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故事,告诉你好记者如何讲好故事
2020-09-15 14:48:00  

三个故事,告诉你好记者如何讲好故事

赵天

5月7日至12日,省三教办组织“江苏好记者讲好故事”巡讲团赴江西革命老区采访锻炼。从井冈山到兴国,再到瑞金、南昌,我沿着革命先辈的足迹,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在思考:什么是好记者?怎样才能写出好故事?

这是一次不凡之行。在江西,我发现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让我深深感悟到什么是红色基因,又为什么要传承与赓续。而在其中的三个故事中,我找到了如何做一名好记者、怎样写出好故事的答案。

第一个,是“一面镜”的故事。

在苏区干部好作风陈列馆,有一面锈迹斑斑的老式花镜,让我印象深刻。这面花镜的主人叫池煜华,刚和丈夫李才莲结婚三天,丈夫便离家革命,新媳妇每天都会在来到门口望一望、等一等,再拿出小心珍藏的镜子梳妆。池煜华踏破了门槛,望穿了秋水,这一等就是半个世纪。

这面镜子,照出了妇人对爱情的忠贞、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照出了老区人民对革命终将胜利的坚定信念。

我凑近镜子仔细瞧,这一照,好像看到了自己的初心,记者的初心。我想,好记者的初心,就是始终坚定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把优秀的政治品格融入一字一句,把对人民群众最炽热的真情实感呈现出来。

当下,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媒体,人人都是评论员。所谓乱花渐欲迷人眼。一方面,信息爆炸式增长,鱼龙混杂,真伪难辨,充斥着各种“杂音”。另一方面,时代浮躁喧嚣,唱衰传统媒体声音不断,有媒体人迷茫失措,却忘记了人们所需要的理想信念。

传统媒体姓“党”,始终是党和政府的重要宣传阵地,承担着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使命,是广大受众认可的权威信息发布平台和载体。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我们必须坚定理想信念,始终牢记“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的职责和使命,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牢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不遗余力地求真探美。

第二个,是“一盏灯”的故事。

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里,有一油灯的雕塑,上面写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井冈山革命地毛泽东的狭小的卧室里,也有一盏这样的油灯。当年,革命根据地物资匮乏,以毛泽东的级别,可以使用三根灯芯,毛泽东却拒绝了,为的就是省油。

当时,山上只产少量的茶油,炒菜要用油,点灯也要用油,敌人的封锁,外面的油很难进来。毛泽东坚持用一根灯芯微弱的光,写下许多光辉著作,这些重要资料为红军的革命方向、红色政权的建立等,都起到了重要的指引作用。

而在余都长征渡口,我也看到了一盏灯,这盏灯,是当年红军夜间渡河的指引灯,就是这一盏盏灯,照亮了渡河的方向,也照亮了老一辈革命家的艰苦卓绝。

如这漆黑一片的河面,当时长征路充斥着很多未知。但是,为了帮助红军渡河,有的村民拿出了自家门板、棺材板搭建浮桥;有的村民不顾自身安危,为红军摆渡过河,来不及吃饭,就抓一把米就着一口喝水下咽;更难以想象的是,数十万军民心照不宣,保守着同一个“浮桥秘密”。这样的军民团结、鱼水情深,让人为之动容,革命的曙光还会远吗?

毛泽东同志曾说:“每个共产党员,对争取群众的观念,要如和尚念阿弥陀佛一样深刻,随时都要念叨争取群众”。他知道,只有联系群众、团结群众、依靠群众,革命才有最坚实的基础。

作为记者,我们每一次深入基层采访,记录下百姓的故事和心声,把政策和声音传递给更多的人,赢得群众的支持。我们的职业生涯,不也是联系群众、团结群众、依靠群众吗?我们的那盏灯,就是能够记录真实、书写感动,用手中的笔,为社会吹来温暖的风;用心中的爱,播撒正能量、传递真善美。

第三个,是“一个字”的故事。

我们在瑞金的叶坪参观了红军革命纪念塔,站在这个外形酷似炮弹的塔下,听到了一个“烈”字的故事。

红军主力长征后,国民党军队侵占瑞金,塔被瞬间拆毁。当地群众十分悲痛,一天夜晚,叶坪村一位谢大娘,冒着生命危险悄悄从乱石中摸到一块“烈”字的石碑,扛回家里,把石碑反过来藏进鸡窝里,一直珍藏到新中国成立。

后来,大娘听说政府要原貌修复红军烈士纪念塔时,主动将那块石碑捐献了出来,其他的字碑都是依据“烈”字字体书写的,这座象征着革命胜利的纪念塔又立了起来。

后来,有人问过谢大娘:“你为什么还要冒着生命危险保护这块字碑呢?”老大娘含着眼泪说:“我小儿子牺牲的时候,没来得及看上他一眼,看到这块字碑,我好像是看到了我儿子,所以,我一定要把它带回家。”

由此,我想到了我们在采写报道时,只有找对了点、发对了力,才能让作品也立起来。去年,我们扬州日报推出了一组系列报道扬家“匠二代”。这个策划,是扬州用地方视角回答李克强总理提出的“工匠精神”这道时代命题的。带着这个策划,我参加了第四届江苏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比赛和全省巡讲活动。

在这组报道中,“80后”李增,是我印象最深的采访对象,他34岁时就成为了最年轻的中国烹饪大师。淮扬菜以刀工著称,当年,李增为了练好200多种刀法,用三年时间,切了2万多斤土豆。李增妈妈挨家挨户送给邻居土豆丝,每天送出40盘。时间久了,邻居们一看见李妈妈就躲,你说,谁能扛得住天天吃土豆呢?

一个诙谐的“土豆故事”,讲出了工匠精神的“慢性子”和“笨功夫”,也体现出记者们勇于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让人物一下子立了起来。

在“扬家‘匠’二代”系列报道中,人物就是灵魂。想要写活人物,只有一条路——沉静下去、细心观察、用心记录,用故事刻画人物,用细节打动读者。

这组报道两个多月跨度,刊发9篇通。,这样的刊发速度,在短平快的即视利益时代,并不算快,甚至有点慢。但正因为每篇通讯至少出现3到5个笑中带泪的故事细节,收获了10万+的阅读点赞量,吸引了读者的持续关注。

这也说明,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对有温度、有厚度、有高度的新闻是渴求的,这也唤醒了新闻人对新闻作品的品质灵魂追求。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又一个新闻战线的宣传大幕已经拉开。我想,我们将在省记协、省三教办的带领下,通过“江苏好记者讲好故事”成员库平台,从新闻战线“走转改”做起,把伟大的革命老区精神,更鲜活的展现在每一个受众面前,让红色精神代代相传,以此鼓舞人们,不忘初心、奋斗前行。而我,也将在这条新闻事业路上奔跑下去,讲更多优秀的故事,成为故事里的那些人。

(作者为扬州日报采访中心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