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一个故事,要记住这五句话
徐慨
在连续担任了两届江苏省“好记者讲好故事”选拔赛的评委,听了81位记者讲述了上百个故事以后,我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你是一个好记者,但未必能讲出一个好故事;你有一个好故事,但未必能讲好一个故事。”
有人讲故事,“包袱皮”太厚,半天不能切入主题;
有的罗列多个故事,中间缺乏勾连、提拎,听得人云里雾里;
有的故事太平淡,“故事性”不足;
有的像在说跟自己无关的事情,自己说着都没劲,自然也就打动不了别人。
那么,到底怎样才能讲好一个故事,我想送给你五句话。
第一,要舍得删减
作为一名好记者,你有很多好故事,这没问题;但是,你想在很短的时间里,把你所有的好故事都告诉别人,这就有问题了。
很多人讲故事舍不得删减,在一次讲述中(“好记者讲好故事”比赛规定每人讲8分钟),塞入两三个、甚至更多的故事,结果反而是哪个都没有说透、无法给人留下印象。
一个好的讲述者,首先就是要舍得删除一切与主题无关的内容;有的内容即使与主题相关,但如果显得重复、冗余,对听众的注意力有干扰,也应该删除。
如果你觉得只讲一个故事不能充分说明你的主题,或者一个故事讲不满“8分钟”,那只能说明你挖掘得不够深,或者,它本身就不是一个“好故事”。
第二,故事里要“有我”
“好记者讲好故事”要求讲记者“亲历、亲见、亲闻、亲为”的故事,就是要求故事里要“有我”。
因为,讲故事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说服”的过程。
听众永远是带着疑问来听故事的:
我为什么要听这个故事?
为什么由你来讲?
它对你意味着什么?
你想告诉我什么?
因此,你需要在讲故事的时候,随时随地把“我的观察、我的体验、我的感悟、我的收获、我的变化”放进去,来打消听众的疑虑。
因为,讲“我”的故事,永远比讲其他人的故事更有吸引力和说服力。
可惜,很多讲故事的人讲着讲着就把“我”讲丢了。
第三,要有好的结构
跟写作文一样,讲故事也需要“凤头”、“猪肚”、“豹尾”,也需要铺垫,也需要卖关子。
8分钟,说出来有两千多字,没有好的结构,肯定是一盘散沙。
今年获得最佳选手之一的江苏省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姜超楠,一上场先给大家展示了一面锦旗,是她丈夫看她整天在外出差不着家、在七夕节送她的,锦旗上的词句充满调侃、吐槽的意味,让人忍俊不禁。
这样一开场,现场气氛马上就“活”了,听众的注意力都集中到她身上。
她这才不慌不忙地展示第二面锦旗,是她参与的媒体行动帮助过的一个贫困家庭送的,于是,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她要讲述的故事。
但是,像这样活泼、幽默、有个性的开头,太少了。
很多人对如何开头、如何铺陈、如何渲染、如何结尾,没有精心设计,没有像编辑打磨标题、改稿一样,反复推敲自己讲述的结构。
实际上,“好故事”不是说出来的,是一遍又一遍改出来的。
第四,要有故事元素
好故事,不能缺少故事元素。
故事元素清单:
人物:个性,背景,境遇,机缘
悬念:冲突,巧合,意外;挑战,困难,障碍
情感:爱,恨,情,仇,失落,恐惧,满足
抗争:选择,犹豫,困惑;努力,退缩,放弃
……
这个清单可以拉得很长,你需要在讲故事的时候,把这些元素组织好、安顿好。
好故事,都是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既一波三折,又意犹未尽的。
第五,要有“感情”
讲故事与讲相声、演话剧一样,不管你讲过多少次,你都需要把自己调整到像第一次讲述那样,保持新鲜感、保持感情的充沛。
假如你自己都没有(表现出)被你的故事感动,你很难感动听众。
更大的难度在于,即使你自己很感动,也未必就能讲得让听众感动。
这里面既有语言表现力的问题,也有讲述方法的问题。
比如,有一位年轻的女记者讲述了自己在电视报道中突遇一堵围墙坍塌、差一点被洪水卷进涵洞的故事,记者讲述了当时所感到的恐惧、误以为摄像师被洪水卷走时的惊慌以及她脱险后情绪的崩溃。
但如果要讲得让听众“感动”,还需要作很多铺垫,比如:
记者平时是一个什么性格的人,是属于“女神”型的还是“女汉子”型的;
为什么会选择做电视记者,过去对这份工作的认识是什么;
记者提到了在最恐惧的那一刻想到了家人,那么她跟家人的关系是怎样的,她在家里是如何被呵护备至的,家人对她做这个职业是什么态度;
记者担心摄像师被水卷走,那么摄像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同事之间的关系如何,感情如何;
......
总之,你的讲述需要让观众接受到足够的信息,为观众营造“此情此景”,让他们产生“代入感”,他们才能“感同身受”。
但这里也需要提醒一下,在讲故事的时候,既要有感情,又不能表达过度,要把握好分寸。
比如,讲故事需要的是一种讲述、叙事的语态,总体的基调应该是亲切、自然的,如果使用“朗诵”、“播报”的语态,表演的痕迹就太重了。
再比如,讲故事的时候,主要还是要靠你的语言、肢体、内容、悬念来吸引人,用细节刻画来烘托气氛,如果不加克制地使用或过度依赖“背景音乐”、“视频”、“PPT”,反而会削弱讲故事的感染力,喧宾夺主、过犹不及,这些都是应该要避免的。
(作者为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南京大学紫金传媒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新闻史学会应用新闻传播学会副会长,央视特约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