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改革中的发展亮点 收集声音里的中国精神
2020-09-15 14:40:00  

细数改革中的发展亮点 收集声音里的中国精神

——扬州广播电视总台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特别报道

季刚

从1978年到2018年,改革开放照亮了世界东方的天空,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从未停歇的思想大解放,从未止步的颠覆和创新,在古老大地上升腾起生动和活泼的未来之光。改革开放40年,与每一个人有关,与每一座城市有关。FM98.5扬州新闻广播从2018年4月底开始,策划启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特别报道,用系列报道矩阵、融媒体集结报道、多形式报道方式等形式全面展现扬州在改革开放40年里发生的一系列积极变化和人民生活持续向好的状态。到目前为止,已经创作出了近百个音频、图文、直播作品,并在广播、微博、微信、客户端等多种平台进行同步传播,多篇报道被省台、中央台采用播发,起到了较好的传播效果。改革开放中的人与事是中国精神的直观表现,扬州新闻广播打捞40年黄金岁月,酿制成入眼、入耳、入心的融媒体精品,献礼祖国“改革开放40周年”,清冽又醇厚。

一、据地方,走基层,全面展现改革开放各项成果

从2018年4月底策划这项特别报道以来,扬州新闻广播已经连续推出多档系列报道,全面展现扬州改革开放40周年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

首先推出的是系列综述《大时代的小日子》。四十年白驹过隙,见证人间芳华。蓦然回望,中国贫困发生率已降到3.1%,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一步步成为现实并且获得新的发展。这组综述通过记者走基层形式,结合新媒体平台,回望这段非凡岁月,用心感知其间的经验、困难与挑战,展现改革开放40年来扬州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提升。

紧接着,扬州新闻广播推出了人物专栏《小故事汇成大时代》。从改革发端,到深化改革,再到全面深化改革,一批批改革者打破旧有枷锁,引发思想解放运动,带来全社会观念变革。人物专栏《小故事汇成大时代》邀请扬州知名的文化艺术界代表或者有故事的人物,结合各自的经历畅谈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心路历程,从中折射出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各项事业所取得的长足进步。

系列报道《将改革进行到底》紧随其后,这组报道通过记者探访、扬帆直播等方式,展现如何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可结合扬州的扶贫经验进行探访。随后,扬州新闻广播还推出了系列报道《厉害了,我的扬州》,改革开放40年来,每个家庭、每个人都曾经历了精彩故事。通过记者采访、新媒体传播等手段,把“身边的故事、珍藏的记忆、珍贵的实物、历史的回眸”等生动有趣的一幕幕讲述出来,展现家庭、社会、国家变迁,全面展现扬州在改革开放40年来的重要成果。

特别要提到的是,今年,扬州市多部委联合发起“改革●印记——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网络寻访展示活动”,扬州新闻广播参与其中。扬州新闻广播记者通过寻访扬州地方改革开放点点印记,推出专栏报道,全面聚焦扬州各县(市、区)的改革发展亮点,分主题展示县域经济、文化、生态等多领域的成绩。

二、人讲事,事讲情,声情并茂讲述改革开放中国故事

4月至今,扬州新闻广播已经创作出了近百个音频、图文、直播作品。其中涌现出很多感动的人和事。扬州新闻广播通过“广播+互联网”的融合传播,让这些故事被更多人听见、看见。

例(简述):1974年10月12号是吕正云第一天到村卫生室报到的日子,当时他只有22岁。吕正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只有小学文化。不过,1979年,在村卫生室工作五年之后,乡村医生资格考试改变了他的命运。2008年开始,吕正云建立同兴村第一份村民健康档案,每年定期更新,拉起防病网,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40多年,1万5000多个日夜兼程,出诊12万人次,至今他已陪伴600多位绝症患者走完人生最后一程。行医路上,吕正云怀着赤诚之心,丈量着对这片热土的依依情深。

这篇报道是人物专栏《小故事汇成大时代》中的《背着药箱行走乡村40多年》。记者通过行走记录的方式,展现出了一位农民因改革开放而身份转变,到坚守家乡,服务百姓的生动故事。小人物的故事平实生动,这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汇聚成了改革开放40年来的中国精神。

