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向往阳光 越要向下扎根
苏州广电总台 陆玉方
今天虽然以个人身份站在这里,但荣誉来自党的领导,功劳属于团队。感谢省委宣传部、市委宣传部,对基层一线始终如一的支持指导、信任包容;也要感谢省记协这个大家庭,你们永远是深受欢迎的“新闻工作者之家”。高兴之余有不安,欣慰同时有压力,个人感触颇多。
一、提高素养增强“四力”,以忠诚尽责与错误思潮进行舆论斗争
我198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放弃到省级机关工作机会,返乡到苏州日报当了记者。上世纪90年代,伪气功“大师”沈昌在苏州宣扬伪科学发迹成势,信众云集,愈演愈烈。在经过调查后,我意识到这是一个关乎社情民意的大事,策划了“沈昌信息茶”批评报道,揭示伪科学活动的本质。一时间,威逼利诱接踵而至,北京来“特派员”审查,本地领导点名约谈。同志们为我捏了一把汗,家人揪心我的安危。作为党报记者,我深知自己使命与担当,深知手中这支笔的份量。凭着脚勤、眼勤、笔勤、脑勤,持续追踪调查这个案件数年之久,采写各类报道50多篇。后来,我邀请央视《焦点访谈》来苏联合采访,伪科学骗人敛财的真相终于大白于天下。沈昌被判处有期徒刑12年,罚款三千万。国务院新闻办专程来苏为我拍摄专题节目,著名科学家于光远、何祚庥邀我赴京在“科学与法律”论坛上作了主题发言。
这是一段艰难的日子,也是我新闻生涯的重要阶段,对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至关重要。担任广电总编辑和台长后,提高素养,苦练“四力”,坚持正确的新闻志向和工作取向就成为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新闻工作者素养犹如宝塔,过硬的政治素质是塔尖,扎实的业务素质是塔身,深厚的文化修养就是塔基。我一手抓传统文化的精品创作,一手日常节目创新创优。2013年实操启动城市影像史系列片《苏州史纪》,历时四年完成2万多分钟高清素材,制作了28集近700分钟节目,以视听艺术阐释人文传统,唤起了大众文化共鸣,仅总台新媒体平台累计观看超过800万人次;节目同名书碟首销3万多册;《光明日报》以《纪录片“苏州史纪”缘何圈粉无数》为题,报道了这一凝心聚力的文化现象。
第28届中国新闻奖电视专题二等奖《我们一起飞翔》,以苏州援藏精准扶贫为主题。近10个月的拍摄期间,记者两赴西藏,往返3万公里;28名学员半数家在海拔4500米以上高原,我们逐一釆访拍摄,素材超过10个T。这些事例告诉我们,新时代就要真俯下身、沉下心,脚上没有泥巴,心里哪里有太阳?不深入生活,哪做得出有温度的故事?不和老百姓打成一片,镜头里的人物怎会生动?
二、守正创新真融深融,以时代精神打造广电优质内容供给
宣传思想战线要强起来,必须把讲政治作为第一位要求;宣传思想工作要走在前列,一刻也不能停止创新。新时代要求我们站在重大政治论断之上把握新闻舆论工作,特别是把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作为当前宣传思想工作的中心环节。
2008年,我从姑苏晚报总编岗位调任苏州广电。苏州广电硬件实力位居领先,但节目影响力却不匹配,全国广电中普遍存在的低俗化也困扰着我们。经过深入调研,我提出了“提高节目质量、不唯收视率”的工作思路,广电作为党的喉舌,要牢记基因、血脉和出身,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新闻实践。顶着不解和压力,我推行负面报道清单式管控,同时把有效地为大局服务作为首要任务来抓,推出《对话苏州》等契合党心民心的热点干群互动访谈节目,推动舆论场形成“以主流引领百舸争流”的局面。同时对标中国新闻奖优秀节目实现零的突破,取得九年十获的成绩。员工政治上有方向,业务上有目标,生活上有奔头,感受到新闻工作者的尊严,充满了职业自豪感和幸福感。
2014年担任总台长后,我明确新闻舆论宣传是基层广电的主业,带领大家在媒体融合转型发展的风口浪尖探索前行。特别是2017年全省媒体深度融合工作推进会后,我们迅速行动起来,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推进。最初,有不少同志对台里投入大笔资金开发融媒平台,还花大力气和心血进行生产流程再造、组织框架重组,不理解不支持。我认为,抓媒体转型发展是国家战略,对媒体管理者来说首先是体现“四个意识”强不强的大事。我在全台动员会上提出一个口号:苦口婆心抓思想、简单快捷抓落实。几年来,我召集最多的就是媒体融合座谈会、推进会、现场会。通过不懈的努力,在市委宣传部有力支持下,我们打造了一支全媒体队伍、开发了多个传播平台、推出了一系列精品,从“你是你、我是我”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进而迈向“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受到周乃翔书记和市委宣传部肯定和称赞。
回望过去,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我不过做了应做的工作,尽了应尽的责任,却有幸获此殊荣,有抱愧也有感恩;展望未来,韬奋奖的荣誉既是肯定也是重托,我会珍惜荣誉,不负使命。因为放下奖杯,又是新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