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基因 讲述动情故事
梁婷
五月六日到十二日,江苏省委宣传部、省记协主办,省三教办组织“江苏好记者讲好故事”巡讲团南下江西。作为成员库里的成员能够参加这样的活动,我倍感荣幸,我知道,这是一次具有特殊意义的“革命老区行”采访锻炼活动。同时,也是一次身体带着心灵一起的寻根之旅。作为一名基层的记者,来,要带着责任和任务来;走,则要带着理想和信念走。
一、感受井冈精神 寻觅信仰之路
五月的江西,满目苍翠,群山绵延,我们一起走进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中国苏区将军县”兴国、“万里长征起点”于都、“共和国的摇篮”瑞金等10多处革命纪念地,重温历史,接受洗礼。
第一站,我们来到了“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这是一块“浸润着无数烈士鲜血的圣地”。革命历史,从小父母会告诉我们,从中学开始系统地学习,之后,便有了更多的渠道了解中国历史。来到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我才发现,这些感性的、教科书式的历史,和实地的、讲解员动情地讲述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虽然下着雨,空气湿度大,但是前来井冈山的游客络绎不绝,他们中有党员领导干部,也有普通的青年朋友,作为90后,作为一名年轻的记者,我想这就是井冈山精神的魅力在吸引着我们。每一个人都带着一颗红心上井冈,感受革命情怀。
1927年,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工农革命军来到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同时也揭开了中国革命的新篇章。在黄洋界矗立的《西江月井冈山》诗碑中这样写道: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消遁。在事发地点,看到这样的文字,让我能真切地感受那段烽火岁月,感受毛主席当年挥毫泼墨的英雄气概,也能感受到人民军队抗击侵略的必胜决心。在井冈山,到处都是穿着红军服的“战士”,他们吃红米饭,喝南瓜汤,我知道他们和我们一样想感受那个年代,用心触摸那段历史。红军传统会代代相传,井冈精神必定永放光芒!
二、传播正能量 讲好红色故事
在兴国,我们参观了好作风纪念馆,其中的一些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作为记者,在平时的采访中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努力为民鼓与呼。一边听讲解,一边流眼泪,讲解员动情地故事讲述让在场的不少人潸然泪下。池煜华老人,一位苏区红军高级将领的遗孀,执著地认定丈夫仍活在世上,苦苦守望了72年。2005年4月24日溘然去世,享年95岁。这位传奇人物走了,但她的感人故事永留人间。新婚三天和丈夫李才莲分别,丈夫送给池煜华的唯一信物是一面镜子。在江西农村,这个样式的镜子很常见:细钢丝绕出一个简单的底座,托着一面长方形的镜子。丈夫的那句“战争时期,消息不很确定,如果有人说我死了,千万不要相信,记住,等着我”。就此,池煜华老人和这面镜子一起等待李才莲。池煜华从19岁开始就默默等待丈夫的凯旋。而她家的门槛也让人心酸到流泪,木质的门槛被她踏平、踏破,是她等待丈夫的最好见证。1934年10月,中央苏区决定,由项英、陈毅、瞿秋白等12人组成中央分局,李才莲是12个委员之一,也是中央分局最年轻的成员。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后,李才莲率领红军独立第七团,准备转移到闽赣苏区开展游击战争。后来人们知道,在瑞金铜钵山所发生的惨烈战斗中,李才莲与绝大多数战士一起壮烈捐躯。池煜华一直默默等待。这样的人,这样的事,这样的情,这样的讲述触动了每一位聆听者。
和我们“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比赛一样,一个个革命故事,通过讲解员深入浅出的讲述,好像事情就发生在我们眼前。其实,他们已经讲了无数次,早就熟记于心,但是每一次的听众不同,他们每一次都认真对待,除了工作态度端正之外,还有就是对革命先烈的尊敬。讲故事不难,但是讲好故事就要看人的本事了。我们和他们一样,把每一条新闻采访好,努力做到极致,然后把故事讲好、讲透。
说起万里长征的起点于都,让我不禁想起,84年前的送别。当时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大部分红军准备撤退,陈毅率领一部分红军继续留守打游击战。当时就是在于都渡河的,历时九天分布在于都的城东门等八个渡口。当时,于都河上没有一座桥,于都人民搭浮桥、摆渡船把集结于此的八万六千名红军送上了漫漫长征路。和红军一起隐藏这个“天大的秘密”的是三十万于都人民,而能让三十万人保守一个秘密是怎样的大格局,在某种意义上,于都百姓保密的功劳更大,这不禁让人感叹,中国人真棒!中国共产党真好!
三、饮水思源 砥砺前行
《吃水不忘挖井人》是小学课本的里的一篇课文,此次革命老区行我们也踏上了瑞金这片燃情的故土。在沙洲坝,亲眼看到了红井,我忍不住打了一次红井水,喝了一口红井水。眼前似乎出现了,当年毛主席带来战士和乡亲们一起挖井的热闹场景。这个井的开挖不仅解决了当地群众吃水难的问题,也更加拉近了工农红军和老百姓的感情。启发我们在生活中要学好人,做好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有血有肉的历史故事让我们一起重温了那段峥嵘岁月。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听讲,一路感受,很多次心灵深处最柔软的地方都被触碰了。我想这就是历史的力量,是信仰的力量。
通过六天的实地走访和采访,参观博物馆,烈士纪念馆,与老区人民交流沟通,也看到了现在老区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变化,接受了革命的传统教育,对于自己来说是一次洗礼,一次教育。
在这样一个和平的年代,我们在饮水思源,缅怀先烈的同时,也应该不忘初心,坚持自己的理想,不断学习,弥补自己的短板。把这次红色之旅给我带来的震撼和心灵洗礼,内化于工作当中,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用手中的笔努力为百姓鼓与呼。努力挖掘身边更多动人、动听、动情的好故事,把好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
(作者为泗阳广播电视台民生新闻部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