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心中问号 坚定前行脚步
2020-09-15 14:51:00  

打开心中问号 坚定前行脚步

李修利

近日,“江苏省好记者讲好故事”巡讲团走进江西革命老区,开启了一次震撼心灵的红色之旅。革命摇篮井冈山、将军县兴国、长征出发地于都、红色故都瑞金、八一军旗升起的地方南昌……,在革命老区,触摸红色历史,回顾斗争历程,接受深刻的马克思主义的教育。1927年,秋收起义后,毛泽东带领部队上了井冈山。22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过去,我只是通过书本知道,是人民选择了共产党,可是人民为什么会选择共产党呢?

在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多数烈士牺牲时只有20岁左右,烈士墙上,同村同姓的名字一排又一排,甚至还有很多兄弟一起参加红军。兴国县当时仅有23万人,参军的达8万多人,80%的青壮年都参加了红军。在长征路上牺牲的就有12038人。当时红军的装备非常简陋,鸟铳、大刀等就是他们的武器。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要追随红军?

1934年10月中旬,8万多红军在于都集结、休整了近10天,之后安全顺利地跨过“长征第一渡”,国民党谍报部门却对此一无所知,30万于都百姓保守着这个秘密。于都博物馆里,保存了一种加工粮食的工具——土砻。原来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前,要求每位红军战士走时带4天的口粮,当地百姓纷纷将自家的细粮拿了出来,自己只剩下一些红薯等粗粮,8.6万红军带走了于都人民一年的口粮。当时,老百姓就是用手推土砻的方式,加班加点地加工粮食。在长征出发地于都,“曾大爷捐寿材搭浮桥”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长征出发搭设浮桥时,能用的木材都用尽了,这时一位姓曾的老大爷将自己百年后用的棺材板也拿了出来……群众为什么这么拥护红军呢?

在瑞金沙洲坝村中,有一口驰名中外的红井。当年的沙洲坝是个干旱缺水的地方,群众喝水非常困难。1933年4月,临时中央政府从叶坪迁到沙洲坝,毛泽东领着警卫员和驻地机关的同志一起前来挖井。毛泽东一边挖井,一边乐呵呵地对大家说:“听说有的乡亲迷信风水,不敢打井,怕得罪旱龙爷,坏了屋场害了人。可我不怕,如果旱龙爷怪罪下来,让它来找我好了!”毛泽东爱民挖井的实际行动,为苏区干部树立了榜样。中央各机关和驻地村民纷纷挖井取水。从此,沙洲坝人民结束了饮用肮脏塘水的历史。

这只是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共产党一心为民,赢了民心,苏区群众真心拥护党,拥护革命,拥护红军,把革命当作自己的生命,自觉自愿地把一切都献给革命战争,甘愿为保护苏维埃而贡献最后一升米,最后一分钱,甚至生命。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在井冈山、兴国、于都、瑞金,我真切感受到,红军的一切都是为了群众,红军把翻身解放的希望带给了穷苦大众。而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许多难以想到的困难,也是依靠群众的帮助才解决的。人民把红军看成自己的队伍,《十送红军》唱出了人民的一片真情。

星星之火为什么可以燎原?在苏区,毛泽东通过实际调查研究发现,80的财富掌握在20%的地主手里,80%的人都是穷苦大众,共产党要争取到80%的穷人,才能获得革命的胜利。在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中,在建立红色政权、探索革命道路的实践中,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以鉴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等为主要内容的苏区精神。井冈山上缺粮,朱德亲自去挑粮。苏区缺盐,周恩来坚持有盐同咸、无盐同淡。1935年初,刘启耀在于都南部的战斗中被冲散,和部队失去联系,他不敢回家,便隐姓埋名,在遂川一带讨米。可是谁都没有想到,这位表面上破衣烂衫的讨米人,原来是省苏维埃主席,而腰间竟缠着一大包作为党的活动经费的金银。“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这首脍炙人口的山歌,是苏区干部好作风的真实写照。

可以说,赣南地区是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形成地。而毛泽东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也没有发言权。作为一名记者,我们既要继承发扬苏区干部的好作风,更要把没有调查权就没有发言权的工作方法落实到工作中去。革命老区行,解开了我心中的问号,也坚定了我前行的脚步。习近平总书记说,“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在媒体环境发生剧烈变化的今天,党的新闻舆论工作面临诸多挑战,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更要坚定信念,走好新闻的长征路,需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来加深、提炼对历史的理解和现实的洞察,需要学习新技能,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新闻传播,创作出更多的新闻精品。

(作者为苏州广播电视台全媒体编辑中心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