例(简述):在上世纪80年代的农忙时节,收、拉、晒、碾、扬等农作大多依赖人力,到了90年代,宝应县氾水镇的周必胜偶然发现了农机转型的“新大陆”,他把目光瞄向了收割机。不顾家人的反对,他借了17万元购买了全镇第一台大型联合收割机,开始进行农田作业服务,这一年,他净赚了6万多元,挖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他想成为一名真正的麦客,只身一人到苏南、浙江等地联系业务,2006年,周必胜组建了宝应县氾水庆丰收割机跨区作业合作社,目前,合作社不仅拥有130台高性能收割机,还有大型拖拉机、插秧机以及喷洒农药的无人机等数十台专业农机设备,带动了当地640多人走上致富路。

这篇报道是系列报道《将改革进行到底》中的《扬州麦客见证农机改革变迁》。在这篇报道中有生动的现场、主人公的讲述和情绪起伏,也有采访记者的实地感受,通过一个细小的点、一个具体的身份、一种逐渐演变而成的行业展现出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发展历程,特别展现出了中国人在此过程中不屈不挠、求新求变,走向致富路的全部过程,好听又有思考。

例(简述):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扬州城还没有“商圈”的概念,最热闹的当属国庆路、广陵路、甘泉路、渡江路组合而成的商业街。1986年9月1号,扬州商场正式营业,拉开了文昌商圈兴起的序幕;1996年1月18号,万家福商城开门迎客;2000年时代广场诞生;2001年金鹰国际开业,至此,文昌阁畔的“三足鼎立”勾勒出了文昌商圈的雏形。2007年,以京华城中城开业为标志的京华城商圈的崛起,标志着扬州开始步入“多核”发展时代,改变了文昌商圈“独领风骚”的格局。历史的发展向来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商圈发展更是见证了古城的繁荣与发展。

这篇报道是系列报道《厉害了,我的扬州》中的《商圈变迁见证古城繁荣与发展》。以扬州普通市民的回忆为主线,从普通人视角看购物方式和商圈地点的转变,从侧面展现城市商圈的变迁。再以部委办局的统计数据为总结,梳理近40年来扬州商圈的变迁,反映古城的繁荣和发展,展现一座城市因改革开放发生的激荡变化,展现人们因这种激荡变化带来的生活转变。

在扬州新闻广播策划的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特别报道中,还有很多好故事。沉淀在40年里的人和事通过一根录音笔、一块手机被重新打捞起来,通过当事人的口述,更有味道,更具时代精神。

三、心不变,形求变,点面结合展现改革开放中国精神

扬州新闻广播继续做好接下来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的报道策划。下一阶段,我们将突破形式局限,采用更多元的报道方式讲述改革开放40周年里的扬州故事。扬州新闻广播将推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特别报道之《985访谈:40年,亲历者说》。这是由一组访谈组合成的报道,由“主持人+记者+访谈嘉宾”构成关系,寻找改革开放40年来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中的话题,总结过去,展望未来。每组访谈通过直播访谈对话的方式播出,在互联网中进行现场直播,访谈还将剪辑成5分钟左右的音频,同步在扬州新闻广播全天节目和微信图文推送中同步播出。通过这一组访谈,我们将把对改革开放40周年的系列话题引入纵深,带来更多元的观点,引发更多受众思考。

下一阶段,我们还将突破地域局限,前往多地寻找改革开放40年来的扬州建设者。我们将前往特区,采访特区建设之初时挥洒热血的扬州人,通过他们的故事,展现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通过他们的情感,记录改革开放40年来的中国精神。

综上,是一个地市级电台在报道“改革开放40周年”中的内容探索和形式探索。虽时有局限,但创新就是现实和创意中寻找一个黄金点;虽时有枯竭,但故事不分大小人物就是在个体中看到时代的横切面。我们在记录,因为40年沉淀下的故事还有更多;我们在路上,因为我们记录的这40年只是起点。

(作者为扬州广播电视传媒集团(总台)新闻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