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初心 创新前行
2020-09-15 15:24:00  

守住初心 创新前行

扬州广电总台音乐频率 石翔

我来自扬州,这座古城有一个雅称——绿杨城郭。1998年,我开始主持一档同名广播文化历史类栏目——《绿杨城郭》,今年正满二十年。文化来自历史,更面向未来。正如习总书记所强调的:坚持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对一位基层电台的主持人而言,守正,就是守住这份二十年不变传播地方文化的初心;创新,就是用时代精神和现代传播语汇来讲述传统文化的精彩。《绿杨城郭》栏目曾获中国广播影视大奖“十佳栏目提名”,连续七届获得“江苏省十大名牌栏目”称号,出版有两本图书。仅这五年,就有七件作品获得江苏省广播节目一等奖和一项中国广播影视大奖文艺类提名。下面我简要汇报这几年创新实践的点滴感悟:

一、添一串穿行的脚步

扬州,一直深受运河的福泽,作为“运河长子”,如何讲好运河故事,宣传运河文化?2014年,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我制作了一档音乐节目,涉及民歌、戏曲、歌剧、流行音乐等多种元素,更以此折射扬州历史文化、自然风情、经济发展、申遗贡献的多重内涵。

素材庞杂,线索繁乱。怎么办?最终我选取了七个代表性地点,运用“导航”加“解读”这一新颖的表现方式,成功串连起“运河音乐的穿行之旅”。青春阳光的男主播在电子感的导航声中迈开脚步穿行于运河沿线的各个点位,沉稳的女声担任背景诠释,如同一组配合默契的和声。这档《水韵和声》节目获得当年度全省广播文艺一等奖。

二、增一组感知的味蕾

广播节目,只能是用来听的么?下面的这个选题,我尝试以味觉的方式来讲述人物故事。扬州评话表演艺术家杨明坤12万字口述长书《皮五辣子》举行首发式,节目就从这里切入,层层递进:半世纪书台磨砺,成就传世“辣子书”;梅花香自苦寒来,满堂喝彩的背后是不为人知的孤独艰辛;如今,街头巷尾,百姓点赞;家里家外,皆有传承。节目以“辣”“苦”“甜”三个章节,讲述主人公不懈的艺术追求以及快乐百姓的文化自觉。杨先生对美食颇有研究,他也是《舌尖上的中国》被拍摄的人物之一,因此我把节目定名为《舌尖三味》,这档方言评话妙趣横生的节目获得2015年度省广播文艺一等奖。

三、插一对飞越的翅膀

遇到时空跨度大的选题,怎么讲好故事?2016年底,由省委宣传部组织指导的大型原创歌剧《鉴真东渡》在扬州和日本东京、奈良先后上演。扬州是鉴真大师的故乡,从在南京开始彩排起,我就一直跟进采访这个选题。经过反复对接,最终以主持人+前方记者在两国三地间穿梭交错的方式展现,主持人与飞越东海抵达日本的记者一起,带领听众插上歌声的翅膀,在“盲圣”鉴真的故事中咏叹、穿行。燃文明之灯、渡心灵之海,这档名为《燃灯渡海》的节目获得省广播外宣节目一等奖。

四、塑一个有力的灵魂

如果说媒体是文化的翅膀,那么文化就是媒体的灵魂。下面这个以文化传承为主题的作品有一个简单直接的名字:《叫一声师父》。

2016年夏天,相声演员曹云金发微博炮轰郭德纲,一时间,郭德纲师徒反目成为热议话题。而几乎在同时,一位年仅十九岁的扬剧演员却磕头拜师,他的师父是颇具影响的 “扬剧王子”、“梅花奖”得主李政成,而李政成的师父则是京、昆、梆表演艺术大师裴艳玲。节目以这两门师徒对比开场,从裴艳玲收徒、到李政成带徒、再到祖孙三代同台,次第展开,着力体现这师徒三代的艺术接力。“师徒如父子”,梨园行里隆重如父子般的关系、心口一体神行兼备的濡染方式,在代代相传中被赋予了独特的责任和义务。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当下,这档节目更显角度巧妙、小中见大,获得中国广播影视大奖广播文艺类提名和省广播文艺一等奖。

五、一点思考建议

创新,不仅需要创新内容,也需要创新表达、创新平台,我们在坚守优质节目形态的同时,也制作了适合互联网传播的一系列短音频产品,比如获2017年省一等奖的饱含家国情怀的《此致敬礼》家书系列,刚刚完成的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系列《四十年 四十歌》,将线上碎片化播出、两微一端推送、定制U盘产品、线下活动相组合,放大传播效能。

当然,我们在守住阵地、创新发展中也有困惑。

近年来,传统媒体经营能力滑坡,在全员创收的压力下,新闻一线的采编人员既要肩负新闻报道的任务,又要肩负经营创收的指标,加之人手少、节目播出量大,一线采编人员更显力不从心。在新媒体的强力冲击下,我们的人才问题也愈加突出,技能单一、断层明显、传统型居多,流失严重。都说播音员主持人是“关键的少数人”,而目前招聘的大多为合同制或外聘身份,对优秀的主播人才缺乏吸引力;从校园走出的播音专业学生,通过传统招考方式虽然能取得高分,但因缺乏社会经验和其他专业知识,在节目里常常成为“空心人”。

建议给予面临困境的城市台更多政策和资金上的关心扶持,让一线新闻人心无旁骛、甩开膀子加油干;建议在人才引入上打破传统招录方式,同时为吸引紧缺人才、领军型人才设立专项编制;建议为骨干员工提供全媒型、融合型、专家型培训,让人才有“守正”的底气、“创新”的动力。

作为“献了青春献子孙”的一家两代广电人,我盼望这个媒体能与我们的“绿杨城郭”一样,历久而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