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成长 从“新”出发
新华日报社评论理论部 翟慎良
我是新华日报社全媒体评论理论部的翟慎良,非常荣幸能作为记者代表,在这里跟大家做汇报。
我是2002年5月进新华日报做实习记者的,当年的7月16日正式转正。那天,自己在报纸上正式署名“本报记者”!回望16年的工作经历,有这样几点感受。
第一,一张报纸,有一张报纸的传承。我觉得自己很幸运,一出校门就进入了一家有历史底蕴的报纸,进入了一个好的发展平台。我一般用这样两句广告语介绍我们新华日报——1938年创刊于汉口,第一任董事长是周恩来。一直难忘报庆70年前夕的一次寻根之旅。有位老报人给我讲了一位老总编的故事。当时,国民党特务到新华日报重庆总报馆搜查,要求交出武器。这位老总编拍桌而起:我们的武器就在桌子上,就是我们的笔!今天的我们,虽然无法像前辈那样参与见证血与火的斗争,但手中的笔同样也是沉甸甸的。我经常提醒自己,今天写的每篇报道,不仅今天的读者会阅读,将来后人在报史馆里也会读到。必须从敬畏历史、继承传统、珍惜品牌的高度,看今天的工作,看今天写的每篇稿件。
第二,一篇作品,有一篇作品的价值。稿子的价值在哪里?不仅仅是赚稿费、评职称。如果把自己看作“饭碗型记者”、“新闻民工”,天天费尽心思算计稿分,不仅职业成就感变低了,稿子的价值也变低了。要把新闻视作值得全身心投入的事业,强化精品意识。我之所以喜欢记者这个职业,我就是感觉到,稿子里有自己的思想,稿子堆积起来成就了记者的个人品牌。唯有多写精品,稿子价值才高,个人品牌价值才高。
一切过去,皆为序章。再次出发,不辍前行,我们才能不负这个时代。2017年是新华日报精品生产年,今年是服务提升年,明年则是队伍加强年。面对新要求、新任务,必须坚持理论舆论同频共振,坚持内容人才双向促动,进一步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从业16年来,个人独立写作的三篇评论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但我也清醒地认识到,与优秀的同行比,自己以及所在部门还有很多差距。比如,我们的评论有“三多三少”的问题。其一、业内评价好的评论多,社会影响大的评论少。我们在反映社会生活、引导社会舆论、影响政府决策方面做的还不够。其二,传声筒式的诠释性评论多,瞭望塔式的分析性评论少。我们在深度分析、前沿观察上做的还不够。其三,被动应付任务的评论多,主动策划推出的评论少。我们在主动发声、敢于亮剑上做的还不够。
2017年初,新华日报推出《思想周刊》,在社科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此,我想借用《思想周刊》四个版面,概括一下今后努力的方向。
第一,我们要努力发出“新论”。评论是新华日报的传统优势,报社领导对此也寄予厚望。我和部门同事要加强选题策划、重视团队合作、经营品牌栏目,写出更多评论精品,继续冲击大奖。
第二,我们要努力留下“政声”。评论的成功,绝不是文本的成功。我们要通过一篇篇作品,反映生活、引导舆论、影响实践,推动江苏发展。我们的作品,不能只是自己说好,还要让省委领导说好、广大受众说好。
第三,我们要努力打造“智库”。这个智库,代表的是一个开放的平台。我们要对接地方发展需求,积极探索党报智库化,让评论更丰富多元,更具思想含量。
第四,我们要努力探索“前沿”。 如何让评论更有传播力、影响力?这是我们在媒体融合大背景下必须解决的前沿课题。我们要正视全媒体内容生产的短板,多学习,多研究,多探索,用更生动、更新颖、更富有创意的表现形式为评论插上“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