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品质党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020-09-14 17:36:00  

办品质党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无锡日报》打造新型主流媒体的探索与实践

杨 建

2018年,《无锡日报》发行量达到20万份,这在无锡报业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难能可贵的是,这20万份发行量是在强化“无锡观察”客户端作为无锡舆论场第一移动入口取得积极成效的基础上实现的。20万份之后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如何更好地回报读者?如何提升用户的价值?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努力将中央的要求转化为工作思路、工作举措和务实行动,我们广泛调研听取意见建议后认为,办一张精致而有深度的党报,提供更高品质的内容产品和新媒体产品,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生活的追求,是主动顺应十九大提出的社会矛盾变化的需要,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更是我们的机遇。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要求,我们牢记职责使命,努力寻求移动互联时代影响力的新落点,全力构筑“一二三”发展格局。即打造一个龙头工程:以“无锡观察”新闻客户端带动整体转型,在巩固扩大原有阵地的基础上占据新的高端;锻造两个能力:通过《无锡日报》、《江南晚报》、无锡观察客户端和无锡新传媒网形成全方位立体化布局,做强综合传播能力和集成服务能力;构筑三大战略定位:确立无锡权威发布的“大格局”、全媒体播发与互动的“大平台”、多层次政务和民生的“大服务”。在开放合作共享中,形成无锡区域舆论场上第一移动端入口的强势、第一媒体矩阵的强势、第一平台分发者的强势。

必须要强调的是,摒弃过去纸媒时代的思维逻辑,并不是要摒弃纸媒这一传播介质。对于我们地方主流媒体来说,既要笃守定力又要创新求变,在融合发展的良性生态中寻求制胜之道。不管是哪一种形态的媒体,只要是具备新媒体传播功能的,它就是新媒体。报纸如果在其他载体上进行传播拓展,在内容创新上进行赋能,注入新的传播动能,那报纸就变成了新媒体;新兴移动互联网技术如果在内容生产上、流程上一成不变,那它本质上也是旧媒体。“新与旧”关键在于能不能保持持续的创新能力,在内容生产上、传播载体上有没有开拓,流程上能否重新构造。为什么在照相技术发明后,绘画艺术还会存在?同理,作为一种内容的载体,纸张肯定有我们还想象不出的相较于屏幕的某种优势,其阅读体验是无法完整迁移到屏幕上的,在内容赋能上,还大有可为。只有认清楚这一关键问题,才能充分认识到《无锡日报》20万份发行量的价值所在,才能锚定未来发展的航向。

办品质党报,我们首先从布局上进行优化调整,对纸端、网端、移动端的结构进行再造

品质党报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是涵盖移动端、网站端、纸端等多种介质的媒体生态。要实现舆论引导力和科学发展力的双提升,建设功能强大的传播能力和服务能力,必须进行产品结构的调整。

2017年底,我们顺利实施《无锡日报》、《无锡商报》融合提升工作,从原来的三张综合性日报变成两张综合性日报,聚焦聚力打造政经大报《无锡日报》和市民都市大报江南晚报。原商报人员整体并入《无锡日报》,通过强化文化认同重新构建新的生产能力。同时,我们成立数字出版运营中心,从“发布、交互、平台”三个层面进行产品构建,强化与《无锡日报》的战略协同。这既是一个不断升级的过程,也是在同一场域中的功能互补优势叠加。在产品构建上,主要是整合内部生产群和外部供稿群,把专业生产和用户生成的内容通过多个端口、各类介质抵达用户。内部生产群的整合不是把版面内容简单呈现,而是要遵循新媒体的规律进行重新加工制作。外部供稿群包括集纳、激活各部委办局、各板块的政务信息、民生服务、自媒体和专家学者意见,打通生产者和消费者,在交互中把消费者变成内容生产者。

万物皆媒时代,形式也是内容,从业务到服务、从作品到产品,品质党报的内涵要不断丰富和深化。无论是原创内容还是聚合内容,都要在交互运营中争取新突破新生成,把内容的发布作为新闻生命、内容生成的开始,在“圈层云”扩散中,激活新的话题空间和服务空间。

办品质党报,我们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优化内容供给

目前媒体舆论生态普遍存在“三多三少”的现象:低质量、低价值的信息多,高质量高价值的信息少;信息的来源多内容多但对信息的分析提炼少,纸质端的产能多而移动端的产能少。我们通过调整布局优化和提升移动端产能的同时,采取措施从前端入口开始严格控制低质量、低价值的内容生产和流入;从一般性的信息供给向信息的筛选、提炼、深度解读转变,推动党报从“信息媒体”向“意义媒体”转变。为此,我们在坚持新闻立报的前提下,提出思想立报、文化立报。思想立报,就是要能够站高看远想深,有观点有态度,坚持站在市民精神生活的高端,引领而不迎合,优质而不粗糙,冷静而不浮躁。2018年,《无锡日报》增加了理论评论版面,理论评论版定位于建构党委政府与群众之间的沟通渠道,推动社会各方形成及时互动的建设性关系,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确保民众的理性诉求及时传递、公共政策的制定更为透明公正,达成社会融合和共识。我们以理论评论、深度报道为主的“锡报系列”为龙头工程,加强评论理论、深度报道和本地文化的挖掘,在耐读、精致、专业上下功夫。我们坚持文化立报,用文化涵养报纸,不仅文化报道要有高品质,更要在整体风格上体现雅致和深度,时尚大气品质端正。让报纸不是简简单单看完了一扔的快消品,而要能成为满足鉴赏的文化产品。《无锡日报》坚持树立大文化观、大历史观和大传播观,触摸有温度的文化和历史,积极拓展优质内容的传播途径,在品牌栏目的基础上,精心策划出版了全民阅读乡土读本《天下无锡人》,该书作为无锡展示城市形象的外宣礼品以及广大无锡中小学生进行爱国爱家乡教育的校本教材,用途广泛,为报纸新闻作品价值延伸探索出一条有效途径。

