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信念 脚下有力量
周绍懿
2016年8月,作为“江苏好记者讲好故事”成员库成员,我有幸参加了省三教办组织的河北革命老区行;这一次,又跟随组织继续征程,参与江西革命老区行采访锻炼,先后走进井冈山、兴国、于都、瑞金等地的10多处革命纪念地,并与江西的新闻工作者座谈交流。一周的时间,走了一路,感动了一路,也思考了一路。
1927年10月,毛泽东、朱德、陈毅、彭德怀、滕代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中国工农红军来到宁冈井冈山,创建以宁冈县为中心的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从此鲜为人知的井冈山被载入中国革命历史的光荣史册,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
大学时期,我便光荣加入了中国中产党。作为一名有着12年党龄的新闻工作者,在井冈山烈士陵园鲜艳的党旗下重温入党誓词,我仿佛听到了当年的隆隆炮火声和红军冲锋陷阵的呐喊声,刻在石碑上的烈士姓名让大家记住了他们,但更多的无名烈士依然活在人民群众的心中;一首首民谣山歌是那样的熟悉,听起来依然那么亲切,那样感人。
从井冈山到瑞金,参观革命博物馆、瞻仰烈士陵园,重走红军挑粮小道,登上黄洋界顶峰,受到一次次生动的革命历史教育。草鞋、蓑衣、竹钉、炮弹、入党宣誓词等红军烈士遗物,在我们眼中已不只是普通的革命文物,而是生命、信念和情感的象征。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故居,仿佛把我们带回到了那个年代,毛主席就是在这里用星星之火,燃遍中华大地。在这些历史记忆中,可以品到那种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智慧,那种同甘共苦、众志成城的坚定理想,那种直面困境、高瞻远瞩的忧患意识。
在兴国,顺着时间的印记回溯到1930年秋,赣南大地风云变幻,作为新兴红色政权的主要根据地,兴国县涌现出一批母送子、妻送郎、兄弟争相上战场的动人场景。在兴国革命烈士陵园,我听到了红土地上的“望夫石”这个感人故事:年仅17岁的中共党员李才连与新媳妇池煜华结婚刚3天,就被组织安排任中共赣南行委青年干事。1934年10月,红军主力长征,时任少共江西省委书记的李才连用身上仅有的钱买下一面镜子,作为离别纪念送给妻子。临行前李才连对妻子说:“煜华,我一定会回来的。”李才连的这句话和他骑马远去的身影,让池煜华惦念了一生一世。
李才连随后跟随陈毅、瞿秋白等12人成为中共苏区分局的一员,在血雨腥风中坚持领导地下革命斗争,但池煜华从此与李才连永远失去了联系。1949年春,兴国盼来革命的胜利,但池煜华日夜思念的李才连没有回来。从此,她把思念之情转移到工作和对李家的悉心照料上。1983年,民政部终于查实李才连已在1935年2月牺牲,但池煜华脑际响起丈夫临走时的话,还是天天盼望。所有的感情都浓缩到那一面古老的镜子里,日复一日,梳理着她青丝变白发的长长思念……我真切地感受到池煜华老人的守望已不再是她一个人对爱情的忠贞,而是一代人、几代人乃至赣南人民世世代代的一种坚强信念:革命一定会胜利,人民的日子一定会过得越来越好。真正的力量是信仰,我们穷其一生学习英雄,捍卫的不仅仅是历史,还有民族的未来。
少年时期,小学语文课本里有一篇课文给的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的是瑞金城外有个村子叫沙洲坝,毛主席在江西领导革命的时候,在那儿住过。村子里没有水井,乡亲们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毛主席就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了一口井。解放以后,乡亲们在井旁边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这一次,当我们实实在在地站在沙洲坝的红井旁,品尝着清凉甘甜的井水时,内心一直有个坚定的声音在回响:这不正是军民间最浓厚的鱼水情吗?不正是人民领袖在老百姓心中扎下了根吗?
春末初夏的革命老区,山林葱郁,野花摇曳。井冈山人说,他们前段时间举行了杜鹃花节。每年四、五月间,井冈山十里杜鹃长廊,以红遍万山的姿态,迎接八方来客。像这样团簇、密集而热烈的红,除了杜鹃花之外,很少有别的山花可以展现。老区的一抹抹红色,从来都不是一种点缀,而是始终充盈着视野,占据着脑海。
心中有信念,脚下有力量。于我而言,老区行采访锻炼既是一次终生难忘的红色之旅,也是一次新闻理想的重塑之行。朴素的革命人,坚定的信念,清贫的生活,高贵的心灵……他们用鲜血染红旗帜,用真情照亮热土。而我们,将带着这种执念和力量,不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
(作者为无锡广播电视台经济广播新闻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