的还是一等奖。为什么评论会是我们的优势?因为江苏经济社会民生发展处在全国第一方阵,在发展前沿碰到的新问题多、探索的新实践多、进行的新思考多,顺理成章,“想法”就比较新,评论的内容和角度也就比较新。对我们江苏媒体而言,在以后奔中国新闻奖的过程中,应当继续重视评论,传承好这一优势。

从江苏广电李折和刘娟的发言中,我体会到江苏有许多竞争中国新闻奖的资源,其中“南京大屠杀”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源。记得1996年底我刚到江苏广电工作,陈辉副台长和张红生两人合做的一个作品获得了“五个一”工程奖,题材就是“南京大屠杀”。今年江苏广电有四件作品、新华日报有一个版面,五件获奖作品都是“12 13南京大屠杀”题材。法国总统马克龙在纪念一战100周年讲话中有一句话:我们的双脚无法脱离包含逝者的土壤。南京大屠杀是南京之痛、江苏之痛、中国之痛,也是世界之痛,这是我们江苏新闻界一个重要的新闻资源。今年的“公祭日”报道怎么做?现在还有不到半个月时间,我估计很多新闻单位都有考虑了。

姑苏晚报的王芬兰在发言中介绍,姑苏晚报的“星期五调查”专栏,坚持10年磨一剑,真的不简单。陈年肯定有好酒,关键是坚持并不断出新。“星期五调查”大部分做的是民生新闻,民生新闻现在是从1.0到2.0,再从2.0到3.0,只有不断地从小民生到中民生再到大民生,着眼前沿最新的问题集中去做,才能做得好、做得长,“星期五调查”正是因为这样才获的奖。

江苏广电总台的《你所不知道的中国》早就应该获一等奖。第一次参评时因为一个错别字,把“果品”误写成了“水果”,而掉成了二等奖。去年也因为差错没有得奖,今年总算如愿以偿。江苏广电总台赵琳的发言实际上讲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新闻叙事的变化。在当下的媒体生态下,如何既抓住一条新闻的核心事实,又能够吸引人,新闻叙事方法的改变和叙述手段的更新提升,是扩大报道影响力的一个重要保证;赵琳所讲的另外一个启示是,中国新闻奖中“国际传播”奖项大概有40个左右,江苏在这一类别中拿的奖还不是很多。江苏拿的第一个国际传播奖是扬州电视台的《鉴真回家》,那年的评奖规则是每个省在一个规定名额外还可以加两个名额,扬州是在加名额的情况下拿了三等奖。国际传播奖是中国新闻奖的奖项大类,大家都应该争取去拿,而且江苏的对外开放度是超过中西部的,我们这方面的素材有很多。

新华日报杭春燕这次因为“环境报道”获得消息二等奖,实属不易。在江苏新闻界中国新闻奖得奖版图中,获奖第二多的就是生态环境报道。这几年的太湖报道、骆马湖报道、塑胶跑道报道等,我们拿了好几个奖。江苏的生态环境报道为什么能拿到奖?江苏以全国1%的土地创造了全国10%的GDP,也就是说以全国1%的土地承受了全国近10%的污染,所以我们的环境质量比较严峻,老百姓反映比较多,政府治污的力度也很大,由此就“碰撞”出比较多的新闻出来。所以生态环境报道这一块,也是我们应该重点关注的一个领域。

扬子晚报宋世锋的发言给我们的启示是,网络信息是一个很重要的新闻资源。这届中国新闻奖的一个评委提了一个建议:应该把除主流媒体之外的其他网络媒体纳入中国新闻奖参评单位范围。这建议目前是否可行暂不议论,但它更进一步说明网络成了舆论主阵地所引起的扩散效应。对网络信息如何整合、如何证伪、如何辟谣,是时时挑战主流媒体的一个大问题,网络有很多“重大”的信息,扬子晚报就是靠证伪一条网络信息而出奇制胜并获奖。

常州日报的《三块地》这次得了二等奖。多年来,江苏在“改革”题材上拿到过好几个一等奖,比如江苏广电的叠石桥市场知识产权保护、徐州日报的五问公立医院改革等。江苏为什么在“改革”题材上能够屡获高等级奖项?其优势就是江苏基础好,人口密度大,从最早的乡镇企业崛起到苏南模式的成型,到苏州中国新加坡工业园区,江苏总是处于改革先行区。现在,江苏处在长江经济带和沿海发展两个国家战略的交汇区,又是苏南现代化的示范区,再加上今年又是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再出发”为我们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新闻资源。如果大家今年在“改革”报道方面有新的举措,还来得及参评明年的中国新闻奖。

新华日报的版面此次获得了三等奖。这个版面还是有创新的。听了张晓贞的发言后,我觉得比较震撼。小张很年轻,报社后继人才很强。

苏州广电的两件获奖作品我都看过。听了苏州广电李修利和魏代岭两位的发言我也很有启发。苏州广电是中国新闻奖的获奖大户。江苏明年要撑住今年的“地位”,苏州广电明年起码要获得不少于两个二等奖。就像领导抓工作抓两头,一头抓先进的一头抓后进的一样,我们在座的一些还没有得过中国新闻奖的单位,要千方百计去实现零的突破。去年苏州广电的一等奖作品《锦绣记》我看过,此前参评的节目我都了解。我觉得苏州广电之所以成为获奖大户,关键是领导对于新闻报道和报道质量的重视。所以,陆玉方台长这次获得长江韬奋奖,是实至名归,我对此是非常佩服的。

南京日报的《南京“抗战家书”征集暨诵读“抗战家书”活动》这次获得了媒体融合奖项三等奖。大约从前年开始在报纸上做这一块,后来慢慢转到了融媒体这一块,转到融媒体上来做这个报道,影响力更大了。

(此文根据录音整理,作者为江苏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名誉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