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踏红色沃土 重塑理想信念
2020-09-15 15:00:00  

再踏红色沃土 重塑理想信念

刘洪斌

六年前,我曾经以一名游客的身份,到过井冈山;六年后,当我以一名记者的身份,再次踏上这片红色的沃土。我能够深切地感受到,此时的心境和体悟,与六年前有着很大的分别。如果说六年前,我只是单纯去领略井冈山的美,那么六年后,我更多地是去寻找一份初心、寻找一种信仰!而这份寻找的动力,从踏上这片沃土的第一时间,就已经十分强烈。

西柏坡、延安和井冈山,中国三大革命圣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于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武装力量,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在我看来,西柏坡时期,共产党人经过血与火的洗礼,全国的解放事业即将走向胜利,此时的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面对国民党残兵余寇,可谓是“风卷残云”;

延安,共产党人面对民族危亡,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抗日武装力量开辟敌后战场,在此时期,国民党不得不承认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的合法地位,因此,此时的共产党所处形势,可谓是“风云际会”;

而井冈山,对于共产党的意义非同寻常。彼时的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工农武装力量,正在面临国民党反动派的疯狂绞杀,与国民党的实力对比也是天壤之别,革命能否成功?前途又在何方?生死存亡,一线之隔。因此,井冈山时期的共产党所面临的环境和形势,可谓是“风雨飘摇”。

在这次革命老区行参观学习的路上,我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听、一路想,在井冈山、于都和瑞金,我各问了自己三个问题。分别是:井冈山时期,共产党人面临生死考验,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力量,可以凝聚这么多人?于都作为红军长征出发地,湍急的于都河,似乎是告诉着每一名红军战士,前方生死未卜,在这样的情况下,在前途充满艰险、随时可能牺牲的情况下,大家为何还能如此坚定地选择跟党走,义无反顾地迈出长征第一步?而在红色瑞金,第一个苏维埃政权在这里建立,一直处于危险之中的共产党似乎找到了稳定的落脚点。我问自己,为何当时的共产党人没有贪图安逸、裹足不前,而是继续向前?

寻找这三个问题的答案,成为我此次革命老区行内心许下的承诺,我要回答我自己。尤其是面对于都河,瞻仰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碑的时候,我在想,84年前,86000多名红军战士,带着信仰,从这里踏上了一段充满未知和艰险的旅程;84年后,我们新闻工作者心怀崇敬,重回这片红色的沃土,去寻找那份无畏前程、向死而生的初心、信心和恒心。

在井冈山,池煜华苦等丈夫70年的故事,和那一截被踏破的门槛告诉我,什么是真正的爱!

在兴国县,一整面刻满烈士姓名的墙壁告诉我,什么是真正的英雄!

在于都,30万人保守同一个秘密的故事告诉我,什么是真正的群众力量!

在瑞金,那一间间简陋的“部委办公室”告诉我,什么是真正的艰苦朴素!

在寻找这三个问题答案的过程中,在回答自己心中疑问的过程中,我明白,作为新时期党的新闻工作者,就是要坚守一份初心,坚定一份信心,坚持一颗恒心。所谓初心,就是我们为什么选择新闻行业,这是我们当初的梦想和追求,既然是梦想,又怎能轻言放弃;所谓信心,就是无论在任何历史时期,新闻宣传工作永远能发挥它的独特作用,我们手中的镜头、话筒,仍然被需要,只要被需要,我们就没有理由退缩和胆怯;所谓恒心,就是我们要认真对待每一次采访、写好每一篇稿件、编好每一个画面,我们往往不是因为看到希望才去坚持,而是因为坚持了才看到希望。

我对自己在今后的采访工作中,提出了“四个多一点”,提醒自己“四个少一点”。

深入细致多一点 浮光掠影少一点

内心坚定多一点 利益杂念少一点

真情实感多一点 虚情假意少一点

策划思考多一点 习惯套路少一点

巍峨的井冈山,在我们心中永远是一座高耸的丰碑;井冈山精神,在任何历史时期,都是我们坚定理想信念、积极开拓进取的精神动力。作别江西红色苏区,内心带着坚定重新出发。在笔记本上,用信仰之笔写下:

巍巍井冈藏昆仑

英雄兴国聚英魂

湍湍于都向何方

红色瑞金叩天门

(作者为泰州广播电视台高港电视节目中心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