品质铸造品牌,一张有内涵有追求的报纸要致力于形成具有品牌标识度的风格特征,按照中央提出的新型主流的要求,我们提出“主流风骨、新型风格”的办报追求。时代在变化,主流不主流,并不是我们自己说了算,过去是主流未必今天也是主流,必须坚持结果导向,关键是要做习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力”,我们的内容是否成为舆论场上最主要的内容,我们的影响力是否到达最广泛的人群,在重大事件、热点问题上有无话语权。

主流风骨、新型风格,是以思想性向上攀升和以贴近性向下扎根的辩证统一,是优化内容供给和以用户为中心的辩证统一,是笃守正道、保持定力和与时俱进、创新求变的辩证统一。当《无锡日报》把办一张有文化内涵的品质党报鲜明地写在旗帜上,实质上就定义了对队伍素养的锻造。为此,我们在队伍建设上强化两个素养,一是人格素养,腹有诗书气自华,多读书、多学习,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二是能力素养,在多种能力中“鉴赏力”越来越重要。要能在垃圾信息充斥、工具理性盛行、实用主义蔓延、低俗之风泛滥之中筛选出有品质、有价值的内容。鉴赏力是对好内容的品味,对好东西的甄选能力。这种鉴赏力在任何时代都是极其有价值的,今天的媒体人员尤其需要一种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当下所有的在线产品都是一种信息处理方式,需要有审美的人来定义。在线时代,受众获取优质内容需要推荐,善于发现好东西的人犹如地质勘探专家,可信任,有权威,将成为信息世界里的导航员。

办品质党报,我们实施移动优先战略,让美好生活体验从纸面延伸到新媒体界面

打造新型主流媒体,“新型”主要是指“互联网+”,强化技术引领,让用户体验从纸面延伸到新媒体界面,利用多元手段、介质、端口、平台,实现“抵达”。

和纸质版不同的是,网络平台面临的问题是渠道太多事实不够用,很多自媒体是在未接触核心事实时就进行观点化和情绪化的传播,因此,应对社会自媒体的竞争,决不是和他们去比碎、比多,而应该朝着高端化、品质化方向发展,追求“原创、独家、深度”,以扎实的内容获得传播力、影响力。外部竞争对我们自身最大的启示在于,让我们保持对传统生存逻辑的警惕,保持站在未来看现在的敏锐。未来已来,技术驱动变化的环境下,唯有创新方可与时代同步。人群从移动端集聚不是简单的迁移,而是更加注重过程的体验、愉悦、分享等。这意味着我们要带更关注用户对生活的感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史蒂夫乔布斯说过一句话:“要从客户体验入手,再返回到技术层面”。因此,对我们最重要的选择是,让人民对美好生活体验从纸面延伸到新媒体的界面。

2017年底,我们对“无锡观察”客户端进行升级,升级后的“无锡观察”界面更好看,操作更简洁,形态更丰富,专题更清晰,互动性更强,聚合力更强。媒体只有融合了内容到社交属性,才能在互联网时代变得不可或缺。我们坚持移动优先,通过网络智能化手段塑造强关系的社区,加强与读者链接和互动。

在内部,我们把优势资源向移动端集聚,在移动端深耕社交,通过深度运营内容对移动端的平台赋能。以用户为中心,强化服务形态和互联网心态,我们通过“问吧、报料、回复”“筹选题、说新闻”等功能搭建互动平台增强用户粘性,通过与用户的互动沟通,反思我们的内容是不是读者需要的,我们聚焦的问题是不是用户真正关心的问题。我们从独家新闻、议题设置、媒体行动、热点关注、求证新闻等方面优化内容的供给侧改革。按照三步走的策略,深耕垂直服务系统:首先精准抓牢用户痛点,提供实用解决方案,其次锁定特点人群,形成持续关注,最后变现特定人群。我们抓住文化、运动、养生、时尚、旅游、金融等兴趣点,打造个性化粉丝群,激发用户的社交动力,主动创造、分享、互联互通。在外部,我们携手国内信息技术产业龙头企业浪潮集团,利用其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方面的优势,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无锡观察和浪潮的爱城市网通过政务和民生资讯合作,推动频道多元化。

最终通过平台化战略,实现从内容提供商向平台分发商转变,通过入口+内容分发平台+渠道传播平台等构建新的传播生态系统,以优质内容和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生活的追求。

(作者为无锡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